APP下载

新主流叙事中的中国故事与社会主义英雄观

2022-09-27贺文瑾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英雄时代文化

贺文瑾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自古人类文明的由来,都是从叙事开始,所有的阶级和社会群体都有着属于他们的故事,而叙事的本质是跨地域、跨时间、跨文化的,它所表达的是生活的本质,最终目的就是传播信息,把当时当地的信息传播出来,把属于中国的故事传播出来。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与普及,影像叙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内容来看,它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深度来看,它可以触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影响当前社会的文化与思想。中国故事的传递,不应只是局限于中国的文化符号的展现,更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中国领土广大,历史文化悠长,中国故事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开放又全面,不仅是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而且是国家的、民族的和个人的。本文选择了以新主流电影叙事模式中的中国故事与社会主义英雄观为切入点,从中国当代影像叙事艺术的主题理念、内容架构、形式呈现、受众反馈等角度对新主流电影叙事模式中的中国故事与社会主义英雄观进行阐释,希望借由新时代的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对于“中国故事”的不同讲述与表达,讨论当代影像叙事艺术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叙事模式中的中国故事与社会主义英雄观,探讨属于中国的影像叙事发展路径与试错,以期摸索出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广与传播的合适道路与前行方向。

叙事具有多种形式,影像叙事中视听语言的力量相比起文字来说,更能把各方面问题思考清楚,表达清楚。比如优秀的电影作品甚至比很多的文学作品会思考得更加深入一些,表达的更传神一些。在当下这样一个追求多元化的时代,视听语言更能够承担起“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任,让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智慧在影视艺术作品展现出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当代影像叙事相较于传统叙事在观照世界、社会与现实的角度上也要更加的立体、全面、多维化;在表现的媒介、方式、手法、风格、呈现与传播上要更加的多元化,不再受制于传统叙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进行非线性的,多线程多维度的叙事。利用科技手段、互联网平台、能真正介入生活、介入社会话题、介入整个时代语境的创造有价值的视听艺术,能让艺术真正的传播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眼前,以实现更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中国故事影像叙事模式的变迁——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

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政治上与经济上的重大调整和变革,社会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影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大量来自西方的创作理念以及社会思潮,为人们当时对电影的认识带来了深刻影响。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两者都明显采取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疏离甚至是颠覆的姿态,导致早期中国电影中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教化功能的传统遭遇了严重的危机。为解决危机,重新确立中国电影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国家广电总局于1987年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元化”的口号。“主旋律”原本是来自音乐领域的术语,是指音乐作品的旋律主题,主要乐句或模式,在整个音乐作品中占据非常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中不可撼动,重中之重的地位。

随着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三分法”的格局,所有的商业电影都必须是非主旋律的,不具有艺术性的;所有的艺术电影既不是主旋律电影也不是商业电影;而所有的主旋律电影都将变得既没有商业价值也不具备艺术性。每次选择一种类型,另两种类型就会被击退,几乎变成了一种惯性,这种行业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由于说教生硬,叙事刻板与视听语言过于单一,使得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不强,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而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因为其既有主旋律的特征,又兼具表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能力,改变了主旋律电影不具备商业价值和艺术性,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又与主流价值观脱节的局面,冲破了长期以来简单蛮横的传统“主旋律”“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三分法”框架,新主流电影是带有明确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或者说是商业化之后的主旋律电影,这是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在电影市场化之后的转型,是主流电影在当下的中国与时俱进,自我改造的新形态,是随着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中国的主流电影叙事,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国家意志与人民需求的精神凝聚。

二、中国故事的新主流叙事

中国故事的讲述不应该只局限于单一维度的,而是需要对“讲述者”和“接收者”进行两者的双向把握。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故事本身的内容。只有把自身的故事讲好了,才能流传下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故事涵盖了传统习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故事包含社会、政治、经济与自然地理;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故事包含国际合作、文化交流与全球化等。无论从哪个角度,当代中国故事的影像叙事都承载着在时代洪流中对人性、人的灵魂、个体命运的探索和呈现,突破了表面的、喊口号式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多样化的、有深度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个方面是故事面向需要观众。在创作初期,故事的“讲述者”首先要面对的三个问题,观众是谁?为什么看?看完有什么感受?不同的文化环境与社会语境带来的巨大差异,导致故事的叙述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鸿沟。中国故事的讲述只有以观众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引发情感共鸣。如果想要中国故事被更多的人看到和理解,想要用中国故事影响更多的人,就必须掌握讲故事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们民族的特性、文化与希望。讲中国故事绝不是为了中国人自我欣赏,更要引导中国当下的年轻人关注中国故事,理解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故事,以及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中国故事的未来,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甚至成为世界的故事。

第三个方面是叙事方式与技巧的转变。创作者应以平等的角度进行故事的叙述,用沉浸式的体验让文化思想融入观众的思维之中,从而起到引人深思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直白地用说教的方式灌输文化事实与价值观念。例如,《阿甘正传》,现实中人人会认为这样的主人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该电影中主人公阿甘人生中的成功,使得观众相信朴实、善良、坚持等品质能让人生通往积极向上的方向。给同样面临人生各种困苦的观众带来一些情感上的慰藉,这便是故事的力量。

