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2-09-24

关键词:美育育人融合

黄 嵩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纵观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从王国维的“智、德、美、体”“四育统合”思想,到蔡元培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理念延伸,再到杨贤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国内历来主张推进以“德”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以“美”为要的美育教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也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9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强调“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工作”的同时,指出了“高校美育工作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等问题,提出“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围绕关照、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连,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及陶冶道德情操的教育[2]。本文着重探析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路径,特别是在回答“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发挥促进作用”这一问题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冀能推动高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辩证统一性。通过梳理总结前人研究,借用数学的“集合”概念,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同与异

在教育的目标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全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人文素养、能够自食其力的个体,一个遵规守纪、具有良好道德情操、能够践行责任与使命的群体,一批“三观正确”、具有理想信念、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兼具政治性、文化性的。18世纪末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我们要想在实践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4]其美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重视人,认为美育应该是“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高校美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然在于学生这一主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故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终极目标都是回归到高校肩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

在教育的内容层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讲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但是在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道德规范为基础、全面发展为要义,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与法律教育,综合素质教育[5]。大学生美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学生感受、理解、创造美的能力,强化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追求,实现心灵与行为的美[6]。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在“思想认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具有统一的内容需求。

在教育的情感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学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使得各项教育目标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根本上就是运用各种素材、资源,通过各种平台、渠道,打动人、感染人,只有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要素,就是要让教育者走进被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让爱与被爱融入其中。美育具有感性且形象的特点,在于被教育者从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内容、规律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情感与精神上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正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对情感与精神都有相似的追求。

当然,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性质与特点还是存在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灌输”在美育中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向来讲究的是教育者的主动,而美育却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互补和互促

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工作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是具有互补、互促作用的。一方面,美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学生对于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具有了朴素的情感支撑,在开展思想、法律、道德的理性教育方面会显得更容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坚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在文化熏陶中饱含了“爱国主义情怀”的学生,对于以爱国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活动的接受度、认可度会更高。美育可以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选择。美育中多是发挥文学、美术、音乐等作品所带有的“美感”而直抵人心,在鉴赏性、趣味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克服理论的枯燥乏味等缺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美育提供指导与保障,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再成为美育的对象时,就具备了基本的思想认知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可以为美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保证正确的方向[7]。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目标、内容、情感等层面都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思想、道德、能力、心理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之间的互补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实现“1+1>2”的成效。由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是进一步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高校生效,增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方略。

第二,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最后一公里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仅需要理论、载体等科学要素的支撑,更需要艺术的手段与方法。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与格局,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将“美”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端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跃度、渗透率、累计值,创新构建“美”、“德”结合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8]。

第三,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从本质上讲,都是在做人的工作。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内容,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高等教育中,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重要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有利于改变当前“美育的重视程度、落实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德育、美育各自为政”等现状,更好地应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脱节、外来文化冲击等带来的大学生道德观、审美观扭曲现象,帮助大学生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人格、心态,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陶冶情操,真正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的环境亟需净化。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受到与经济快速发展共生的诸多负面问题的影响,社会思潮在市场经济“逐利”的作用下出现了商业化、功利化、庸俗化、空虚化现象,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境外势力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带来多元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文化选择及其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美”的东西被遮蔽甚至缺失。在此大环境下,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原本学生家长对于美育的教育就不够重视,再加上社会升高的离婚率,不和谐、不完整的家庭成长环境在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也受到教育体制、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浮躁、浮于表面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实践与审美教育的有效性不强。社会、家庭、学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提供的环境需要净化。

二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力量不足。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工作中多是两套班子、两个体系,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存在美育知识、修养不够的问题,大量教师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动中美的缺位。高校开展美育工作多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更注重专业性的课堂建设,对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美育活动开展明显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大量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念不强、审美知识欠缺、审美修养不够的问题导致朋辈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更谈不上学生自主、自发、有意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以上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缺少有生力量的支撑。

三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活动不协调。无论是教育体系的各自为政,还是教育过程的彼此孤立,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显著问题就在于不协调[9]。现有的高校艺术教育范畴更多的是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从高招录取到课程建设再到毕业出口,决定了高校的美育工作只面向特定的对象、覆盖特定的范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只知重知识、技能教育,而轻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美育队伍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与教学单位,而缺少统一的安排部署。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标准、内容、方式都缺乏彼此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强调了政治性与科学性,却忽视了艺术性与生动性,美育也往往充分强调了专业性与艺术性,而忽视了思想性与道德性。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路径

