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律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影响*
2022-09-26李萍刘白灵冼彩连王贺周永健
李萍 刘白灵 冼彩连 王贺 周永健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脂肪贮积过量、肝实质细胞脂肪性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好发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肝区隐痛、乏力、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还会引发少部分患者发生肝癌等恶性肿瘤疾病,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1-2]。目前,临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采用胰岛素增敏剂、降血脂药等对症方案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未从根本上消除该疾病病因,从而难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3-4]。随着临床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证实,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除了与患者机体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其日常生活习惯不规律也有一定的关联[5-6]。基于此,还需要临床采取生活节律指导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以帮助其形成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才能改善其预后。本文主要探究和分析了生活节律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治的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文献[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1月修订)》中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2)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3)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检查肝脏衰减数值≥265 dB/m;(4)饮食及睡眠节律不规律。排除标准:(1)肝移植、恶性肿瘤或其他终末期疾病,植入起搏器,右上腹有创口、瘢痕;(2)合并其他可能与昼夜节律相关的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3)长期酗酒、肝硬化腹水。由于患者不能佩戴智能手环及随诊等原因失访9例,失访率为10.11%,故最后纳入8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项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院外随访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生活节律干预,即针对患者个人饮食习惯、运动及睡眠异常节律情况,行饮食、运动和睡眠指导,采用发放宣教单及图谱等多种形式告知患者改变饮食节律和睡眠节律的重要性及内容,以逐步改善其饮食和睡眠节律至正常。(1)饮食指导:包括定时进餐,减少或不吃夜宵等,使用调查问卷调查饮食节律,并根据问卷及时纠正患者饮食节律。(2)运动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与缺乏运动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不动,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各种有节律的有氧运动训练,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操等,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 min/次,每周进行3~5次运动。使用运动手环和问卷调查患者运动执行情况。(3)睡眠指导:内容包括,①非睡眠时间让患者规律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和身体活动等项目,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其睡眠-觉醒周期。②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逐渐改变睡眠时间、睡前泡热水脚、喝牛奶、听轻音乐放松,避免过饱、看手机、剧烈运动等影响睡眠的活动。③必要时寻求医生使用维生素B12和安眠药等辅助睡眠。患者回院复诊前佩戴智能手环3~5 d,监测患者生活节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的AST、ALT水平。(2)睡眠节律分型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睡眠节律分型情况。采用睡眠节律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MEQ)评估,Chronbach’s α 系数为 0.701~0.738,分数范围为16~86分,评分16~49分为夜晚型;评分为50~62分为中间型,评分63~86分为清晨型。夜晚型和清晨型均属于睡眠节律异常,中间型表明睡眠节律趋于正常,分值越高则表示早睡早起特征越明显,反之,分值越低表示晚睡特征越明显[8]。(3)运动、日工作时间>8 h、固定饮食:根据问卷及手环记录统计两组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运动、固定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包括日均锻炼时间 <30 min、日均锻炼时间 30~60 min、日均锻炼时间>60 min。干预12个月后,统计两组日工作时间>8 h例数。(4)肝脏衰减及硬度数值: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使用瞬时弹性超声检测两组肝脏衰减及硬度数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12个月后,研究组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6个月后(P<0.05)。干预6、12个月后,研究组AST、AL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U/L,(±s)]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U/L,(±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本组干预6个月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ALT AST对照组(n=40) 干预前 57.65±4.07 52.47±4.06干预6个月后 55.19±5.23 50.62±6.35干预12个月后 46.67±3.15# 42.18±3.08#研究组(n=40) 干预前 58.59±4.13 53.51±4.22干预 6个月后 46.15±3.06*△ 42.13±2.09*△干预 12个月后 34.14±3.02*#△ 31.06±2.21*#△
2.2 两组睡眠节律分型情况比较
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睡眠节律分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9、0.930,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中间型占比显著高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中间型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睡眠节律分型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运动、日工作时间>8 h、固定饮食情况比较
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两组运动、固定饮食情况,以及日工作时间>8 h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固定饮食情况、日均锻炼时间30~60 min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均锻炼时间<30 min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表5。
表4 两组运动情况比较[例(%)]
表4(续)
表5 两组日工作时间>8 h、固定饮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肝脏衰减及硬度数值比较
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两组肝脏衰减数值、肝脏硬度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肝脏衰减数值、肝脏硬度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肝脏衰减及硬度数值比较(±s)
表6 两组肝脏衰减及硬度数值比较(±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12个月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肝脏衰减数值(dB/m)肝脏硬度数值(kPa)对照组(n=40) 干预前 290.68±9.16 13.76±2.05干预6个月后 282.39±6.21 11.87±1.63干预12个月后 280.76±4.36* 10.67±1.75*研究组(n=40) 干预前 290.75±9.24 13.82±2.04干预6个月后 279.53±8.36 11.56±1.67干预 12 个月后 250.12±7.07*# 7.34±1.68*#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形为病理特征,其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性肝硬化,后者可发展为肝癌[9-10]。非酒精性脂肪肝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S)疾病并存,近年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及血清氨基转移酶(转氨酶)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11]。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多因性疾病,主要与生活方式和多元代谢紊乱有关,性别(男性)、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高腰臀比、粗腰围、年龄、城市户口、教育程度低、高血压(收缩压)、体重指数(BMI)、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增加,以上均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危险因素[12]。并且,相关研究表明,8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日常生活习惯不规律等特点,来自韩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概率[13-14]。可见,日常生活习惯不规律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子,这主要是因为日常生活习惯不规律会破坏人们日常饮食、睡眠等各项生活活动的节律,从而扰乱人体体温、内分泌、代谢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的周期性变化,进而会引发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代谢疾病,如睡眠紊乱、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15-16]。基于此,就需要临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生活节律干预,可以采用口头宣教、发放宣教单及图谱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饮食、睡眠相关的健康宣教,使其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节律,从而能保证其生命活动和生理状态的协调,进而有助于控制和改善其病情[17]。
本研究中,对两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及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生活节律干预(研究组),结果显示,干预6、12个月后,研究组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6个月后(P<0.05)。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AST、ALT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中间型占比显著高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中间型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固定饮食、日均锻炼时间30~60 min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均锻炼时间 <30 min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肝脏衰减数值、肝脏硬度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成丽等[18]研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显著改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其中干预后的AST为(36.40±4.05)IU/L、ALT为(54.61±7.38)IU/L,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1)。叶燕等[19]研究中给予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综合护理干预,采取督促患者运动和体质量饮食控制等手段,取得显著效果,干预后研究组的肝脏衰减参数值为(224.7±17.9)dB/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8.5±18.7)dB/m(P<0.001)。说明生活节律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用确切,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饮食及运动。但是在本研究中,两组干预后6个月的肝脏衰减数值、肝脏硬度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分析认为患者在接受干预措施后会有一个过渡期,需要患者自身习惯及护理人员监管才可能提高其依从性,获得长效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用生活节律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及饮食,还能改善其肝功能,降低肝脏衰减数值、肝脏硬度数值,从而能有效促进其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