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何不食肉糜”想到的

2022-09-23刘振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肉糜走神同情心

◎ 刘振敏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曲靖 655000)

晋惠帝算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个“傻皇帝”,有史为证,《晋书·惠帝纪》中记载: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大意是,天下发生了饥荒,大臣向晋惠帝汇报说,老百姓没有饭吃,很多人都饿死了,晋惠帝便问道:“既然饿,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其实,知道饿了可以吃肉糜充饥,才不会饿死,说明晋惠帝也并非愚痴至极,甚至可以理解为,还是很有同情心的,毕竟不忍心听到别人饿死的消息。而且于晋惠帝作为皇帝的身份来说,吃饭或许意味着山珍海味,百般珍馐,肉糜已经算是粗粝之极不忍下咽的最糟糕的充饥之物了,所以当听到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非常同情地说:肚子都这么饿了,还挑剔什么,随便吃点肉糜充下饥就好了。

那为什么“何不食肉糜”这样一句话,还是会让人觉得很“傻”呢?大概是因为虽然具备了从自己角度考虑的同情心,但还缺少了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的同理心。

同理心指的是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认知性觉知、把握和理解,能够增强彼此心理上的联结。同情心则不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是高高在上的怜悯。卜莉布朗博士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同理心像是一个如秘密空间一样的深洞,假设有一个人坠入这个深洞之中,在呼喊:“我被困住了,太黑了,我害怕。”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了,会慢慢地爬下去,陪着他,告诉他:“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你不孤单。”具有同情心的人可能会趴在洞口,然后说:“哦,真糟糕,你怎么会掉下去呢。”

同情心是讲道理的,认为摔在深洞底是糟糕的。但同理心不仅讲道理更讲感情,摔在深洞底是糟糕的,我走下去,尝试触碰心中可以明白对方那种感觉的部分,我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对方的感觉。同情心对问题做出了基于自我经验的回应,但这个回应往往不太会帮助解决真正的问题。同理心则对问题有更多站在对方角度上的同感,这往往能让事情变得更好一些。

我们在嘲笑晋惠帝的时候,其实也该站在他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他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一句话,因为他自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缺乏真实社会生活的经验,况且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毕竟才九岁,所以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生活中,“何不食肉糜”这样类似的话其实并不鲜见。

学生上课走神,老师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不专心,你为什么要分心?”孩子在家洗碗摔碎了碗碟,父母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不小心点,为什么要把东西摔碎?”这样的“何不……”“为什么不……”简直数不胜数,其实都是在以自己的视角来进行论断,而且我们非常相信自己的智慧,对自己所下的论断深信不疑。

其实我们在做这样的论断时,较之于晋惠帝的“痴傻”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晋惠帝至少还基于自己的经验,做出了于他而言较为合理的论断,没有山珍海味就随便吃点肉粥好了,他还从来没有过连肉粥都吃上的时候。但是我们在要求学生专心,不能走神;要求孩子小心,不能摔碎东西的时候,有没有简单地自我反思过:我们自己能够做到一直非常专心,从不走神吗?我们自己只否一直非常小心谨慎,从来都没有摔碎过东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是在用自己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如果晋惠帝像我们一样,那在面对百姓没有饭吃的问题时,他大概会回答:何不食龙肝凤髓、琼浆玉露?

那么如何来提升真实的同理心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换位思考,尝试以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承认别人眼中的世界也是真实的,认可对方可以拥有自己的信念和感受的权力。其次,不要随意下定论,我们要学会和他人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但绝不是对其感受、思想与行为进行评估和判断甚至是否定,不能随意地下定论,下最后通牒。然后,我们还需要更多且准确而敏锐地理解其经历和感受,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上课分心走神的时候,学生也很烦恼;不小心摔碎碟子的时候,孩子也很紧张。

如果我们能够减少一些对自我的执着,从心理地位上而言,倾向于达到“你好,我好”的状态,我们会更多植根于当下的现实,持续去解决问题本身,并最终实现彼此的期待,成为共同的赢家。

既然同理心如此重要,“何不多些同理心”。

猜你喜欢

肉糜走神同情心
熏酱肘的加工技术
恭喜你走神了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走神
韭黄春卷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何不食肉糜
走神
走神,真的让你不堪一击吗?
50岁女性最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