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114 例奥密克戎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初探
2022-09-22周毅骏荀运浩金巧菲包剑锋徐晶莹
周毅骏 荀运浩 金巧菲 包剑锋 徐晶莹 沈 伟
杭州市西溪医院是杭州地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秉承“精准施治、辨证论治、一人一策”的中医药诊治方针,收治了2022 年1 月26 日以来杭州地区114 例本土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现将其中医证候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 年1 月26 日至2022 年2 月4 日在杭州市西溪医院住院治疗的114例杭州本土奥密克戎株(BA.1.1 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观察组)。同时纳入2021 年12 月7 日至2021年12 月19 日杭州本土德尔塔株(AY.4 进化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9 例作为对照组。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原则,并经杭州市西溪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审批号:2020 年(科)伦审第14 号、2021 年(科)伦审第15 号]。
1.2 西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1]的标准,将本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医部分[1]及《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试行第四版)》[2]。轻型分为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分为湿毒郁肺证及寒湿阻肺证;重型分为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为内闭外脱证。
1.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1.5 排除标准 不愿意配合中医证候调查及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确诊患者。
1.6 研究内容 参照前期制定的杭州地区中医证候评分量表[3],根据本轮疫情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时的中医证候特点(寒热、汗、头身、二便、饮食、心胸、咳嗽咳痰、口鼻、饮水、睡眠十方面)、舌脉情况、流行病学史、西医诊断及分型、中医辨证等。
1.7 研究方法 调查人员均为杭州市西溪医院新冠肺炎中医诊治团队主治及以上职称的中医师,前期进行统一均质化培训,明确各条目问诊要点。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房,完成四诊信息采集。舌象采集由患者自己手机拍摄,上传至中医会诊专家团队群,由2 名及以上中医师进行双盲辨识,对存在争议的舌象由病区医师亲自核实,尽可能避免个人主观判断带来的偏倚。脉象采集方面,因进入隔离病房需佩戴双层手套,会对脉诊结果带来一定的干扰,出于减少医院感染、减少防护用品消耗的考虑,对进入隔离病区的中医师会诊人数及次数有一定的限制,故参考为主。最终四诊合参,由中医团队专家确定中医证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中医药治疗方案。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成组两样本t 检验,若不符合,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均以例(率)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14 例杭州本土奥密克戎株(BA.1.1 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男52 例、女62 例,年龄最小5 个月,最大83 岁,中位数36 岁,其中成人97 例,儿童17 例。临床分型中,轻型107 例,普通型7 例。病例涉及杭州市内6 个区县(市),其中滨江区50 例,萧山区14 例,富阳区45 例,拱墅区2 例,上城区2 例,西湖区1 例。对照组29 例杭州本土德尔塔(AY.4 进化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男15例、女14 例,年龄最小5 岁,最大69 岁,中位数38岁,其中成人28 例,儿童1 例。临床分型均为轻型。
2.2 流行病学特征 114 例本土病例中,25 例为公司内部传播病例,19 例为家庭传播病例,70 例为公司以外社区人员。随着疫情的发展,公司外社区传播病例逐渐增多,呈现多点聚集性传播。114 例病例中,集中隔离发现103 例,主动就诊发现3 例,管控区筛查发现4 例,社区筛查发现1 例,居家隔离发现3 例。
2.3 中医辨证分型情况(1)观察组114 例本土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医辨证分型:①成人组97 例:轻型90 例,其中寒湿郁肺证21 例(23.3%)、湿热蕴肺证69 例(76.7%);普通型7 例,均为湿毒郁肺证(100%);②小儿组17 例:均为轻型,寒湿郁肺证2 例(2/17)、湿热蕴肺证15 例(15/17)。(2)对照组29 例本土德尔塔株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均为轻型,中医辨证分型:寒湿郁肺证5 例(17.2%)、湿热蕴肺证24 例(82.8%)。
