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模式的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2022-09-24王如意兰卫红

关键词:共创双创师生

王如意,兰卫红

(武汉理工大学 创业学院,武汉 430070)

随着国办发〔2015〕36号、国办发〔2018〕32号和国办发〔2021〕35号等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双创竞赛的深入推进以及“政产学研用”等资源的协同攻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的科技版图、供应链体系和价值分配格局。如何高质量、可持续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高校的使命愿景、治理体系、管理模式、保障机制等内部运营协同环境,还涉及到国家战略、产业变革、企业发展、社会稳定等社会支持环境。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打造[1-3]、体系构建[4-7]、实践保障[8-10]、课程改革[11-12]和质量评价[13]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和实践,较少从激发高校师生主体活力,构建师生共创协同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在校生4430万人,专职教师188.52万人。高校师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具有人员数量众多、空间分布集聚、情感关系特殊等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度、质量和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等传统的师生关系场景中,由于高校老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和文化属性等方面的优势,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态的关系,主要以课程、题目、考试和论文为载体,呈现如下现象: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出卷,学生答卷——这种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的自驱力和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减弱,教师教学的吸引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降低,大幅降低了教师和学生响应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和积极参与、贯彻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打造。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师生关系是一种由教学关系、伦理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等构成的立体的、动态的人际关系[14],也是高校管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积极培育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15]。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古老而常新,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这期间形成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除了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倡导的教育要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教育要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思想外,学者们又提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主导主体师生关系[16]、生态型师生关系[17]、共同体型师生关系[18-20]和共创型师生关系[21]。虽然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宗旨都是为了在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激发师生主体的自驱力、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贡献度,使其发生化学催化反应,从而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科技创新的质量、就业创业的质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师生共创是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背景下,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挖掘师生需求、激发师生活力、实现师生共赢”为导向,以“课堂共创、技术共创、竞赛共创和公司共创”为载体,构建的师生共同“创新、创造、创业”的新型“三创”关系。高校师生共创是在传统师生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就“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等方面进行了形式和内涵的拓展。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更加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以新需求作为牵引;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更加聚焦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核心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业,以“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为双轮驱动;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更加聚焦“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基于高校师生共创的概念和定位,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创业知识的传播者、创业信息的传达者、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和创业过程的指导者[22],更是共同建设者、共同商量者、共同成长者和共同受益者。

在高校深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共创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新需求、新业态,老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协同共创的理念不够,政府、高校、产业对师生共创的保障体制机制、资源协同模式等方面还不清晰;二是由于“唯论文导向”的影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使其出现论文数量虽多,但原创质量较低,专利数量虽多,但科技转化率低,学历职称虽高,但是社会贡献度低等现象;三是基于传统“课程、试卷、论文”的考核,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自驱力不够、敢闯会创的技能欠缺,同时学校创新创业的软硬件保障不够,导致学生往往能够写出调研报告、论文和专利,但是想把创意变成现实、变成产品却极其困难。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统筹考虑师生各自需求、高校社会责任需求和国家创新战略发展需求,将师生之间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止的传统教学关系升级为闭环、立体和可持续的新型共创关系,大幅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活力,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为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创新性构建了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从“道”的层面上,提出了基于“需求+互补+共赢”密切协同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了基于“技术共创—项目共创—公司共创”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了“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四位一体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从“道”、“术”、“器”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师生闭环、共创、良性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为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基于对原始材料的深度剖析,自下而上,通过科学的逻辑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最终形成理论模型的过程。扎根理论并不是对已经存在了的理论进行数据材料论证,而是以某个研究领域为出发点,在广泛收集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资料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形成理论模型。由于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师生共创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老师、学生、政府、学校、企业等多重主体,还涉及到教育教学、自创、国创、双创竞赛以及公司等多维载体,极大地增加了定量研究的难度。而程序化扎根理论,能够较好地处理多个主体、复杂流程和系统模型的定性分析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思路见图1示。

