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央视春晚创作现状和创新突破口
——兼谈2022福建春晚的创作启示

2022-09-27曹宇琦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晚会福建

曹宇琦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却有着不同于其他节日的重要意义。在原本以乡土社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各地的人们都有许多必须遵守的风俗习惯,这也是节日仪式感营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习俗在城市里水土不服,逐渐为人们所摒弃,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人们的新民俗。这样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从1983年第一次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的央视“茶座联欢”开始。彼时电视尚未普及,春晚也更像是一次央视内部的员工联欢,演员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在那个没有太多技术支持的年代,去掉固定流程的台本和彩排,节目表演也许算不上严丝合缝,但许多经典节目仍然可圈可点,再搭配其乐融融的现场气氛和电话连线观众点播的创意形式,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春晚自此也成了人们除夕夜的保留项目。

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节目形式探索,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支持开始进入春晚,央视春晚也从一开始“做人民自己的晚会”的态度更多地转变为国家话语的政治表达,更是一次对外进行文化出口的国家仪式。舞台多次进行升级改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加入不断丰富电视机前观众的视听体验,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央视春晚做到有口皆碑,人们反而更加无比怀念最初的那个小联欢会。归根结底,是由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信息在这个时代变得更容易获取,在娱乐领域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与此同时,央视春晚发展的脚步却没有跟上观众的预期值,这无疑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春晚创作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当前春晚创作现状普遍问题

(一)晚会结构固化,核心创意欠缺

央视春晚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电视综艺晚会,可以说,是最早开始探索综艺晚会这一文艺形态的先驱,后来的电视综艺晚会大多借鉴了早期央视春晚的创作思路和节目模式。站在当下回望春晚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歌舞、相声、小品成了春晚节目类型中最常见的三种类型,难怪其有着“春晚三大支柱”的称号。然而,历届央视春晚创作者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由于电视尚未完全普及,最初的几届央视春晚更注重晚会的“联欢性”而非“电视性”。以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单为例,其中不乏许多猜谜的游戏环节,主持人在节目串联中也非常重视和台下观众的互动,所以整台晚会呈现出一派温暖祥和的质感。1983年这一届人们公认的第一届央视春晚大胆地使用了观众来电点播的方式,从而大大地调动起观众参与晚会的热情,也就此一炮而红,奠定了央视春晚的位置。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在电视上再见到这样有着真实观众热线电话实时参与直播的盛况了。

此后的春晚并没有止步于第一届的晚会设计,每一届创作者都试图在晚会中加入更加大胆的元素以求创新。例如,1985年春晚最早尝试了对演播时空的拓展,1990年春晚则将晚会结构设置为红黄蓝三队打擂台的形式,1996年春晚利用技术上的突破,成功完成了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分会场互动接力节目的演播方式。这些充满新意的想法和实践固然能体现出不同创作者及其团队的风格和水准,而晚会的大结构却几乎从未发生改变,即以零点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中用以歌舞、小品、相声等节目类型为代表的基础节目类型打出组合式拳击,再用主持人的话语进行串场,链接起整场晚会,在主持人结束词后则是雷打不动的保留项目《难忘今宵》。人们固然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安全和亲切,但多年下来的固定模式却也最容易让人感到疲倦,难以出彩和创新。特别是在当下这个以吸引观众注意力为法宝的网络时代,一旦晚会不能抓住观众的视线,那么观众立刻就会调转航向,奔向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寻求更多视觉刺激。

此外,近几年的央视春晚对于动情点的设计越来越显现出不足。以2022年央视春晚为例,整台晚会虽然中规中矩,包含各种应有的节目类型,但是整体晚会的情感线较平,难以挑选出其中的起承转合。虽然主持人在其中竭尽所能用话语进行串场,但难免还是让观众觉得有些生硬。语言类节目不能让观众放松大笑,而其中为了迎合“双奥之年”的冬奥特别节目也无法让观众在观看时心中升腾起骄傲自豪的情感。反观过去的央视春晚,却不乏许多优秀的核心创意的设计案例。例如,1989年春晚请来了中国台湾老兵,再配合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加以烘托,观众霎时便能感受到那浓浓的思乡之情;2010年的春晚则和当年的一档综艺栏目《我要上春晚》联动,让那些在这档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人气王参与春晚演出,普通人的参与拉近了观众自身和春晚的心理距离。

