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22徐迎婷王国蓉刘瑶邓晓园
徐迎婷 王国蓉 刘瑶 邓晓园
据中国肿瘤登记估计结果显示[1],2015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约392.91万,死亡人数约233.76万,全国癌症社会负担呈上升趋势。人群癌症防治意识不强,导致过晚发现癌症,病情过重,使得癌症预后相对较差,患者身体与经济的双重负担加重。在各类人群中积极开展防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能够提高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促进形成健康生活习惯,这也是恶性肿瘤综合防治工作的基础[2]。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3]要求,积极在人群中开展癌症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强调对青少年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并将癌症防治知识作为学校重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到2022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应提高至70%以上。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行动能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掌握癌症防治相关知识,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疾病与健康观念,从而加强预防,减少癌症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知晓情况的因素,以期为该群体癌症防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20年4—5月选取四川地区2所高校的大学生375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7~32岁,平均21.78±2.48岁,女生多于男生,非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多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具体内容见表2。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均知情同意。
1.2 调查工具与内容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结合文献研究自行设计,主要内容为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直系亲属有无癌症史和是否为医学相关专业等。
1.2.2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和吸烟率调查问卷采用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和吸烟率调查问卷”[4],问卷包含8个单选题和2个多选题,共23个条目。单选题每题回答正确计1分,多选题回答正确1个选项得分项计1分,共计23分。知晓水平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癌症防治方案提出的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需达到70%以上计算,即问卷得分总正确率需大于70%则为知晓,问卷总得分≥17分表示知晓,≤16分表示知晓不足。
1.3 调查方法
使用电子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前,由研究者先向调查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内容,得到调查对象的理解和同意后,再使用统一指导语仔细讲解作答要求。本次调查共375名大学生参与,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癌症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因素。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得分情况
375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6.94%,知晓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9分。23个条目中有19个条目回答正确率>70%,其中43.48%(10/23)的条目正确率在80%以上。回答正确率排名前3位的条目为职业危害会增加癌症发病风险(88.80%),癌症家族史会增加癌症发病风险(88.00%),装修、厨房油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会增加癌症发病风险(85.60%)。正确率排名后3位的条目为癌症诊断的金标准(33.33%),肺癌的有效早期筛查方法(34.67%)和接种乙肝疫苗是否可以预防肝癌(57.33%)。其他知晓情况见表1。
表1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2.2 375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75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在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是否为医学相关专业以及直系亲属癌症史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相关因素。见表2。
表2 375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2.3 变量赋值表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分析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变量标签及赋值说明见表3。
表3 二元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表
2.4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知晓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是否为医学相关专业、直系亲属癌症史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相关专业、直系亲属有癌症史的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更好,女生知晓情况优于男生。见表4。
表4 375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积极开展防癌科普宣传,提高各类人群的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早诊早治,以有效降低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且明确提出将防癌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该类疾病发生的原因、症状、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等知识了解不足[5-6],因此开展癌症防治宣传十分必要。有研究[7]指出,通过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40%的癌症得到有效预防,如长期吸烟、饮酒、缺乏锻炼、肥胖等均是诱发癌症的重要潜在风险因素[8],可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癌症风险,在具有较高的知识学习和转化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癌症防治核心知识,是癌症防治科普宣传的有效方式之一[9]。
3.1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总体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癌症防治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6.94%,知晓率得分整体情况良好,亦达到了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癌症防治知识知晓率目标[3],说明近年来积极开展防癌科普宣传具有一定成效。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前3位条目主要为癌症发病风险因素相关的内容,说明大学生对癌症风险因素知识了解情况较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癌症的发生[10]。在对癌症的基本认识方面,认为癌症不会传染,癌症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并不是越贵的癌症检查效果越好,癌症可以预防,癌症筛查或体检有助于早发现癌症,知晓率情况较好,均大于70%,表明大学生对癌症筛查的重要意义有较好的认识,但对癌症诊断的金标准、肺癌的早期有效筛查方法和肝癌的预防措施知晓不足,对筛查手段认识不足。可能与近年来癌症防治科普宣传的积极开展有关,使更多大学生认识到癌症筛查和预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中非医学专业学生占比80.53%,对癌症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途径,因此对各类癌症的具体筛查手段和诊断金标准了解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癌防科普中,除加强人群的整体癌症预防意识外,还应将防癌落实到具体的疾病中,使癌症患者能够及时筛查和就医,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此外,当前我国主要癌症的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增强大学生群体癌症风险意识和认知,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癌症发病风险非常重要。肺癌作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1],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肺癌的了解存在一定不足,在面对癌症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下,积极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包含肺癌在内的高发癌症防治健康教育,了解其发病因素及筛查手段,有利于增加大学生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卫生保健能力,减少癌症发病风险,减轻经济和社会负担。
3.2 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癌症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呈现不平衡状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症核心知识总体知晓情况在性别、文化程度、医学相关专业、居住地和直系亲属癌症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知晓情况略差于女生;居住地为城镇优于农村;直系亲属有癌症史优于无癌症史;医学相关专业明显优于非医学专业;学历水平越高,知晓情况越好。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医学相关专业(OR=5.463)、直系亲属有癌症史(OR=2.387)是影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的有利因素,男生群体(OR=0.422)知性情况的不利因素,而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则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群体中,女生与男生的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有差异,与相关研究[4,11]结果相似,男生对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程度相对不足,可能与大学生较年轻、患癌风险低,癌症风险预防意识较弱有关,因此,在癌症防治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对男生群体的关注。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癌症知识知晓情况良好,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这与他们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有关,这亦显示出对大学生实施癌症防治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直系亲属有患癌史的大学生知晓情况优于直系亲属无患癌史,可能与有家族患癌史的大学生对癌症知识了解更多或在照护患病亲属过程中接触较多癌症知识有关[12]。
综上所述,本研究调查的2所高校375名大学生癌症防治核心知识整体知晓情况良好,但对具体癌症的筛查手段和诊断金标准了解稍有欠缺。女生、医学相关专业和直系亲属有癌症史的大学生知晓情况较好,说明大学生的癌症防治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其差异性,重点关注大学生中非医学相关专业及男生群体,全面提高各类大学生的癌症防治知识知晓率。在大学生癌症防治宣教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癌症风险意识,了解癌症的危险因素,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建议高校重视癌症防治科普宣传同时,应积极开展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活动,如经常举办各类运动与活动、专家讲座、知识竞赛、定期体检等,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癌症预防,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癌症发生的风险。本研究由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选取了四川省2所高校的375名大学生,代表性不足,数据资料的收集存在一定的报告偏倚,需待今后扩大地区及样本量,为大学生群体的癌症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