当下中国电影的环境一点也不轻松,可以说是有惊有险。由于疫情的前景并不清晰,全世界都对未来没有把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越是至暗的时刻,人们可能更需要电影来振奋精神,凝聚共识,相互支撑,共度时艰,向前迈进。在不确定性中去寻找确定的可能性和有可能的方向,困境和机遇像一把双刃剑裹挟着中国电影之路。受当下复杂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影响下,中国故事的影像叙事虽然已经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但仍然摆脱不了说明性、主题性的电影阐述视角,所以要尝试着用世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电影方式,让中国故事更好地成为世界故事。当代影像艺术创作者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让他们变得更好,不再只是追求商业价值,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英雄观与艺术表现

不同的研究领域对英雄主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时势造英雄,英雄来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对英雄的定义同样面临着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时代的差异性,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差异与社会语境差异下英雄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不同的地域和时间下会形成独具地域和时代特色的英雄观。在中西方的影像叙事中“英雄主义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致可以分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

西方的英雄文化受到了基督教信仰自我救赎的影响,是有着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英国的骑士精神和美国的英雄角色都非常强调自我与个人价值。骑士忠于统治者,维护宗教,最本质的目的是还是为了个人荣誉,为了赢得尊重,他们所保护的也是特定的阶级。美国电影中的蜘蛛侠,超人等,他们往往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形象出现,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他们的大英雄身份,隐藏在普通人的身份下,拥有超凡能力的普通人,去拯救世界。由于美国文化的年轻与多元化,形成了相对理想化的英雄主义。

中国的英雄文化受到儒家思想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侠义精神,信仰的是正义,为了心中的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英雄辈出,无数爱国者和革命先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化。

四、当代社会主义英雄观与中国故事的影像叙事表达——新主流电影中宏大背景下的个体关怀

艺术介入生活和社会的核心表现是围绕中国当前的发展问题,关注社会发展中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国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上和审美上的需求。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期待与迷茫、渴望与焦虑、统筹规划与个人需求交织在人们心中。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异域文化艺术的碰撞、对话和交融也将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英雄的来源,强调英雄“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强调了新时代英雄观的人民性。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英雄观,是小我与宏大之间的碰撞,是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大我,就谈不上实现小我。在战争年代,英雄的牺牲是以小我的牺牲换取民族大义,而在和平年代,中国的英雄文化也随着时代进步有所变化,在抗击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涌现了许多“逆行者”和“先驱者”,这正是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英雄文化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主流叙事影片通常以历史洪流中的宏大事件为背景,但对背景进行了相对虚化的处理,把聚焦点放在普通人身上,“找到了与观众更平等的视角来表现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瞬间,让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迎头相撞,在这相撞当中,才有取舍,舍弃的东西越宝贵,舍弃才会越让观众动心。

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和《夺冠》两个片段为例,以人物抉择的“最后一分钟”体现普通人的英雄一面。

在短片《相遇》当中,用了一个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从男女主人公的重逢,到连续讲述了三个他们的相识相爱的故事,机位相对固定,只是镜头从一开始带有少许环境关系,推到了两人的近景,让观众完整的近距离的去感受两个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剧烈波动。有的长镜头是为了表达动作的完整性,有的是为了表现场景的完整性,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情感的完整性。这个长镜头从场面调度来说,不算特别复杂,因为机位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它的后景的设计是非常丰富的,汽车、人类、动作的方向、节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影片用了许多大场景表现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喜悦,大场景与个体近景的镜头冲撞,将小我牺牲的痛与大我胜利的喜,对比性地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悲喜交加的冲击力。正是这些甚至叫不出名字的无数的“我”,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做选择,用生命、鲜血、汗水谱写了祖国的历史。

而在短片《夺冠》当中,使用了假定性表达的方式,让观众更多地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得以产生共情。画面中选择背影、人群、红旗三个元素进行切换,形成难以抉择的个人情感与众人需求的人生十字路口,现场背景声的虚化处理和人物的慢动作,来渲染小男孩冬冬内心的焦虑与矛盾,表达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迎头相撞,个人低落伤感与弄堂里街坊邻居激昂的情绪迎头相撞。

从平凡人到英雄,不是天然造就的,而是选择出来的。简单说就是现代中国的英雄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选择坚守岗位,选择吃苦耐劳,选择迎难而上,选择拒绝诱惑,选择出淤泥而不染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普通人”特质,感动了无数人,震撼了无数人,最终并让人们铭记于心,成为人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平民英雄”。

结语

影像通过叙事手段的运用将观众引入故事,而剪辑作为影像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模仿人观察生活的模式,把故事情节、具体的人物以及与特定的情感,联结起来使它们彼此产生关联,通过剪辑意识代入到观众的思维当中。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也不是表演,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们的感受。不同时代的故事对当下的影响与意义,比如战争电影,是时代要我们记住前人的流血和牺牲,要我们认识到和平的可贵。而当下中国新主流叙事的核心特征是被主流市场接受、认可和欢迎,但同时又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要通过大众化的类型,观众认为“好”,且喜欢“看”的故事,来展现被主流观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主旋律。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还存在一些模糊和不够完善的问题,故事讲述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面对中国故事创作当下的困境,不仅仅停留在向过去寻找精神资源,我们能不能向现实和未来寻找精神资源,才是我们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每个人都经历着同样的人类基本问题,面临同样根本的人类难题,全人类都有着共通的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叙事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中国故事不仅蕴含了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智慧,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经验与共同情感,也证明了属于当代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文化可以融入世界当中,为世界提供人类面临难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诗性精神为动力,去表现现实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帮助人类找寻自己的位置,思考科学与信仰的边界,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猜你喜欢

英雄时代文化
英雄犬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