(二)一味追求技术,内容缺乏深度

新技术的相继亮相本应该赋予综艺晚会更多的生命力,然而,如果没有足够有深度且值得回味的内容作为支撑,那么在华丽的视觉消费后,一场晚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近几年的央视春晚越来越追求对新技术的运用,似乎只有领先于行业的技术应用才能显现出央视的格局,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发力方向。2019年央视春晚打出了首次4K超高清AR虚拟内容节目制作的宣传牌,却让观众找了半天到底在哪儿使用了新技术;2021年央视春晚则利用XR技术制作了节目《牛起来》,让远在香港的某演员和在北京现场的两位演员同台演出,在想象中这也许是营造了一种万家灯火一家亲的团圆氛围,然而在实际播出时,香港演员的人物形象忽大忽小,纷繁的场景变换让观众眼花缭乱,反而给人一种滑稽的不真实感,技术的引入并没有让观众叹为观止,反而降低了整个节目的可看性。在2020年的央视春晚宣传口号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晚会将首次实现4K直播,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观众自然是欢呼雀跃;时隔两年,2022年的央视春晚又打出首次实现8K直播的旗号,此时,分辨率的提升却对观众来说毫无意义。观众家里的电视机甚至还没有完全实现4K的普及,从4K到8K,屏幕画质的提升到底能否给观众带来视听体验的升级?归根结底,新技术应该为好节目增光添彩,而不是仅仅作为噱头让观众失望。

高科技的标签也不能拯救春晚内容质量的下降。2020年春晚被网友吐槽为“大型综艺拼凑现场”“当红偶像的大杂烩”,整台晚会请来了众多流量明星跨界演出节目,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演员唱歌,演员演小品,演员变魔术,演员做主持人,当非专业人士来进驻专业领域,往往只是学了个形而学不来神。创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借流量明星讨好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然而众多“四不像”节目反而让观众觉得尴尬至极。当创作者低估了各类型节目的准入门槛,无形中也就降低了节目质量。此外,2020年春晚中还将网络热曲《野狼disco》改编成《过年迪斯科》搬上舞台,歌词的改编也无法改变歌曲原有的低俗气质,这样风格的歌曲实际上是不适合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呈现的。这反映出创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春晚是一个怎样的严肃舞台,它不同于普通的民众联欢晚会,而是需要用放下姿态的方式来展现我国文化的高审美品位。接地气不意味着降低格调,雅俗共赏是通俗而非庸俗。

2021年春晚的戏曲节目《盛世百花园》中也显现出了创作者对待节目没有足够的仔细推敲斟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规矩和讲究,京剧这个行当更是如此,一个步伐一个手势都不能出错,更遑论戏服穿戴这样的大事,一直以来都有“宁穿破,不穿错”的俗语。然而在《盛世百花园》中《穆桂英挂帅》的选段,穆桂英却穿上了薛湘灵的戏服。创作者也许是考虑到在原本的戏曲选段中演员衣服颜色不够喜庆的问题,让演员临时换上了薛湘灵的一身红装,这一举动却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戏曲行当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戏服的选取并非无关痛痒的小事,实际上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每个人物的服化道都是为了凸显这个角色独特的性格和魅力。如此改头换面的方式让原本完整的京剧变得不伦不类,戏曲爱好者自然更是大失所望。如果从央视的层面都不能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整个行业的态度也足以见微知著了。

