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人群痔病的相关因素调查和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性研究*

2022-09-26史圣华吴佳红莫日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痔病肛肠科油腻

张 慧 史圣华 吴佳红 陈 佳 孙 博 莫日根※

(1.乌兰察布市中蒙医院肛肠科,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3.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肛肠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4.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肛肠疾病为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痔病患病率远高于其他肛肠科疾病[1]。痔的病因较复杂,其发生与居住环境、饮食特点等因素有关,蒙古族人群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遗传背景,故本次调查研究蒙古族痔病患者的相关因素、证型分布特点及之间的相关性,为蒙古族人群痔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中医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巴彦淖尔市蒙医医院、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及锡盟蒙医医院的蒙古族痔病患者纳入痔病组。将各医院体检中心的蒙古族非痔病人群纳入对照组。

1.2 入选标准 痔病组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3]的蒙古族痔病患者;(2)年龄≥18岁,≤67岁者;(3)自愿且能够配合调查者。对照组纳入标准:(1)无痔病的蒙古族人群;(2)年龄≥18岁,≤67岁者;(3)自愿能够配合调查者。排除标准:(1)患有心、脑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2)有其他肛肠疾病者;(3)无法沟通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参照相关文献[4,5]制调查表,内容如下。(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2)饮食习惯:每周摄入油腻类、辛辣类、蔬菜水果、酸奶次数;(3)生活习惯:睡眠、锻炼、大便情况、蹲厕情况、饮酒史、吸烟史、清洗肛门频次、每日保持同一姿势时间;(4)其他:情志因素、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由各医院肛肠科医生与调查员记录痔病患者的症状,肛肠科上级医师判断证型,总结证型分布特点。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86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70份。

1.4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2012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确定4种基本证型,分别为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证。不符合上诉证型者,依据《中医诊断学》[6]辨证为其他具体中医证型。

1.5 相关因素的定义 (1)根据参阅文献确定调查年龄为18~67岁[4,5]。(2)患痔病前2年对饮食的选择:从不吃(每周少于1次)、偶尔吃(每周在1~2次)、间断吃(每周在3~6次)、经常吃(每周在6次以上)。(3)睡眠时间<7 h/d[7]。(4)每次锻炼(有氧运动)时间≥30 min:从不(每周少于1次)、偶尔(每周1~2次)、间断(每周3~5次)、经常(每周6次及以上)。(5)吸烟:每天吸烟≥1支,连续吸烟达1年以上;饮酒:平均每天的饮酒量>100 mL,且持续1年以上;戒烟或戒酒不满1年者仍定义为吸烟或饮酒[8]。(6)每日同一姿势包括久坐、久站等。(7)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9]将BMI(kg/m2)分为以下4个等级,体质量过低:BMI<18.5;体质量正常:BMI 18.5~23.9;超重:BMI 24.0~27.9;肥胖:BMI≥28。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年龄、进食油腻、辛辣类食物、锻炼情况、蹲厕时间、清洗肛门频次、家族史与痔病发作有统计学关联,每次蹲厕时间、家族史、进食油腻类食物与证型构成比有差异(见表1)。受调查的痔病患者247例中,风伤肠络证占6%(14/247),湿热下注证占42%(104/247),气滞血瘀证占33%(82/247),脾虚气陷证占15%(37/247),热毒炽盛证占4%(10/247)。每次蹲厕时间>5 min的人群更多辨为气滞血瘀证;间断或经常进食油腻类食物的人群更多辨为湿热下注证;有家族史的人群多辨为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和脾虚气陷证(见表2)。

表1 痔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 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进行多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蒙古族人群痔病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年龄28~37岁、48~57岁人群易患痔病,而年龄18~27岁的患痔病较少。这可能与18~27岁年龄人群肛肠血管和肌肉组织等弹性好、加上活泼好动、体位多变、不易形成痔静脉丛瘀血有关。

