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理论在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全程护理中的应用
2022-09-22邓月梅
黄 萍,黄 凯,邓月梅
(江陵县人民医院 湖北江陵434100)
胃肠道息肉是胃息肉和肠息肉的总称,胃息肉指胃部黏膜表层长出乳头状组织,肠息肉则是肠道黏膜表层突出的异常隆起组织,胃肠道息肉患者早期多数无症状,但有症状时多以腹胀、腹痛为主[1-2]。目前,临床多选择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治疗,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3]。尽管如此,患者术后仍会使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加之手术可能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故临床护理十分重要[4]。适时理论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针对性支持,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动态需求。目前,适时理论已在脑卒中、呼吸窘迫等疾病护理中得到推广应用,且已被证实具有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5-6]。鉴于此,本研究以适时理论为依据,构建以患者及家属为关注重点的全程护理方案,旨在提高患者围术期恢复情况及家属照顾能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实施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为胃息肉或肠息肉;②自愿接受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③患者及家属均具有较好沟通、理解能力。排除标准:①7 d内曾服用阿司匹林或抗血小板凝聚药;②凝血功能障碍;③临床资料不全。随机分为A组37例和B组39例。A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0~60(45.62±4.56)岁;息肉位置:胃息肉20例,肠息肉17例;病理类型:炎症性息肉17例,腺瘤性息肉12例,增生性息肉8例;家属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11例,高中及以下26例。B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1~60(44.89±4.43)岁;息肉位置:胃息肉21例,肠息肉18例;病理类型:炎症性息肉18例,腺瘤性息肉11例,增生性息肉10例;家属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及以下27例。两组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A组 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评估患者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须知及注意事项。术后禁食,待患者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可饮水4~5汤匙,每2 h 1次;若患者恢复良好,次日可给予流质饮食;第3天可给予全量流质饮食;术后2周可给予低脂半流质饮食,同时嘱患者少量多餐,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
1.2.2 B组 实施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
1.2.2.1 建立适时理论干预小组 由科室8名医护人员构成,分别是1名医生、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护士。医生和主管护师负责制订研究方法,明确三大阶段,分别为确诊期、稳定期、出院准备期。
1.2.2.2 资料收集 患者住院期间,选择舒适且隐私性强的地点进行访谈,时间以患者及照顾者方便为原则。各阶段访谈1次,每次访谈以近期住院体会等主题为主,鼓励患者及家属表达真实想法和需求。
1.2.2.3 资料分析 整理每次访谈内容,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编写访谈内容,包括阅读全部访谈内容及数据,分离访谈重要语句,将访谈内容诸多观点进行编码,汇总编码内容,详细记录重要语句描述,区分相似编码观点,回访求证。
1.2.2.4 分阶段护理 根据三大阶段实施分阶段护理,具体如下。①确诊期:患者可能出现自责与否认、恐惧与担忧,帮助患者应对应激反应。产生自责与否认的患者,大多是平常身体良好,无法接受体内有胃肠息肉,从而产生不安、否认等情绪。护士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胃肠道息肉相关知识,让患者明确实施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的目的、意义和手术流程,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让家属明确患者发病原因,减轻家属自责心理。产生恐惧与担忧的患者,大多在术前存在一定负性情绪,害怕手术风险或疼痛等;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讲解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并协同家属鼓励患者配合手术相关准备,以提升手术安全系数,如术前1~2 d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1 d晚6点进流质饮食、晚9点饮用1500 ml温水口服10 g番泻叶(规格:10 g×6袋,颗粒剂),并在1 h内饮用完毕,确保粪便排出无粪渣等。②稳定期:a.生理压力。患者术后容易产生生理不适,疼痛明显。可通过患者面部表情、语言、动作等评估其疼痛程度,并将患者情况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并采取相关镇痛措施。b.心理压力。患者术后存在一定心理压力。可指导家属按摩患者腹部,以减轻患者腹部不适;加强查房,指导患者正确评估排泄物性质,以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主动指导家属有关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组织家属开展照护培训,以提升家属照护能力,增加家属治疗参与感。③出院准备期:在患者出院前实施有效健康教育,包括合理饮食、预防便秘、如有黑便或腹痛即刻就医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恢复情况、心理状态、家属照顾能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①患者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7]评估,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S-AI主要用于评定近期或此刻的忧虑、紧张等情绪体验,T-AI多用于评定稳定、长期的个体焦虑倾向,两者均由20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均应用4级评分法(1~4分)评分,从低到高分别代表几乎没有、一些程度、经常有和几乎总是如此,S-AI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当下焦虑情绪越严重,T-AI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平时焦虑状态越严重。③家属照顾能力:采用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8]评估,该量表由适应照顾角色、应变和提供有效帮助、处理个人情绪、评估家人资源、调整生活作息以满足照顾患者需求5个方面构成,每个方面均有5个条目,共25个条目,评分越低说明家属照护能力越强。④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术后发生腹痛、出血、穿孔、便秘的情况,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同时期FCT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期FCT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是临床多见疾病,发病原因与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相关。目前,胃肠道息肉患者多采用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治疗,尽管该术式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疾病和手术均会对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预后[9-10]。因此,关注患者围术期全程护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发现,B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P<0.01),说明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可缩短胃肠道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这与关颖[11]研究中提升护理质量利于缩短胃肠道息肉切除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结论接近。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更加注重患者不同时期的护理需求,并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护理问题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12]。评估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及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均有一定帮助。本研究发现,确诊期、稳定期,B组心理状态中S-AI、T-AI评分及FCTI评分均低于A组(P<0.01,P<0.05),说明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可缓解胃肠道息肉切除术患者焦虑情绪,还能提升患者家属照护能力。有资料显示,个体会在应激情景下产生情绪反应,其中个体对当下或近期某一情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感受为状态焦虑[13]。有研究表示,焦虑状态可通过心理干预消除[14];也有研究表示,应对状态焦虑的选项中社会支持程度最受重视[15];朱景娜等[16]研究证实,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有效缓解患者应激状态下的负性情绪。本研究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访谈发现,家属普遍存在缺乏照护经验、缺少疾病相关知识等问题,故护理人员通过口头健康教育、组织家属培训等方式,能提升患者家属照顾能力,同时缓解家属因缺乏照顾经验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提升了家属的照顾积极性,患者与家属共同对抗疾病的信心增强,达到了促进患者恢复的目的。此外,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1),提示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能降低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可缩短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家属照顾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