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学习的社区教育环境构建与实践
2022-09-22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社区教育学院315300
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社区教育学院(315300)罗 琼
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社区教育学院积极发展“互联网+”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服务新业态”,引进移动数字图书馆、开发微课程、开设弹性课堂、空中云课堂等辐射社区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地域文化传承、素养课程、开放学历教育等各课程的泛在学习(U-Learning)资源、环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集成效应,培育人人、时时、处处能学的泛在学习社区。
1.泛 在 学 习(U-Learning)与社区教育
泛在学习(U-Learning)从泛在 计 算(Ubiquitous-Computing)衍生而来,于1988年由美国加州的Mark Weiser教授提出,指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模式: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来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
泛在学习理念有其鲜明的特点:丰富供给的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的学习资源,并充分展示线上共享学习的便捷性。借由这种学习模式让社区教育更好地融入居民生活,在生活中渗入,在生活中学习。社区教育学院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前沿阵地,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促进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并提高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社会性,为学习者终身学习铺设康庄大道。
学院在外协部门的帮助下,引进数字图书馆,开发微课程,并重点建设i-实验室移动学习平台、SMART智慧教室以及社区在线课堂等全域授课系统,利用信息化方式联结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改革。相较于传统社区教育,泛在学习是能实现按时、按需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种颠覆式创新。
2.社区教育泛在学习环境构建
(1)树立正确的泛在学习意识,促成学习模式转型从静止封闭式面授向动态混合式教学环境转型。泛在网络的发展正沉浸式地变革着社区教育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只停留于传统教室,而是逐步成为了时时、处处的泛在式学习。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来构建学习环境,实施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在社区教育特殊的教学范畴内建立“教师—学习平台—学习主体”的教与学体系,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实行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移动平台与面授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平台互动,学习者在泛在学习环境中促长自我学习力。社区教育教学从传统的“重教轻学”的封闭式面授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的动态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
从教师课堂监控向学习者自我监控转型。为解决教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学什么(What)、在 哪 学(Where)、怎 么 学(How)”,泛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教师指导学习者根据个人的认知程度、学习偏好、情感态度等因素差异化地调整学习方法、学习材料,使学习者在动态式的学习过程中强化批判性思维,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塑造个体独特性,培养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自主开发的“i-实验室”健身类品牌课程“观海卫太极拳”,得益于混合式教学倚重学员自主学习的特性。学习者借助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工具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泛在学习真正的主人,拥有比教师更多的“话语权”。
(2)构建数字化泛在学习环境,加强学习资源建设社区教育泛在学习资源的形式及途径多种多样,能够服务于支持社区教育教学目的有效资源中,契合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 习 理 念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资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泛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包含一切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内容、社区文化、技术技能、网络媒体等。
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引进超星移动数字图书馆。这种基于元数据的移动信息资源,以其享有云共享服务的保障体系,帮助学习者达成泛在学习的初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i-实验室”学习平台。i-实验室是市民健身类品牌课程“观海卫太极拳”的线上平台,依托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将泛在学习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家庭、居民。
微课程。社区教育微课程的主体内容是教学微视频,在方便、易于获取的数字化资源基础上展示画面生动的微型学习资源。微课程集中体现社区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既深入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又不断优化资源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SMART智慧教室。SMART概念模型下的社区教育课堂是“移动平台与面授互动”的典型呈现,实现以下功能:多屏互动;多屏同显;多画面显示;手机端反控大屏;主持人模式及教师与学习者模式。
3.社区教育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实践
(1)多样化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
社区教育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实现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4A学习理念是其最根本的因素。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映射到泛在学习资源,就是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参与的社区教育环境。
不同资源间的配合,有专门设计的资源和非专门设计的资源。如“旅游英语系列微课程”另有自主开发配套的电子教材,学习者可以自主下载用于远程学习;又如“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系列微课”,此类微课资源不是专门为老年大学课程而设计,但可用于老年教学,为教学课堂服务。
(2)多样化学习菜单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一是老年教育:进村入户+信息化课堂,智能普及。为消除老年学员“数字鸿沟”,让老年学员也共享“数字福利”,学院组织教师进村入户,分片负责,将“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弹性课堂送教到全镇范围。
二是技能培训:常规面授+系列化微课,巩固实操。学院着眼于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人文素养,结合当地优势与地域特色,开展农技、企管、职业技能等多元的培训项目。在常规专业技能知识面授、讲座课的同时,将所开发的一系列企业技能培训微视频;技能大赛赛前指导微视频;烹饪、育婴师职业技能微课上传到网站、公众号等学习者信息端,拓宽泛在学习实施路径,建设地方工业、农业、居民职业技能的泛在学习资源库。
三是社教课程:混合教学+融合性学习,发展个性教师和学习者将各种教与学的元素参与到融合性学习过程,达成社区教育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所开设的“好家长课堂”“旅游英语”“太极古镇与卫文化”“观海卫太极拳”等公民素养与通识类课程根据报名情况在线上与线下不定期滚动开课。课程未开设期间,学员可以在云空间随时下载自主开发的电子版教材与相关微课程。社教类课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互联互用。教师起到引导、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顾问型督导作用,并有的放矢地释放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促使迸发创造性。
四是学历培训:自由课堂+开放性教育,提升素养。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奥鹏教育等都在学院办公室设有专门报名点,为实现学习者终身学历提升提供帮助。信息化阶段,社区教育平台对开放教育平台优化、共享机制架构调整等参与性地发挥作用,努力引领开放教育资源路径共享。“超星移动图书馆”系统设置于报名大厅,在线开放,学习者可随时查阅各大学学报、学刊,实现“学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