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埙的基本形制及其历史沿革
2022-09-26文/张伟张艳
文/张 伟 张 艳
先秦史籍《世本》载:“埙,暴幸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本作壎。围五寸半,长三寸半。”①目前所见到出土的埙,最早起于6700年前,此时的埙可能只是先民们的狩猎工具,并未作乐器使用,后逐渐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此模仿鸟鸣声来进行捕食。远古时期的埙大多以一音孔、二音孔为主,形制也未得到定型,有圆形、鱼形等。到了夏商时期,埙的形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早中时期一音孔、三音孔逐渐发展到晚商时期的五音孔埙。
古代文献中也有对埙的形制描述,如《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②郭璞的《尔雅注》:“大小如鹅蛋,上部较锐底部较平,形状像称锤,有六个孔,小的有如鸡蛋那么大,称其为颂埙。围五寸半,长三寸半。”③《礼图》注:“大者为雁卵曰雅埙,小者如鸡子如颂埙。”文献中对埙形制的描述多是六孔(一吹音孔、五按音孔)、平底、烧土制成等,这正是晚商时期埙的形状,而目前学术界对埙的形制划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如李纯一先生将商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卵体、Ⅳ型扁卵体,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若干子式。”④方建军先生将新石器到夏商时代的埙共分为四种类型,即“A型为圆腹型,圆腹型下四种子式。B型为折腹型,圆底。C型为偏腹型,C型下有二式。D型为直腹型。”⑤
本文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试将商埙的形制进行划分,笔者将商埙分成为两种类型:A型埙和B型埙。A型埙下有两种形式,即AⅠ兽形球状(郑州纺织机械学校陶埙)、AⅡ圆球形埙(江苏南京安怀村陶埙)。B型埙下也有两种形式,即BⅠ为圆腹,平底卵形(偃师二里头遗址陶埙、小屯村埙、安阳西北岗埙、刘家庄北陶埙、辉县琉璃阁陶埙、殷墟妇好墓陶埙、后岗埙);BⅡ为圆腹,但腹底略为圆形(二里岗陶埙、郑州铭功路陶埙)。
一、A型埙
A型埙从外观上来看,埙中间的腹部形成一个圆球形腔体,整体呈圆球形状,且属于一音孔埙,因此划分为A型埙,目前属于此类型的出土商埙主要有以下几例:
(一)郑州纺织机械学校陶埙(AⅠ型)
1974郑州年纺织机械学校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早商时期。形状近似兽形,采用泥质黄陶,通高5.5厘米,腹径5.8厘米,底端有类似乳钉纹的足,一音孔埙,出土时已经残缺,用石膏进行了修补,手制。
(二)江苏南京安怀村遗址陶埙(AⅡ型)
1956年江苏南京安怀村遗址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殷周时期。腔体似圆球形,采用泥质红陶,表面呈黄褐色,通高5.8厘米,腹径6.2厘米,一音孔埙,按音孔和吹口都近似圆形,采用手工捏制而成,保存完好。
二、BⅠ型橄榄形埙
BⅠ型橄榄形埙,外观上都形似橄榄形状、圆腹,底部呈平底形,且大多都是五音孔埙,形成前三后二的形制,因此可划分为BⅠ型埙,目前属于此类型的出土商埙主要有以下几例: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陶埙
196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早商时期。形状近似橄榄形,采用的是泥质制作,颜色呈灰色,表面有螺旋状的条纹,通高6.5厘米,腹径6.1厘米,一音孔埙,按音孔位于腹部的中下方,手制、中空。
(二)辉县琉璃阁陶埙
1950~1951年新乡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陶埙三件(图1),属于殷墟二期。三件埙形状都近似橄榄形,采用泥质黑陶,大埙通高7.3厘米,腹径5.1厘米,剩下两件小埙规格基本都一样,腹径均为3.1厘米,只是在高上相差0.1厘米,五音孔埙,按音孔的位置比较偏下,表面磨光,平底,制作较为细致。
图1 辉县琉璃阁陶埙
(三)安阳西北岗埙
1935年西北岗M1001出土骨埙一件、白陶埙一件,皆属于殷墟二期。形状都近似橄榄形,且埙的前后都有饕餮纹作为装饰。骨埙采用兽骨制作,通高5.34厘米,腹径2.85厘米,颜色呈深棕色,制作工艺精美,五音孔埙,按音孔位置偏下。白陶埙采用白陶制作,通高6.62厘米,腹径3.25厘米,形制与骨埙相比,较大一些,顶端的吹口微残,五音孔埙。
西北岗M1550出土白石埙一件,属于殷墟一期。形状似橄榄形,采用白石制作,残高7.65厘米,腹径5.42厘米,由于出土时坑已经被扰乱,因此埙也严重破损,埙的两面均刻有兽面纹作为装饰,中空,无底。此埙是目前出土商埙中唯一用白石制作而成,说明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了。
(四)殷墟妇好墓陶埙