图1 本文研究思路

(二)数据来源

围绕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共创的动机、策略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原始资料数据。在半结构式访谈中,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将访谈对象分为具有双创经验的高校老师、高校学生、双创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双创孵化部门以及创投机构,同时为有效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真实性、系统性和全面性,适当优化不同身份、年龄和性别的访谈者比例。累计采访20位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具体见表1所列。

表1 受访者资料一览表

针对不同类别的访谈对象,在共通问题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应的针对性问题,访谈提纲见表2所列。

表2 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

(三)三级编码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通过对原始材料逐句分析,提取出初始概念,将不同的初始概念进行比较、分类,形成初始范畴,这是扎根理论研究的基础。本文将15份访谈记录逐句分析,获得了198句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语句;将11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进行系统的解读分析,获得了36句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语句。通过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处理,得到234个初始概念,21个初始范畴,具体见表3所列。

表3 初始范畴列表

2.主轴编码

运用主轴编码将开放式编码得出的初始概念进行再度聚合,进一步探究范畴之间的联系,形成更有概括性的范畴。经过对24个初始范畴进行分析整理,得到了10个主范畴,见表5所列。

表5 主范畴列表

3.选择性编码

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得到的核心范畴是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故事线可以描述为:在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坚持“需求+互补+共赢”的共创理念,在制度、硬件设施、数据平台和资源协同保障的基础上,沿着“技术共创、项目共创和公司共创”循序渐进的路径,构建了高校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具体见图2。

图2 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对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剩余5位(学生、老师、双创行政管理、政府双创孵化部门和创投机构各1人)访谈人员的访谈记录为原始资料数据,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流程进行重新编码。编码结果并没有出现新范畴,并且针对上述模型中的24个初始范畴、10个主范畴,在检验过程中均未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与关系,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构成因子。因此“双创”升级背景下师生共创“金字塔”模式在理论上是饱和的,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与实用性。

三、模型构建与阐释

(一)在道的层面上,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

在道的层面上,高校师生共创需要坚持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核心理念。需求为师生共创的逻辑起点,也是师生共创的驱动力;互补是师生共创的核心支点,也是师生共创的桥梁;共赢是师生共创的关键终点,也是师生共创的目标。

在需求理念中,需要统筹考虑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各自需求,“顶天”能够承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人才高地等战略性需求,“立地”能够支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发展需求,对内统筹考虑老师学术发展、职称评定、经济保障、荣誉保障的诉求以及学生综合技能、学业深造、经济保障和荣誉保障的诉求。在“顶天立地”的需求中,聚焦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为后续构建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的师生共创路径提供有效指导。

在互补理念中,需要打破传统学院、专业划分的限制,以国家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自创国创、双创竞赛、双创实训和创办公司为载体,构建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的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团队,有效搭建师生共创的支撑点。“思政+专业+创业”深度融合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产业资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技术+经管+艺设”深度融合的学生队伍,充分发挥在敢于挑战、勇于创造、乐于发现、洞察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师生密切协同,在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中,产生化学催化反应,助力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各自需求的满足,为需求和共赢搭建坚实的桥梁。

在共赢理念中,需要结合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构建以荣誉、数据、股权、职称、资金等要素为载体,多元方式组合的差异化奖励机制,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驱力,使其在技术共创、项目共创、公司共创等师生共创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激励,支撑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创新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在术的层面上,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

在“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指导下,高校师生共创可以采用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技术共创是师生共创的基础,项目共创是师生共创的核心,公司共创是师生共创的愿景,见图3所示。

图3 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

在技术共创阶段,老师和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考试、论文、专利为载体构建技术闭环关系,老师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系统的学术科研指导,不仅实现学术素养、专业技能的传承,还获得科研论文、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学生通过接收老师课堂的知识,参与各项学术科研的实践,不仅系统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学术素养,也会获得科研论文、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知识产权。

