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应急安全科普模式探索
2022-09-22解北京石嘉煜
解北京,石嘉煜,栾 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全民安全文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平安中国”这张国家名片建设得更加亮丽。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通州“9·20”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等安全事故的背景下,全民参与、全民共建社会安全“防火墙”已成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国各领域的科学家逐步开展了针对以中小学生为主的科学普及活动,但以应急安全为内容的科普活动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校园安全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开展以“应急安全”为主题的科普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比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安全教育科普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安全行业科研人员或从事安全科普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中小学生中实施应急安全科普的新模式。
一、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安全教育校园科普模式
(一)美国安全教育科普模式
美国消防协会为了纪念在1871年芝加哥火灾中丧生的民众,开始了“全美消防科普教育周”活动,其机构主体为“政府+科学团体”,主要人员包括教师、科学家等。美国的安全教育科普模式见图1。
图1 美国安全教育科普模式
美国的安全教育及科普方面的立法较为全面,多任总统十分注重安全教育科普,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立法并拓宽安全教育内容。但是,美国的安全科普理念并非仅针对学生,而是以学生为窗口,面向学生父母,进而传播到整个社会。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科普,需要进行培训操作,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传播安全理念和形成自救互救意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形式的安全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美国高等院校的重视。
美国的社会安全科普工作普遍为有偿服务,因此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职业体系,其专业化的科普团队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和认知能力。
(二)俄罗斯安全教育科普模式
苏联时期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被规划进高度集中的国家统筹管理之中,此方式的安全教育工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确立了新的安全教育制度。俄罗斯的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生命健康、交通安全和卫生防病等多个方面。主要团体除去专业救援队、消防队等各类救护组织外,还包括很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如莫扎依斯基青少年创造力发展中心,每年会举办各类以“安全”为主题的活动,如“安全校园”活动、“社会·文化·安全”计划、“切尔诺贝利之星”国际青少年创作艺术节等。
俄罗斯的校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较为细致,讲求循序渐进,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一至四年级主要学习家庭中的主要危险源、学校中的安全措施、城市交通安全等;五至九年级主要学习个人安全、反恐演练、社会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以及医学基础和急救方法等;十和十一年级逐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学习军事威胁与国土安全。除了基础安全课程外,还会安排课外安全实践活动,以宣传安全知识和传播安全文化为目的,此类活动因其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易于接受等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日本安全教育科普模式
日本政府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目标。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细分为生活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灾害安全教育三大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独立的安全课程,而是将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中。
与俄罗斯类似,日本的安全教育内容同样根据年龄段进行划分:小学阶段以讲授基本安全知识为主,初中阶段主要包括知识讲授和简单技能操作,高中阶段则是以掌握实用性技能和树立价值观为主。
在资金投入方面,校园的安全教育经费由国库拨付,专款专用。在人员结构方面,以专业化的体育保健教师为安全教育的主体,同时积极聘请卫生、交通、消防等行业的工作人员担任安全科普教师。
(四)韩国安全教育科普模式
韩国的校园应急安全教育及科普工作由政府主导,新闻媒体、学校、社会组织和企业多方参与,主要内容包括编写安全防灾手册,组织防灾演练,利用新技术条件多方位开展应急、安全、防灾知识的普及工作。政府在经费支持、法律支撑和人才保障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韩国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与日本类似,在日常课程中加入安全教育的元素。如2015年的教育课程中,在体育、技术、家庭、科学、保健等科目中加入了生活中所需的安全教育单元。
(五)中国安全教育科普模式
经过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两次重大事件,我国逐渐加强了公共卫生和防震及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科普、应急演练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校园安全法》等多项法律的支撑下,我国安全教育变得越来越有法可依。制度的不断完善,代表着校园安全教育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2.安全教育理论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国的安全教育逐步趋向于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相结合的发展方向。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2015年7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安全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起了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新型安全教育体系,即将安全教育与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联系起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
3.途径多样化。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科普是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模式。学校主要承担了基本安全教育的责任,以开设入学安全教育、举行消防或地震演练等方式传播安全知识。