2.4 成人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对照组29 例杭州本土德尔塔株(AY.4 进化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相比,观察组97 例成人杭州本土奥密克戎株(BA.1.1 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如下:(1)“湿热”相关中医证候突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也同样表现出以低热、恶寒、咳嗽伴黄痰、乏力身痛、肢体困重等湿热为特点的中医证候(P>0.05);(2)“湿困中焦”的中医证候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也同样表现出以纳呆、腹胀、腹泻等脾虚湿困为特点的中医证候(P>0.05);(3)口鼻症状明显、味觉改变显著是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特征性中医证候: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现了更高比例的味觉、嗅觉减退,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中医证候(P<0.01);(4)德尔塔株新冠肺炎患者伤津情况更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现口干欲饮或不欲饮的证候更少,伤津证候更轻(P<0.01)。见表1。
表1 杭州本土成人奥密克戎株与德尔塔株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比较[例(%)]
2.5 成人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舌脉特点 观察组97 例成人杭州本土奥密克戎株(BA.1.1 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舌象以淡红舌、薄黄或白腻苔伴有齿痕为主,脉象以濡脉或滑脉为主,上述舌脉特征符合湿热证候的特点,同时与对照组29 例杭州本土德尔塔株(AY.4 进化分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相比,舌色、苔质、有无齿痕、脉象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杭州本土成人奥密克戎株与德尔塔株新冠肺炎患者舌象脉象比较[例(%)]
2.6 儿童奥密克戎株患者中医证候及舌脉特点(1)因部分儿童及婴幼儿无法配合有关中医证候条目的问诊,故17 例儿童患者中医证候只统计热、咳嗽、口鼻、大便四个条目:①热:低热13 例、壮热4例;②咳嗽:干咳5 例、咳嗽伴白痰5 例、咳嗽伴黄痰7 例;③口鼻:流涕13 例、鼻塞4 例;④大便:泄泻10例、2 例便秘、正常5 例。(2)因院感防控需求及部分儿童无法配合脉诊,故儿童患者只统计舌象,具体特征如下:①舌色:淡红舌11 例、红舌5 例、暗红舌1例;②苔质:薄白2 例、薄黄6 例、白腻7 例、黄腻2例;③齿痕:有齿痕15 例、无齿痕2 例。
3 讨论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但对其病机的探讨众说纷纭,主流学说认为湿疫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湿邪黏滞缠绵,起病较缓,初起可无症状,但病机复杂多变,易于传变,如清代石寿棠《温病合编》云:“温疫者,温盛为疫,乃湿土中郁蒸之气,多兼秽浊,家传户染,若疫使然也[4]。”
然湿邪引发疫病的寒热夹杂情况南北方存在一定差异。北方学者基于新冠肺炎初期患者寒湿郁肺、碍脾、束表的证候特征,将其定性为“寒湿疫”。寒湿者,伤伐阳气;寒性凝滞,湿性黏滞,故二者易阻滞气机。寒湿阻滞阳气,则郁热内生;寒湿凝滞血脉,则瘀热内生。故“湿、寒、瘀”为其核心病机,将初期患者分为寒湿袭表、寒湿郁肺、寒湿碍脾三大基本证型[5]。
但反观杭州地区97 例成人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却以“湿热并重”为主要中医证候:(1)湿热交织,肺卫受之,营卫不和,正邪交争,故见发热、头身困重、肌肉酸痛;(2)疫毒从口鼻而入,湿热郁蒸,蒙蔽于上,阻塞清窍,故见咽痛、鼻塞;湿热蕴肺,肺气失宣,则干咳少痰;(3)湿性重浊黏滞,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气机升降不畅,故纳呆、大便溏泻而不爽;(4)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均为“湿热”之舌脉。17 例儿童新冠肺炎患者以“湿重于热”为主要中医证候。“阳常有余”是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湿毒戾气从口鼻而入,患儿体内卫阳亢进,正邪交织,热与湿邪相互胶着,郁而化热,故症见发热,但因湿邪为主,故以低热为主;湿热郁于肌表,肺卫失宣,气机不畅,宣肃失司,灼伤气道,可见干咳、咽痛等表现[6]。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湿热之舌象。
与德尔塔株新冠肺炎患者相比,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特有的中医证候特点为:(1)口鼻症状明显:此系湿热郁于上焦膜原,毒蕴于湿,湿遏热伏,蒙上流下,枢机不利,故见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中医证候;(2)嗅觉失调显著:湿热侵袭,肺、脾、三焦脏腑功能失调,肺失通调,脾失健运,三焦气化失司,清气升腾不利,邪害口腔鼻窍,从而导致嗅觉减退。同时现代病毒学研究已证实,因奥密克戎变异株有更强的上呼吸道定植能力,故较其他变异株更容易出现嗅觉减退[7]。
基于上述“湿热”的中医证候特点,杭州市西溪医院专家团队针对本次奥密克戎株患者制定一系列诊治方案:(1)宣肺利咽,燥湿利水,兼顾寒热,以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湿热轻重证候进行调整;(2)宣通气机,醒鼻通窍,针对嗅觉、味觉减退患者,自制透鼻散,使用白芷、石菖蒲、细辛各15 g,苍术20 g,苍耳子、辛夷各15 g,川芎20 g,冰片2 g,制成香囊挂于床头,芳香辛散,通鼻窍。
综上所述,本组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1)湿热证候突出,成人湿热并重,小儿湿重于热,以“湿热时疫”为主;(2)口鼻证候较重,肺部中医证候相对较轻,以鼻塞、流涕、咽痛等证候为主导;(3)味觉、嗅觉减退比例较高。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第一要义,分清湿热的关系,同时重点关注味觉、嗅觉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