(三)语言节目僵化,引导功用渐失

语言类节目一直都是春晚中的重头戏,它们大多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社会现实,或美好光明,或灰暗丑陋,既能给观众带来笑颜,又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主流价值观。语言类节目并无定型的表演形式,但随着春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大致可分为相声和小品两大类型。

回首过去四十年春晚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语言类节目大多以当下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从而对民众起到不同的教化作用。例如相声《太挤了》就是用直白的语言向观众诠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优势;小品《产房门前》用较为直接的方式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重男轻女思想;小品《如此包装》则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家唯利是图的各种不道德行为。不少优秀作品都在春晚的舞台上呈现,并成了观众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

然而近两年,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每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让观众十分失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创作过程中节目内容感染力不足,往往是僵硬扣题,无法让观众共情;二是节目题材刻意回避社会尖锐问题,笑点设置浮于表面,不能给观众以深层次的冲击。优秀的语言类节目应该是对想要传递的价值观进行多层次编码,再加以观众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的外壳,同时搭配专业的喜剧演员,才能让观众真正代入情感,达到启迪人心的作用。

反观2022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小品《休息区的故事》围绕抗击疫情这一现实重点事件,讲述了一对夫妻同作为医护人员所遇到的生活和工作之间平衡的矛盾。故事文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故事情节太过俗套,看了开头就大概能猜到结局,且中间的笑点设置无法让观众买账,台词中对于护士长相的调侃在这个时代只会让观众感到不适。相声《欢乐方言》也是同样的问题,两位相声圈老前辈的表演自然是中规中矩,但是节目内容毫无新意,只能达到普及粤语的效果,却不能让观众开怀大笑。如果说上述节目尚可勉强打出及格分,那么原本作为创意卖点的音乐脱口秀节目《快乐气氛组》则是完全的不合格。从相声到歌曲串烧,文本拼凑感严重,缺乏笑点,让观众感觉不知所云。被网友评价为“唯一一个笑得出来的”小品《还不还》在前半段确实做到了贴近现实,有趣且真实,在演员的表演加持下,一个老赖的形象活灵活现。然而,在小品的后半段,这样一个眼里只有钱的老赖,竟然突然良心发现还上了钱。这样的结局确实符合近两年来的小品创作思路,即用神圣逻辑感化现实逻辑,小品不再是展示社会问题的窗口,而变成了展示理想化的选择和“应然”的情形,期望以此唤起公众希冀。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往往因为剧情过于跳跃,缺乏真实性,而被观众诟病。不仅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民众的引导功用也是微乎其微。

二、融媒体时代春晚创作的创新突破口

2022福建春晚采用了全外景的晚会形式,凭借其充满新意的节目创意和精良的节目制作成功破圈,让许多年轻人关注到了这台高质量的春晚。晚会利用外地女婿首次陪新婚妻子回福建过年这个主线故事,串联起福韵、福礼、福味、福建、福气五个篇章,每个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点讲述了福建的民风民俗,将闽系文化蕴含其中,真正做到了古典和潮流握手,传统拥抱年轻。人人都在呼唤创新,但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创新的切口在哪儿,2022福建春晚无疑是个成功案例,它的火爆也为之后的春晚创作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把握距离:贴近生活而兼顾主题

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曾提出“心理距离说”,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就这一理论进行了引申论证,即在审美的过程中要保持恰当合适的距离,距离过远不能充分理解,距离过近则被功利的动机毁坏了美感。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的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这一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运用到当下的文艺创作中,“心理距离说”也仍不过时。在晚会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会被过于宏大的主题充斥着思维,沉重的镣铐不仅成了思想负担,也堵住了创新的活力源泉,甚至为了思想性而牺牲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然而,作为一台综艺晚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可以放松身心,本末倒置的晚会自然无法赢得观众的心。