4.相关研究增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2—2020年,我国学者在安全教育及科普方面的研究参与度逐渐提高,发文数逐步增加,但是在安全教育科普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以局部、突出等特点出现,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个别地区学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知识获取量不大;(2)科研工作者鲜有兼顾从事科普工作的,即便从事科普工作,有的也难以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难以对公众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尚未组织和规范起来;(3)科学普及资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对相关投入不大;(4)科研单位与校园“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的教育体系。
图2 2000—2020年“校园安全教育”“安全科普”关键词的中国知网发文数
二、讨论与建议
(一)国内外科普模式对比
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安全科普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分别得出以下异同。
表1 各国安全科普模式对比
1.共同点。各国对校园安全工作都给予了法律或制度支持,以及资金保障;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安全科普内容进行了区分;支持科普活动的参与主体向多样化发展。
2.不同点。分析各国安全科普的差异可以发现,各国科普模式趋于多样化发展,参与主体除了学校、教师外,还涵盖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行业等多方力量。
三、对国内安全科普工作的讨论
综合对比发达国家的安全教育科普的理论和经验发现,一个成熟的体系往往包含着适应本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法律支撑、严格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支持、专业的人员配备等。为此,结合国内外安全教育及科普工作的现状,对我国安全科普事业提出以下建议:(1)国家和政府要完善学校安全科普体系。增加安全科普经费,整合现有资源,协调校内外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教育科普组织,并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加大科研院所与校园之间的联系。(2)社会要加大社会安全、消防、应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宣传,致力于提高全社会对生命安全的重视。(3)科研人员在从事科普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开展科普活动时,除了传播知识本身以外,要避免说教式的知识灌输,增加科学家与学生间的互动;根据不同的受众和环境对传播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在讲述概念或表达观点时,要注意语言的驾驭和表达技巧。
四、对校园安全科普体系建立的思考
笔者通过分析国外科普发展,并结合我国的科普发展经验,总结出校园安全科普体系建立的五个要素。校园安全科普体系的建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矫正其不安全行为,提高紧急避险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制度明确责任,建立自上而下的负责制,同时在校园内建立专职部门为校园的安全科普负责;为应对科普活动的资金问题,政府教育部门应拨付专项资金,保障科普活动的正常实施,美国模式的有偿科普服务已取得成效,是值得我国学习的。充足的资金能为从事科普工作者提供专业的培训,从而形成专业化团队,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科普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除了课堂教育和讲座外,要积极拓展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与其他机构结合起来,以“参观、体验、感受”为主要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又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热情。
五、对科普模式的探索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普模式相对较少,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参与兴趣大大降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以短视频、公众号等方式的信息传播得到公众的广泛接受,以“线上+线下”多维互动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为了满足中小学生对应急安全科学传播的需求,顺应国家安全应急科普的发展方向,在遵循校园安全科普体系建立“五要素”(见图3),借鉴发达国家进行科普工作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走进去”和“领出来”相结合的科普模式(见图4)。
图3 校园安全科普体系建立“五要素”
图4 安全科普主要内容
1.国内外知名专家走进校园系列活动。(1)邀请国内应急管理与安全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走进中小学校园,通过科普讲座、动画演示、圆桌论坛、校园现场讲解等形式普及安全行业的基础知识,激发中小学生对安全领域的好奇心。(2)依托线下科普活动形式,以生产、生活为切入点,借助形象、生动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中小学生的科研兴趣。(3)发挥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密切交流的优势,邀请国外的著名安全专家,针对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学科前沿知识作线上报告。
2.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消防局体验活动。(1)实地参观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近距离接触高新实验设备能让学生体验到新时代的安全高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现场讲解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安全行业的基本架构和安全学科的发展历程,把握未来方向,提升中小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历史使命感。(2)组织消防局参观学习。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城市安全“防火墙”——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实地参观和感受我国消防救援局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能力,识别生活中的危险物品,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3.安全主题文化节活动。(1)通过参观历年大学生安全应急科学方向的创新项目成果专栏,举办中小学生安全知识主题竞赛、应急演练等活动,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与安全领域的前沿成果宣传,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推动中央高校与中小学校的创新联动。带领中小学生参观历年大学生安全应急科学方向的创新项目成果模型,组织高校支持中小学校创新成长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参与高校的大创项目。
4.新媒体安全应急科普宣传。(1)组织团队内的安全专家强化高校安全公众号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安全科普宣传平台推送安全应急科学方向的基础知识、最新突破性成果、应用产业发展、最新事故案例、著名专家讲座等相关内容,打造应急宣传科普的特色阵地。(2)通过与中小学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于校内官网、公告处创办安全科普版块,定期推送安全应急科学的相关知识,加强假期安全宣传,为保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推动全校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