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寅恪与唐篔:愿他生仍为夫妇

2022-09-23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时代邮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横幅婚姻母亲

文 陈流求 陈小彭 陈美延

(节选自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著《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4月)

父亲在《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七)“关于寅恪之婚姻(补文)”写到:“寅恪少时,自揣能力薄弱,复体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故游学东西,年至壮岁,尚未婚娶。”

所以他在清华任教时已是大龄单身男教师,近四十岁仍然未婚,在兄弟姐妹这一辈中也是最晚结婚的一人。当时许多同事朋友为了父亲的婚姻大事,都主动关心,也介绍过女青年,然而父亲对婚姻一直抱有神圣的看法,尤为注重修养高洁、气质优雅,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幸福,不可轻率而为。本着极其慎重的态度,他始终都没有满意的人选。

父亲1926年7月8日初到清华,曾和众位单身男教师住在清华园的工字厅,与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体育教师郝更生相识。郝更生当时的亲密女友高梓,是母亲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一同教授体育的同事,也是最好的朋友。

1928年初春的一天,郝更生与父亲聊天时,说到他看见高梓的朋友,一位女教师家里墙上悬挂一横幅,署名为“南注生”,感到好奇,便请教父亲“南注生”为何许人,并简略介绍了横幅主人的情况。父亲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景崧(字维卿)之孙女也。”因父亲曾读过唐景崧的《请缨日记》,并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时的晚清政局甚多感慨,且嫡亲舅父俞明震曾在台辅佐唐景崧独立,据守台湾。故对唐景崧的著作、事迹都有较多的了解。父亲便为郝更生讲解:“南注生”是清朝台湾最后一任巡抚唐景崧的别号。既而表示对这横幅的原件非常感兴趣,想亲自去看一看,顺便拜访一下横幅的主人。

这位女教师果然是广西灌阳唐景崧嫡亲孙女,是唐公第四子运泽与沈氏夫人所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月初一(1898年6月19日)生于桂林,按家中排行取名“家琇”。工作后多使用单名“篔”或号“稚篔”。她多年来专注从事女子体育教育,尚未遇到愿意托付终身的知音。

春日的一个周末,郝更生陪同父亲到北平西城区涭水河胡同母亲的住所,见到了母亲,并仔细观看了挂在墙上的横幅。这幅诗作为南注公在光绪戊戌春间,即母亲家琇出生前不久所书。

这幅南注公的遗墨,是父母喜结连理最重要的纪念物,他们非常珍惜重视。南注公手书的诗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全家逃离香港时略有毁损,至1953年,父母晚年在广州将其重新装裱后,父亲再敬题四绝,以兹纪念。南注公这帧遗墨是我家的传家宝,却不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丢失,我们深切祈盼它能重见天日。

涭水河住所的初见,就像是冥冥中命运注定一般,父亲初见母亲时深有“惊见神仙写韵人”之感,而母亲通过郝更生的介绍,对父亲也颇景仰。当时谁人知道,父母这一见会注定两人日后相濡以沫,携手走过生命中不凡的岁月,拥有令人欣羡的幸福婚姻。

陈寅恪

(18 9 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那日以后,父亲便约母亲一同出游,谈天说地。记得母亲曾告诉我们,最开始两人相约于北平中山公园,远远望见父亲走来心中甚为欢喜,可是发现父亲走路的姿势微跛,作为一名体育教员,出于职业敏感,让她心里产生了一个小疙瘩。在散步中跟父亲谈起,方才知道他足部有多处鸡眼、胼胝。这与早年留学时,穿着不合脚的硬皮鞋有关。当时的交通极不方便,从西郊清华园到城内,很费时间。父亲即使有繁重的教学、研究任务,假日仍不辞辛劳,进城赴约。随着他们互相了解加深之后,不久双方遂定秦晋之好。

父母新婚后曾到杭州旅行。由于清华开学,父亲必须赶回学校授课,而母亲因为要安葬我们的外祖母并料理后事,新婚燕尔不得不暂时分开。父亲在《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一诗中有句:“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表达出当时的无奈与不舍。

父亲与母亲携手走过四十余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母亲更是在生活、事业、学术上给予父亲全力支持,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贤妻良母,更是父亲的心灵伴侣和精神支柱。在我们女儿看来,整个家庭虽然后来迫于种种历史原因,遭受了不少苦难,但这段婚姻始终是极其美满的。历经浩劫,他们相敬如宾、相依为命,更显出爱情的真醇可贵。父母直至晚年,回首他们几十年的婚姻,再三于“题红梅图”诗中明誓,愿他生仍为夫妇。

父母婚后将近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女儿—— 流求,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整个家庭带来莫大的欢乐。父亲感怀宛若上天注定的缘分,让他有了来之不易的幸福。

父亲因有慢性胃病,常年胃口差、进食量少,对菜肴的要求独特,且有偏食的坏习惯。我们见到母亲总有一本自己手录的“食物成分表”,内中抄录动植物食品名称、各种营养成分含量等,随时翻阅。父亲尤赞西餐,认为面包易于消化,甜点中喜欢苹果派。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母亲还改进或自制厨具,如自制烤面包夹,以煤火为热源的烤箱等,做各式面包、苹果派,在当年是非常不容易的。

父亲中年自日本侵华之后,就历经了丢失倾注大量心血批注的书籍、失明,晚年再加骨折卧床等多重打击。每次遭受沉重打击后,常有一度情绪低落,但不久又会振作起来。此中自然是有赖于父亲的坚强和毅力,但与母亲对父亲精神上的鼓励、关怀分不开,父母在思想意识上的相知相契,使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母亲曾对孩子说,“爹爹的学问造诣非比一般,应让他写出保存下来”。我们直至中年以后才逐渐理解,母亲晚岁忘我地为父亲付出一切,成为自己生活的目的,希望父亲有生之年,在传承中华文化上留下更多著作。父亲对母亲为他的付出、为家庭作出的贡献,深深感激,常教育我们:你们可以不尊重我,但必须尊重母亲。

父亲去世后,母亲卧病不起,简要地交代了后事,自己感到一生的任务已经结束,在父亲逝世四十五天后,便追随生死与共的伴侣而去了。

猜你喜欢

横幅婚姻母亲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有竹居小横幅》书法作品
阅读理解专练(二)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