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针刺对无先兆性偏头痛疗效及默认模式网络的影响
2022-09-23唐丽君
杜 婷,唐丽君,李 铮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105)
无先兆性偏头痛(MWoA)是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多伴有中重度搏动样偏侧剧烈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目前,MWoA 尚无有效根治方法,临床多在发作期服用止痛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明显不足,且治标不治本。中医对偏头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系统阐述其中医证型及辨证论治,针刺是其中常见中医疗法,可通过对经脉气血进行调节,临床可通过辨别针刺得气时指下的感觉采用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以获得确切临床疗效[2]。得气首见于《黄帝内经》,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采用一定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包括医者的手下针感及患者的针刺感觉[3]。得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对针灸临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MWoA 患者82 例,旨在探讨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针刺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我院收治的MWoA 患者共8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3~58 岁,平均年龄(34.85±4.71)岁;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42±2.85)年。研究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24~60 岁,平均年龄(35.21±4.68)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27±2.91)年。2 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中MWoA 诊断标准[4],头痛发作持续4~72 h;2)至少发作5 次;3)至少伴有单侧性、搏动性、中度或重度疼痛、日常活动会加剧疼痛中2 项特征;4)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中1 项;5)其不归因于其他疾病;6)之前从未接受过针刺治疗;7)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头部外伤史、紧张性头痛、继发性头痛、丛集性头痛;2)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疾病;3)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针灸治疗或依从性差;4)孕妇、哺乳期及近半年有生育要求的妇女;5)合并感染或出血无法坚持治疗;6)严重畏惧针刺;7)治疗前4 周内服用过防治偏头痛的药物;8)正在参加其他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常规止痛药物治疗,口服布洛芬(国药准字:H20023191,协和药业有限公司),每次0.3 g,每日2 次。连续治疗2 周。
研究组采用针刺治疗,穴位选择,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选取太阳、百会为主要穴位,并进行辨证取穴,其中肝阳上亢型取太冲、太溪;气血亏虚型取脾俞、心俞;痰浊上蒙型取头维、丰隆;肝肾阴虚型取肾俞、太溪。针刺治疗方法:1)消毒 医者采用洗手液洗手及75%酒精棉球擦拭,并对针刺部位消毒;2)进针与行针 参考《针灸学》中操作方法[5],采用双手进针法,依据穴位所在部位特点采用爪切法,针刺深度、方向按照穴位针刺操作要求进针;然后进行均匀提插、捻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提插幅度0.3~0.5 cm,频率每分钟60~90次;捻转角度90°~180°,频率每分钟60~90 次,以得气为度。每隔10 min行针1 次,留针30 min。3)出针 左手拇指、食指采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进行轻微小幅度捻转,顺势缓慢将针提至皮下,静留片刻后出针,然后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对照组采用假针刺,取研究组腧穴旁开0.5 寸,非穴处,进针方法同上,但不行针,同留针30 min。2 组均每日1 次,连续7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1)疗效 于治疗8 周后评估,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疼痛积分疗效标准[6],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共0~10 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疗效百分数=(治疗前-治疗后)VAS 评分/治疗前VAS 评分×100%,其中90%~100%为基本恢复;55%~89% 为显效;20%~54%为有效;<20%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恢复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治疗前、治疗8 周后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采用VAS 评分评估,并统计1 周内平均头痛持续时间。3)治疗前、治疗8 周后睡眠质量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共0~24 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生活质量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估,共14~84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DMN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息态和针刺态功能磁共振扫描,2 次扫描时间间隔8 周,采用核磁室西门子3.0 T 磁共振设备,功能像参数为TR=2 000 ms,TE=30 ms,层厚=3.5 mm,矩阵=64×64,FOV=225 mm×225 mm,翻转角=90°;结构像参数为TR=1 900 ms,TE=2.52 ms,层厚=1 mm,矩阵=256×256,FOV=250 mm×250 mm,翻转角=90°。另外需注意,女性扫描时应避开月经期>3 d;避开疼痛发作>24 h;扫描前休息20 min 后进入扫描室;扫描期间需保持清醒且尽量不进行思维活动。影像学数据处理与分析均参考《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静息态默认模式网络研究》中处理方法[7],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计算患者各脑区的功能连接度。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包括刺痛、血肿、头晕呕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41) 例
2.2 2 组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n =41)
表2 2 组头痛程度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n =4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3 2 组功能连接度增强的脑区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功能连接度增强的脑区比较
2.4 2 组AIS 评分及MSQ 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AIS 评分及MSQ 评分比较(,n =41)分
表4 2 组AIS 评分及MSQ 评分比较(,n =41)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5。
表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41) 例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MWoA 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已被认定为慢性致残疾病之一。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是治疗MWoA 的有效药物,具有较高优势,但不能根治。因此临床积极探索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疗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内容,该理论认为MWoA属于“脑风”范畴,偏头痛辨证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痰浊上蒙型等[8]。得气,古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且随着得气理论在近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医生和学者的重视[9]。本研究基于此理论进行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8 周后研究组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AIS 评分低于对照组,MSQ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以百会、太阳为主穴,可实现气血上达大脑,促进气血运行;肝阳上亢型患者以针刺太冲泻肝火,太溪降血压;气血亏虚型针刺脾俞、心俞可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发挥活血止痛作用;痰浊上蒙型针刺头维可疏散风热,丰隆可除湿祛痰,具有奇效;而肾俞、太溪可潜阳安神、补益肝肾,对肝肾阴虚型效果明确[10]。并以“得气”理论为基础,当穴区周围以及经络循行线上出现酸麻胀重的得气感,可以引起特异性的中枢应答,是发挥镇痛作用的关键因素[11]。因此,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针刺治疗MWoA 能减轻头痛程度,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对MWoA 患者DMN 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针刺前比较,研究组在双侧的8 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增强,而对照组仅有双侧的3 个脑区功能连接度增强,且2 组均无功能连接度降低的脑区。相比于健康人群,MWoA 患者DMN 表现为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度降低,但本研究给予针刺治疗后,患者的多个脑区功能连接度显著增强,是由于为针刺特定穴位后,其效应沿特定神经上传系统产生中枢效应,对痛觉相关网络具有一定调控作用,表现为特异性增强DMN 内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度[12]。而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基于“得气”理论辨证取穴针刺治疗MWoA疗效显著,能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改善DMN,且安全性高,对日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