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筑世纪新天路 共启川藏文旅新征程

2022-09-23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天路廊道文旅

◎ 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解 洪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又强调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川藏两省区发展的关怀与重视,也赋予了我们更加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相聚在网络云端,共商发展大计,研讨川藏新天路建设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我以“共筑世纪新天路,共启川藏文旅新征程”为题,与诸位分享一些思考,也预祝本届川藏旅游发展论坛圆满举办。

一、促进文旅产业与川藏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川藏铁路是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通往世界屋脊的新天路,具有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推动区域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在新天路全面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更高层级、更广视野、更实举措,集中全力推动文旅与川藏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一)推动文旅发展与国家战略协同

当前,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起点再出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破题起势,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要求我们深度把握川藏文旅发展的时与势,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抓住“十四五”时期川藏两地以及成渝地区多重战略机遇,将战略势能转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动能,引领和带动川藏地区加快发展。

(二)推动文旅发展与民族融合协同

四川与西藏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自古以来就是川藏一家亲。挖掘、整理川藏两省区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宣传和讲述,让旅游的过程成为文化传播与推广的过程,让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是发展文旅产业与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契合点,是川藏两地必须长期坚持、深入挖掘的重要方向。

(三)推动文旅发展与经济发展协同

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旅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对于川藏地区而言,文旅产业更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富民兴藏的重要产业。我们要将文旅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让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更好地造福两省区各族人民,打通经济、人才、技术、物资等重要资源交流渠道,带动四川和西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文旅发展与政产学研协同

推动川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要注重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合力,充分激活川藏两地在旅游领域的教育资源优势,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共同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交流合作平台,补足文旅产业短板、夯实文旅产业基础,实现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双轮驱动,促进川藏地区全域、全季、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二、明确川藏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的重点路径

面对新的形势,川藏两省区政府要抓紧行动起来,始终坚持协同发展,抢抓新天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开拓新思路、谋划新路径,推动川藏文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以旅游廊道为载体,促进文旅多元价值集成

旅游廊道是国际国内都在探索的旅游类型样式,比如分布在美国各州之间的泛美风景道、德国的“古堡之路”及国内的京杭大运河等旅游廊道。目前,川藏铁路沿线上有海螺沟、香格里拉、四姑娘山、九寨黄龙、林芝巴松措、布达拉宫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景区景点,需要我们串珠成线、扩线成廊,充分植入旅游休闲、文化传承、产业拓展、户外运动、科普科考等多元功能,最大程度激活川藏旅游特色魅力和综合吸引力。

(二)以多元景观为特色,建设中国最美景观大道

川藏地区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催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优异、典型性强的自然生态景观,孕育了藏羌文化、民俗文化、茶马文化、宗教文化等人文历史景观,同时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先辈们谱写了长征精神、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精神和两路精神等精神谱系,综合构成了川藏旅游的巨大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多维度认识和综合开发川藏旅游,有序开拓沿线地区丰富的、具有藏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古迹、寺庙等等景区景点,将川藏旅游廊道打造成为生态走廊、人文走廊、数字走廊和安全走廊。

(三)以场景营造为抓手,增强游客体验感知水平

场景是旅游廊道的标签、驻留游客的载体、旅游资源价值转化的平台。在推进川藏旅游廊道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沿途观光为主的旅游场景呈现形式,有效聚合多种旅游元素和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新增包括沉浸式旅游体验、主题式场景旅游等,尤其是反映年轻群体喜好、满足年轻游客诉求的旅游场景,增强川藏旅游廊道的吸引力。

(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提升可进入可参与能力

当前川藏文旅产业面临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旅游业态较为滞后的现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升旅游设施配套水平,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新的气象气候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全方位改善旅游综合环境。同时也要利用VR/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游客无需攀高山、下深谷,即可净享川藏美景资源。

(五)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保障,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

川藏地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存环境相对严酷。我们既要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坚持低碳、低干扰、低强度的开发利用原则,持续保护生态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原生性。又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充分应用现代生命科技和现代医疗手段,有效提升游客对高寒缺氧的生理承受能力,让游客更安全舒适,让人和自然实现深度融合。

三、共同推进川藏文旅产业迈向新征程

我们要坚持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川藏特色的理念,瞄准建设“中国最美景观廊道体系、超级工程融合发展典范、全球旅游目的地群落”的总体目标,力争将新天路沿线旅游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川藏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织体制上:强调整体统筹与加快行动

川藏旅游开发涉及四川与西藏两省区,面临跨省域的合作与分工,既要突出双方各自的特殊性,又要体现整体性。川藏两省区政府,要争取中央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共同建立统筹有序、务实管用的多方协调机制,积极推动文旅规划编制起来、文旅政策制订起来、文旅项目启动起来,以更大合力推动旅游品牌培育,建设旅游精品体系,整体推进川藏旅游资源的高水平开发。

(二)开发进度上:强调协调同步与适度超前

川藏铁路预计2026年全线建成通车,留给沿线区域规划开发的周期只有3-4年。我们要抢抓新天路的建设契机,推动文旅资源的规划开发与铁路建设协调同步,即同步启动文旅企业的引进培育、文旅项目的规划设计、站点与景点的道路建设、旅游接待设施的布局与改造、旅游景区的造势宣传等,并充分植入现代信息网络、大数据、智慧旅游等信息技术。

(三)开发方式上:强调多规合一与文旅融合

突出旅游发展规划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开发规划、产业规划、城镇化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领域规划协调统一,提前筹谋、科学规划沿线城镇定位、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要求,以文化为内核,旅游为形式,推动构成文化和旅游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释放文旅经济巨大活力。

(四)创新发展上: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结合川藏旅游开发,川藏两地要大力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文化和旅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学科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应用实践型旅游人才,夯实川藏旅游发展的人才资源支撑。

(五)推广机制上:强调形象设计与多方宣传

川藏两省区要组织相关力量,做好川藏文化旅游的整体设计与包装,体现高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进一步加强形象推广,在依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渠道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让新天路新旅游更加广为人知。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西部地区要更大地担负起“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作用,有效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希望川藏两地统筹各类资源、实现合作共赢,也希望在座诸位为川藏地区发展集思广益、贡献智慧,积极响应新时代新要求,抢抓新天路建设的新机遇,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共同开创更为绚丽多彩的川藏旅游新篇章。

猜你喜欢

天路廊道文旅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神奇的天路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长飘带
天路无惧觉者攀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