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新课标,探新模式
——以《春望》微课程教学法实验课为例
2022-09-26刁筱蓉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刁筱蓉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
● 古诗教学与微课程教学法
1.古诗教学的现状
从当下中小学古诗教学方式来看,学古诗通常有认读、理解、背诵、鉴赏等几个步骤,不教授诗词格律,学生学了诗词也不会写诗词,靠刷题来应对古诗词能力考查。
2.新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发展性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明确提出要“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并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指出:“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因此,开发一套系统、科学、适切的诗教课程,为学生建构诗的语言,打造诗意人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古诗教学
微课程教学法是系统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层面上,它主张学生课前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借助学习资源从事自主学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将学习目标从巩固知识转向内化知识。每一个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都经历从设计、开发到实施、评价的过程,学习质量能得到及时反馈,呈现出激发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态势。
●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包含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三部分,俗称“三剑客”。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春望》初试微课程教学法古诗词创新教学。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载体。从结构上看,自主学习任务单由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三部分组成。其中,学习指南包括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等要素。
(1)提炼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者说认知标准。提炼达成目标,要求具体精准。所谓具体精准,就是要求描述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要求达成目标的表述要具备目标内容、目标行为和实现条件三个要素,不允许有含义不清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出现。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诗人对兴衰的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根据对课标、教材以及深层次学习诗词的思考,笔者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引导学生自学,提炼出如图1所示的达成目标。
图1
(2)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围绕“达成目标”展开,与目标一一匹配,让学生了解任务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白学习意义。同时,遵循“问题导向”原则,使学习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本课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的匹配关系如右表所示。
八年级学生对作者杜甫并不陌生,但能完全了解其生平经历和写作风格变化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任务一中,笔者通过助读视频重点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安史之乱带给诗人的重大影响。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杜甫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它的特点,也便于学生理解诗中所见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之景以及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春望》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与学习任务对照表
任务二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课程标准规定八年级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在本项任务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助读视频,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课本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注音、释义、诗句翻译任务。
任务三是让学生通过对意象与炼字的分析,了解“触景生情”或“移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基本思路。
任务四是帮助学生学习平仄声的辨别方法,体会语感,了解律诗的四个基本格式、押韵规律和对仗方法,为课堂习作创造条件。
2.开发配套学习资源
配套学习资源是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笔者开发了三个视频:
微视频1针对的是“任务一”,视频中设计了适合学生反复观看的两个内容——杜甫的生平和中唐安史之乱(笔者下载了三部动画,重新剪辑,配上讲解声音)。
微视频2针对“任务二”和“任务三”,着重在诗意、写作手法上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微视频营造的情境去感知理解。
微视频3则是针对“任务四”和“任务五”,这是一个学习难点,录制视频要简洁易懂,指导学生采用停顿法、平仄法,想象着意境去诵读,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为课堂学习中从事填词创作做好铺垫。
3.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载体和资源,课堂学习任务单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的向导。课堂学习设计的关键是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从结构上看,课堂学习任务单包括目标与方法、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三个部分。
(1)提炼达成目标
课前目标定位“学习知识”,课堂目标聚焦“内化知识”,并且需要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此,笔者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渐次提升的目标。
图2
(2)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课堂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自学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协作创作)、成果展示活动(含陈述、质疑、阐释)四个环节。根据本班的学情以及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习任务。
第一环节:自学检测。此环节采用学生人人参与的纸笔检测方式,检测的范围与难度和课前学习阶段的“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相当,具体包括与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重点诗句的翻译,五律的基本格式、押韵规则和对仗要求。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检测问题,然后在小组内部进行“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的协作评价。小组成员答案统一之后,由组长交给教师审阅。
第二环节:进阶作业。所谓“进阶”,就是要找好“最近发展区”,实现“最近发展”。它在思维层次上高于检测,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转向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条件。笔者设置的问题包括寻找并品析诗歌意象特征、鉴赏诗中词语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体味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环节:诗歌创作。根据微课程教学法的要求,创作主题应来自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在上课的前一周,学校组织学生在太湖度假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间,学生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电影,亲手制作陶艺品,参观动物园,全班一起做游戏,沿途欣赏浓浓的秋景。于是,笔者设计了“回味社会实践中的‘形、色、声、情’,完成一首五言绝句”的微项目学习,要求:①至少有一联对仗;②须按“平水韵”用韵。同时,笔者出示当时的活动照片,调动学生回忆,借此激发学生的诗意情感。
第四环节:成果展示。展示包括陈述、质疑、阐释三个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并朗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 教学反思
1.收获
在五言诗创作环节,在15分钟时间内,全班47名学生中有45位成功完成五言诗创作,占比96%。另外两名也写出了2句。文学功底较强的学生甚至作了两首诗。
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争相吟诵本组诗作。在点评时,学生或从情与景、手法与表达、押韵与对仗的角度提出质疑,或表达肯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通过“微项目学习”,学生在创作古诗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放飞想象、提升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不谋而合。
2.不足
微课程教学法十分重视达成目标的精准提炼。笔者在第一次设计“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时,提出让学生“涵咏诗歌”,而笔者本意是让学生“朗读诗歌”或者是“诵读诗歌”,用了花里胡哨的词,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笔者将朝着让学生看了目标就清晰地知道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学到这个程度这个方向去努力,力争以教师的智慧唤醒学生身上蕴藏着的主动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