2022福建春晚就十分注重与观众之间心理距离的把握。无论是节目内容选题还是节目形式策划,都从福建人的真实过年生活出发,让本地人在观看时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精良的节目制作和优美的画面风格,也让不了解福建文化的外地人由衷向往这个沿海明珠。在串联短剧中,编导用镜头向观众介绍了当地极具特色的过年传统活动,例如打年糕、泡温泉、舞狮等,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有趣的福建元素,例如福建方言、家族文化、福建茶文化、用虫子做成的福建特色小吃,诸如此类的亮点不可胜数。

在内容接地气的同时,晚会在主题立意上更是做到了兼具历史感和时代感。春晚是属于合家团圆之夜的晚会,游子归家又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所以福建春晚特别策划了歌曲节目《阿楚姑娘》,少数民族歌手在土楼内深情歌唱,唱出了所有身在异乡的游子的心声;节目《春日》则将诗歌、舞蹈、演唱、表演融为一体,拍出了国风山水的诗意美感,满足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在福建平潭68海里景区拍摄的节目《望春风》围绕福建和我国宝岛台湾特殊的地缘关系,引起了写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的情感共振,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一湾浅浅的海峡不能将这血缘分割;小品《岳父驾到》则回应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在蕴含诸多笑点的情节设置中,也让这个时代的新面貌跃然纸上。

(二)聚焦时代:去舞台化加跨界融合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随着技术不断创新,电视晚会也在不断对舞台、灯光、道具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造,也多次尝试拓展演播时空。传统的演播室内直播的大舞台式晚会自然有其优势,例如,便于与台下观众进行互动,更为灵活,让观众有实时参与感等,但是去舞台化的制作思路未必不能保留这样的优势。如果说,在1983年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仍然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和春晚的表演中进行互动,那么在这个万物互联的融媒体时代,观众和晚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了利用弹幕实时和同样正在观看的人进行互动,或是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对话创作者。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的行为不会影响到晚会的正常进行,同时,每一个观众都有平等的机会成为晚会的即时阐释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观众也得以从不同人的视角来观看这台晚会。

游洁教授曾指出,“作为声色俱佳的电视晚会应当以达到良好的声画效果为最终目标”。从这一观点出发,纯外景拍摄的方式也是对于晚会电视化这一理念的向前一步。去掉了舞台时空的束缚,那些原本需要靠演员口述的场景还原就可以直接用画面来展现;没有了直播即时传递信息的要求,创作团队也可以精心打磨每个节目的后期制作,从而给观众呈现更好地声画效果。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有自己不同的用户需求,而所谓文化创新,就是跟上时代的脚步,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满足这个时代的召唤。编导将新潮的街舞和发源于福建泉州的拍胸舞相结合,再配合动感十足的灯光效果,制作成歌舞节目《斗海》。节目中水的形态不断变换,时而和缓,时而激烈,舞蹈动作随之更替,水手们整齐划一的舞蹈展现了他们与海周旋的斗志,而场景一转,海边女子的独舞则是温情脉脉。男子出海,妻子在岸边独自守候,水手们所有的拼搏都是为了守护心中那片柔嫩的花瓣,妻子则期盼着丈夫平安归来。通过一刚一柔两种舞蹈的对比,一个海边家庭日常生活的图景也被勾勒出来。

无独有偶,在歌舞节目《人间普通指南》中,也让说唱艺术走进了上个年代的娱乐厅里。三位说唱歌手把他们的歌曲唱给老一辈人听,他们中间有南音艺术家,也有穿着戏服的闽剧演员,这是一次新潮和复古的碰撞,也是多元文化在同一场域里的一次融合。象征着老一辈优秀演员的“石榴姐”也唱起了rap,不仅让年轻人大呼过瘾,也有效消解了年轻人和传统文化对立的心态。其实年轻人们并非一味看轻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了了解的窗口,传统文化只需要找准切口,也可以轻松走入年轻群体的内心。

(三)打造品牌:立足优势再精准发力

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广大,幅员辽阔,所以形成了每个地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政治、历史、习俗、社会等多方面的精神财富总和,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以往的各地方台春晚中,创作者们往往已经熟悉了拼盘式的晚会架构,更注重在节目的内容上推陈出新,从而忽略了对于各地地域文化的突出运用。事实上,地域文化是属于每个地区不可多得的宝藏,也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发展前提。