基于前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间的关系、融合作用及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结合推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尝试从融合思路梳理、育人模式构建两个角度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路径。

(一)基于“三全育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跟学校“新时代旗帜领航卓越人生工程”,通过党建思想引领、专业力量支撑、网络平台搭建等三条主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发展,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1.以“党建+”的理念强化融合的思想引领。通过“头雁引领”计划,学科带头人兼任党支部书记,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正确指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常态化,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理论培训规范化,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对象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为两者融合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依托高校院系党委抓意识形态、抓课堂管理的“党委抓课堂”工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课堂内容,以达成教育过程的融合;开展“学思践悟树标杆,活动共振落实效”师生结对·支部共建、“一支部一特色”等特色党建活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有排头兵、探索者、引路人。

2.以“专业+”的方式丰富融合的资源力量。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队伍的融合建设,制定“名师名导”班主任计划实施办法,选优配强班主任、导师队伍,发挥政工干部、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协同育人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美育能力与素养,提升美育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修养;推进领导班子联系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制度,班子成员至少联系一个学生班级、学生社团,解决学生管理、服务及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学科带头人牵头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先进党支部,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让专业课讲出“思政味”;全力推进“新时代旗帜领航卓越人生工程”,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学生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中的主体性作用,运用好朋辈教育的力量,引领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学思践悟中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提升本领,历练修为。

3.以“实践+”的平台拓宽融合的途径载体。紧扣高校专业教学特色,重点开展海报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主题美育实践活动,如通过结构素描、创意素描等训练,令学生深度感受技术美感和意象美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时代精神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行动自觉和青春梦想;深入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关爱白血病儿童、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等扶贫助困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良好道德品质、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性之美;紧跟时代潮流,抓住重大的时间节点和时政事件,让学生通过美育的专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声亮剑,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原色”协同育人

在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中,应进一步凸显“学科引领,文化育人”的协同育人理念,在形成育人合力、打造育人品牌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1.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三原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依托高校“新时代旗帜领航卓越人生工程”,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以红色寓意忠诚与使命的“筑梦工程”、绿色寓意青春与希望的“领航工程”、蓝色寓意成熟与收获的“卓越工程”为主要框架的“三原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形成以梦想导航、艺术殿堂、艺术剧场、艺术课堂、艺术展厅、创新天地等为主要板块,以“信念铸魂”、“学思践悟”、“先锋行动”、“思政名师金课选育”、“名师名导班主任”、“辅导员能力提升”等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而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2.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社会关注的品牌项目。如,武汉理工大学某学院创设基层党建微品牌《青春·朗读者》,累积推送35期,累计阅读量达53570次,得到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报道;“抗疫”期间联合华中七校开展“同唱一首歌,同守一座城”的主题活动,被学习强国、微言教育等70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平台报道,转发阅读量达百万人次,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小口罩”的painting计划》荣获第五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组织主题涂鸦大赛,累计参与近3万余人次,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品牌项目,在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感染力加持下,给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信心与借鉴。

3.培养一批具有青春担当精神的优秀大学生。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在于塑造人、培养人、成就人。红色筑梦、绿色领航、蓝色卓越的“三原色”协同育人就是围绕学生的思想、能力、行为三个角度,将高校学科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武汉理工大学某学院在这种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出了向钟南山院士团队赠送战疫期间《逆行者》陶瓷勋章并获钟南山院士点赞的博士生刘志哲、“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陈传辉、“学着长辈的样子守护武汉”抗疫志愿者刘益嘉等一批优秀大学生典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得到充分彰显。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育人模式潜力巨大。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0]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有助于发挥美育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理论转化为情感的感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因此,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系统化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据此,笔者尝试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价值为基点,剖析二者在实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以党建思想引领、专业力量支撑和网络平台搭建为主线,以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社会关注的品牌项目和培养一批具有青春担当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为目标,加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原色”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教育探寻高效的实施途径,助力高校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以及个人未来的健康良好发展。当然,本文也仅对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分析,而与之相关的理论框架的提炼、本土经验的总结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融合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