殷墟妇好墓出土陶埙三件(图2),属于殷墟二期。形状皆似橄榄形,采用灰陶制成,平底、尖顶、中空、圆腹,表面磨光,其中有两大一小。M5:29号埙通高9厘米,底径2.7厘米;M5:30号埙通高9.2厘米,底径2.8厘米;M5:303号埙通高5.2厘米,底径1.6厘米。五音孔埙,按音孔位于埙腹下方。
图2 殷墟妇好墓陶埙
(五)刘家庄北陶埙
刘家庄北121号墓出土陶埙四件(图3),属于殷墟二期。形状皆似橄榄形,采用泥制灰陶制成,素面磨光,其中有两大两小埙。M121:10A号埙通高8.9厘米,底径2.7厘米;M121:10B号埙通高8.8厘米,底径2.6厘米;剩下两件小埙规格一样,通高都是8厘米,底径2.5厘米。五音孔埙,按音孔位于埙腹下方。
图3 刘家庄北陶埙
(六)殷墟小屯村埙
1959年小屯村西地M237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殷墟后期。形状似橄榄形,呈灰褐色,出土时位于人骨架头右端,底部有文字或符号,表面磨光,通高9.4厘米,底径3厘米,五音孔埙。
M263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殷墟后期。形状似橄榄形,出土时位于人骨架左臂骨旁。埙的中间有朱砂痕迹,通高9厘米,五音孔埙,按音孔位于埙腹下方。
YM333出土骨埙一件,属于殷墟一期。形状似橄榄形、平底、圆腹,做工较为精美,有饕餮纹作装饰,通高为7厘米。
(七)安阳后岗陶埙
1991年安阳后岗12号墓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殷墟二期。形状似橄榄形,采用泥质黑陶制成,素面磨光、圆腹,且保存完好,通高7厘米,底径2.9厘米,腹径4.8厘米,五音孔埙,形成前三后二的形制,按音孔位于埙腹下方。
(八)禹城邢寨汪遗址陶埙
1979年邢寨汪遗址出土陶埙一件,属于商代晚期。形状似橄榄形,采用泥质红陶制成,器物保存完好,顶端稍尖,手制,通高4.9厘米,腹径3.9厘米,二音孔埙,按音孔位于埙腹中间。
三、BⅡ型橄榄微圆形埙
BⅡ型橄榄微圆形埙,埙的外观近似橄榄形,底部呈微圆形,因此可划分为BⅡ型埙。目前属于此类型的出土商埙主要有以下几例:
(一)郑州铭功路陶埙
1958年郑州铭功路出土陶埙一件,属于早商时期。形状似橄榄形,埙的底部微圆,采用泥质黄陶制成,通高3.44厘米,腹径2.8~3.1厘米,中空,一音孔埙。
(二)郑州二里冈陶埙
1955年郑州二里岗出土陶埙一件,属于二里岗上层时期。形状似橄榄形,埙的底部也是微圆,采用泥质灰陶制成,通高8.4厘米,腹径4.2~6.3厘米,表面磨光,呈灰褐色、圆腹、中空,三音孔埙,按音孔位于埙腹中上方。
四、商埙形制演变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商埙形制演变情况可简要归纳为表1。
从表1可知,埙从早中商发展到晚商时期在音孔、按音孔位置、材质、纹饰等形制上都有一定的变化。音孔上大致经历了1音孔—3音孔—5音孔三个阶段,且按音孔有整体往下移的趋势,这可能跟演奏时较为方便有一定的关系吧。材质上,商早中时期主要采用陶土制作而成,发展到晚商时期除了用陶制,还有骨制、白陶、石制等质料,从出土位置上来看,早中商时期出土于探方和灰沟中居多,而晚商时期则出土于墓葬中。骨、陶、石质料基本上都出土于殷王墓葬中,且刻有饕餮纹,一些较为素面的陶制品出土于一般的贵族奴隶主墓葬,这也体现出商代礼乐等级的差别了。从纹饰和形制上来看,商早中时期基本上都没有纹饰,晚商时期只有几件雕饰有饕餮纹、兽面纹等,如安阳西北岗埙、小屯村埙。商早中期形制有AⅠ型、BⅠ型、BⅡ型,此时埙的形制未定型,可能只是儿童的一种玩具,到晚商时期,形制基本就固定为圆腹、平底橄榄形埙,即BⅠ型。单件乐器同出的现象上,商早中时期出土的埙以单个为主,发展到晚商时期就存在大、小埙同出的现象,例如妇好墓的两大一小埙,辉县琉璃阁的一大两小埙,刘家庄北的两大两小埙,此情况说明在晚商时期先民们具备一定的绝对音高或调高的观念。
表1 调律和平均律演进
综上所述,商早中期的埙发展到晚期,在音孔、材质、纹饰、形制等,都出现了质的飞跃,从早中商埙的形制未定型,逐渐发展到殷墟文化时期时,埙的形制得到固定,即BⅠ型,此时埙的发展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由多元化(椭圆形、鱼形等)趋于统一性(平底、橄榄形等)。另外,晚商时期,埙的形制趋于统一,材质上除了陶制,也有骨制、石制等。用骨制、石制的埙当然需要更为复杂的工艺,想象一下把石坝的中间掏空是一项多么不容易的手艺,由此也说明此时先民们的制作水平已经十分高超了。M
注释:
①《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
②《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③《尔雅注》是汉魏以来《尔雅》注释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
④李纯一. 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86.
⑤方建军. 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与音列[J]. 中国音乐学,1988,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