3.2 饮食习惯 嗜食油腻、辛辣类食物是引起痔病发生的因素,正如《外科正宗》指出嗜食炙煿食物导致湿热内生所致,湿热下注肛门,气机不畅,经络阻滞,致肛门部气血纵横,则肛门生痔。郑家朋等[8,10]研究也表明嗜肥甘类食物是痔病的诱因,认为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长期摄入会导致肠道蠕动慢,导致肠道气血不畅,诱发痔病。另外,痔病的发生与嗜辛辣类食物相关,因过度进食则会伴随着粪便的排出刺激直肠黏膜充血、扩张形成痔疮[11]。古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也提出了相关论述:“……嗜辛辣油腻炙煿厚味等,肠胃易生湿积热,湿热下注,蕴积日久不散,下趋大肠,蕴而为痔”。而且过食辛辣,以致肠燥内结,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燥秘结,临厕努挣,久之而发为痔病。

3.3 生活习惯 调查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预防痔病。因缺乏运动,粪便排出缓慢,引起静脉压升高,增加痔的发病机率。正如明代《外科正宗》载:“因久坐血脉不行……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适当的锻炼,增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可以促进痔静脉丛的血液回流,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脏腑,从而预防痔病。本次调查研究还发现,蹲厕时间延长是引起痔病的重要因素。现代人排便时不集中精力,如看手机、抽烟等,久之可致肛周气血瘀而不散发为痔核。另外,保持肛门卫生会预防痔病。粪便及分泌物可刺激肛门皮肤诱发痔疮,而使用温水清洗肛门,不仅可以清除分泌物,而且会促进血液循环以预防痔疮[12]。

3.4 其他 本研究发现,蒙古族人群痔病有遗传倾向。古代医家对痔病关于遗传有明确认识,如《冯氏锦囊秘录》曰:“痔者……皆由母食酒面爆炙,在胎受之……热传于肺,注于大肠而成者”。而且罗由平等[13]也发现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认为与遗传基因缺陷有关。但也有学者不认同此观点,需进一步验证。

3.5 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蒙古族人群痔病中医证型以湿热下注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正如《外科正宗》提出:“夫痔者,乃素结湿热……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俱能发痔”。患者“素洁湿热”,湿热之邪郁于体内,湿浊不化,热邪蕴结,湿热下注肛门成痔;而且湿性重浊,常先伤于下,故肛肠病中因湿邪致病者较多。无论内伤饮食,恣食肥甘,还是久居湿地,均可使湿热蕴阻肛门,经络运行不畅,气血凝滞,而诱发痔疮。气滞血瘀也是形成痔病的关键因素。如明代《普济方》曰:“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周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堕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明确阐明痔是经脉气血不畅而引起的病变。而现代医学中痔的病机以静脉曲张学说和肛垫下移学说为主要内容,属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14]。可见气血瘀滞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蒙古族痔病患者辨证除了4种基本证型,还有 4%的患者辨证为热毒炽盛证,《东医宝鉴》中说:“疾病之因,小肠有热必痔,大肠有热必便血”。《金匮要略》明确提出“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热为阳邪,热积肠道,日久耗液伤津而致热毒蕴结肠燥,大便秘结不通。久之肛周局部气血不畅,瘀滞不散,结而为痔。

3.6 相关因素对痔病中医证型的影响 间断、经常进食油腻类食物的人群更多辨为湿热下注证。多食肥甘,伤及脾胃而滋生内湿。湿浊久聚生热,湿与热结,下迫大肠,导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每次蹲厕时间>5 min的人群更多辨为气滞血瘀证,蹲厕时间延长,导致局部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血液瘀积肛门易形成气滞血瘀证;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多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较少辨证为风伤肠络证、热毒炽盛证。可能由于风伤肠络证与热毒炽盛证多由于感受外邪而引起,与遗传因素关联性较小。

猜你喜欢

痔病肛肠科油腻
拒做中年油腻男
浅析宁夏回族成人痔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油腻也不错
油腻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25G腰穿针超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继承与创新并重,创建国家一流重点肛肠专科——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何永恒教授
痔病中医护理路径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韩宝医师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痔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