以福建为例,中共福建省委曾提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十六字福建精神,2022福建春晚就是在充分理解这十六个字的前提下进行策划的,而在这十六个字中,最能代表福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就是最后四个字,“敢拼会赢”。自古至今,我国大量的海外贸易活动都要经过福建,这也造就了当地一批杰出的闽商。在闽商文化中,更有着务实肯干、拼搏进取、兼容并蓄的传统。所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就是福建人性格的真实写照。既有这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基于这样的文化基因,编导特别策划了《沙县的继承者们》和《低调的福建人》两个语言类节目,讲述了不同行业的福建人奋斗打拼的故事,将福建人特殊的精神品质贯穿其中。《沙县的继承者们》以中国百亿级别的美食品牌沙县小吃为主角,深刻诠释了沙县小吃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在守正的前提下再去创新;《低调的福建人》则将福建多年来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都容纳在内,巧妙传达福建企业家低调务实、爱拼敢赢的精神。聚焦本土企业,讲好福建故事,这既是对本土企业的宣传和扶持,也是福建春晚在节目制作时立足自身优势的精准发力。在晚会的最后,编导安排了来自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演唱家们共同合唱了一曲《新爱拼才会赢》,用这样一首传唱了34年的老歌,再一次让观众领略福建魅力。

(四)理解媒介:借力领袖促信息传播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视频平台的崛起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对于创作者而言,闭门造车的创作模式已经不可取,即使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如何理解媒介的规律,并且运用其特点达到更好地文化传播才是留给创作者的一个新的课题。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品推科的卫贝妮分享,‘2022福建春晚的“互动仪式链’早在预热阶段即已开始,区别于先播内容再放花絮的常规节奏,今年宣发将幕后花絮提前释放……这些短视频的分发成为本次春晚引流的一大关键。”与此同时,在晚会播出后,福建春晚相关话题高居各大平台热搜榜,相关短中长视频立体覆盖,拆条播放的短视频播放量破三亿。

不仅如此,福建春晚也很重视意见领袖在社交平台的作用。以微博空间为例,看似是一个全民平等的发声场域,实际上,主流媒体、明星名人、商业主体等微博大V具有数倍于普通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推动一场微博狂欢的重要力量。在晚会播出前夕,在福建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省市范围内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宣传,不少福建人纷纷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形成以点带面的传播效果;在晚会播出当晚,多个参与录制的艺人空降微博聊天室,和粉丝互动讨论录制过程中的细节和趣事;在晚会播出后,总导演也在各个社交平台积极回应网友的评论,创作者本人的发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有回音的碰撞更促进了晚会的传播如水波纹一样一圈圈散开,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2022福建春晚在内容、立意、形式、传播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一台一流的电视晚会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在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了播放量和口碑的双丰收。这是福建春晚自己创作的一次里程碑,同时也是当代电视文艺晚会的一次新突破。对于春晚的创作者而言,必须要对过往的春晚节目及策划有着纯熟的了解,以史为鉴,才能做到守正创新。春晚不应陷入经验的沉疴,应该摒弃以往追求奇观的创作思路,用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生命力,细致打磨每个节目,让创新深入到晚会创作的各个环节,才能让春晚焕发新的活力。

①刘宏宇,李婧文,白静.媒介仪式的结构化与反结构化——评析央视春晚小品的叙事模式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9,41(02):92-112.

②游洁.关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3(04):74-76.

③卫贝妮.从受众出发,以融合布局——浅析受众视角下2022福建春晚的传播特色[J].新闻战线,2022(04):44-47.

④数据来源:兰之馨.八闽的山川大海即舞台,2022福建春晚凭“最福建”破圈[J].中国广播影视,2022(05):50-53.

猜你喜欢

晚会福建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总目录(下)
森林晚会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在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