在项目共创阶段,老师和学生主要以自创国创、双创竞赛、双创实训为载体构建实践闭环关系,老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学院、专业,而是围绕项目的打磨需求,组建技术互补、能力互补、资源互补的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项目团队。在双创项目打磨的过程中,老师不仅是项目的指导者,更是团队的组织者、参与者、风险管控者和资源保障者,老师不仅能够获得双创优秀指导老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能获得专业技术市场化推进的低成本尝试;学生作为项目打磨的主体,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作品说明书,制作产品原型、展示视频,实地调研项目,组织管理团队,项目路演与答辩等双创实践历练,不仅能系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实现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的闭环联动,激发学习自驱力,还能够获得竞赛荣誉奖项,为后续学业、就业和创业的差异化选择奠定重要基础。

在公司共创阶段,老师和学生主要以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市场拓展为载体构建商业闭环关系,老师和学生跳出学校身份的限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伙人、股东的身份共同参与公司的创办、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工作。老师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入股、担任专家顾问、公司独立董事等方式开展师生共创,从而获得技术的产业化拓展、商业经济和社会荣誉的回报,学生可以通过担任技术经纪人、运营管理负责人、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等方式参与师生共创,从而获得商业经济、社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回报。

(三)在器的层面上,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

在“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指导下,在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实践中,需要搭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该体系以规章制度保障为牵引,硬件设施保障和软件平台保障为两翼,政校企资源保障为支撑。

在制度保障方面,国家和高校应充分发挥制度的牵引作用。针对老师而言,高校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成果奖评定、年终奖分配、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针对学生而言,高校从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毕业生评选、保研政策、学生评奖评优、创业成果认定办法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国家统筹考虑政府、学校、产业、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从区域规划、双一流建设、双创财税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政府各项扶持补助、各种层次的人才评比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在硬件保障方面,高校依托行业特色、学科优势,积极搭建和对接“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园”五级创业孵化体系,聚焦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的提质增效,在搭建桌椅、会议室、路演报告厅等基础办公设备保障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创意化、创意专利化、专利样机化、样机产品化、产品商品化”的大学生科技产品打造路径,搭建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微型数控机床、激光雕铣机等结构加工设备,整合PCB板制作、集成电路焊接、电子器件装配等电气制作设备,完善高性能计算器、装配调试用工艺工装、备品备件及耗材保障,助力高校师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将创意变成现实。

在软件保障方面,高校在期刊、论文、图书等数据资源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加强双创课程、双创项目、双创导师、双创学子、双创校友和创业孵化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积极搭建一站式、全链条、智能化的创新创业孵化数据平台,用大数据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在资源保障方面,高校应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需求,对内充分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学科资源,对外充分整合政府资源、产业资源、行业资源和资金资源,加强教研融合、产教融通,积极搭建校内外资源对接平台,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四、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如何大幅激发师生的主体活力,提高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自驱力、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贡献度,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以新时代师生共创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度半结构访谈20位系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代表,总结和梳理近5年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文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从道的层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通过系统阐述师生共创的理念、师生共创的路径和师生共创的保障,从“道”、“术”、“器”三个层面,将传统高校师生单向、开环和相对静态的关系升级为闭环、共创、良性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大幅激发师生的主体活力,助力师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人才高地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创业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足与展望

师生共创的本质是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师生新型的关系,不仅涉及到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还涉及到国际秩序的变革、国家宏观战略规划、产业变革转型发展以及就业创业质量需求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所以,高校师生共创模式需要根据国家需求、高校优势学科、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进行细化和完善。

为此,后续希望借助更多的调研、采访数据,优化研究方法,统筹考虑高校优势学科、特色行业、产业资源的差异性,针对特定的产业,如乡村振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针对性地提出特性产业的高校师生共创模式,提高师生共创模式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复制性,有效助力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好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

猜你喜欢

共创双创师生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