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以闽江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为例
2022-09-22袁小红
袁小红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当前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满足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与产业革命需求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为应对21世纪的工程教育挑战提供智慧,做出贡献。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福建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传统的纺织工程专业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针对传统纺织工程专业的升级与改造迫在眉睫。
作为福建省办学最早的闽江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更应该主动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号召,推动纺织工程专业的持续特色发展。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应优化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从仅适应纺织产业需要转向满足产业需要和引领未来发展并重,拓展和提升纺织工程教育改革内涵,围绕“扩围、拓新、提质”的理念,努力培养出大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纺织行业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与举措
(一)推进“三全育人”机制,落实纺织专业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
纺织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秉承“兴学强国”的责任与使命,找准在服务地方产业中的定位与方向,明确支撑地方纺织产业发展的路径与举措,将爱国主义情怀、科技创新及工匠精神等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主动服务产业、解决关系行业发展和工程复杂问题的工程人才。针对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能力培养,还需要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思想观念教育和价值情怀引领。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中,课程思政是关键的渠道。在纺织工程专业实行课程思政教育,是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能力要求中,强调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将国家的政策法规、优秀纺织文化及科技前沿等内容融入课程相关章节的背景介绍和综合讨论中,通过精心设计研讨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了解最新科技的同时,提升对专业的认可度与未来从事专业的信心,做到以行导人、管理育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创新培养纺织工程专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纺织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专业育人机制。
(二)面向福建纺织行业需求,构建“强工程、重交叉、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新产业形态下,根据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纺织行业需要的是具有工程应用型知识结构,融合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设计与手段,具备综合性工程能力、国际视野及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专门人才。纺织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学科交叉、协同育人为原则,进一步明确其培养目标。
闽江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依据福建省纺织产业的特点和本学校的发展定位,制定了服务福建纺织产业需求、兼具自身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于纺织工程“一流专业”“工程认证”及“新工科建设”,改革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培养大纲和课程体系,满足福建纺织行业功能材料和纺织品设计的人才需求。努力培养出一批在功能纺织材料、纺织品设计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福建省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我国传统制造产业中率先走向高端。
1.通过多资源并用,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福建省纺织行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成果从学科资源、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利用做起。首先,闽江学院工科门类较齐全,设有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工程学科,具备可以支持纺织工程人才培养的工程类学科群,因此,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实验条件比较充分。其次,科研选题的工程特色非常明显,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主要开展化纤纺丝加工、纺纱、提花织物与针织产品设计、功能与智能纺织品的研发等研究。最后,福建省纺织产业的经济在全国排第四,已形成化纤、纺织、印染、非织造布、服装服饰等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通过将这些学科资源、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合理高效地支配与利用,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2.通过多学科交叉,强化学生跨学科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意识,提高其方法创新能力,根据福建省纺织产业发展需要,本学科选择了与工程学、设计学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之路。在与工程学交叉方面,为学生开设了应用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等课程,邀请化学、计算机、物理等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与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工程理论创新纺织技术的研究方法。在与设计学交叉方面,本学科在国内外积极推进“技术+艺术”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为学生开设了“艺术概论”“图案设计”“设计软件应用”“纺织品色彩学”等设计学类课程,在毕业设计环节增加了纱线设计、纺织产品设计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类大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及设计能力。
3.通过深化三创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闽江学院于2017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将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进“思创、专创、科创、技创、产创”五大融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实践”等课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本专业还开设了10学分的专创融合课程,将创新、创业、创造思维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行业等组织的各类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在全过程、多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训练。
(三)深化课程内涵研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水平课程群
纺织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明显,除了对纺织材料加工运用外,还广泛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分支,综合了纺织、化工、机械、电工等工程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传统工序与诸多现代高新技术的学科。因此,针对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充分考虑纺织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应兼顾纺织技术多样性和产品个性化的特征。
闽江学院的纺织工程专业密切贴合纺织科技前沿,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课程建设成果,合理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探索以闽江学院纺织课程群(“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工艺学”“针织学”)为主线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纺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纺织学科为基础,增加纺织智能制造方面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纺织与现代化机械的有机结合。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机制完善,能够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社会需求的新变化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有效提升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深度,课程体系能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以纺织工程实际问题为引子,专业知识模块的讲授为方案,教师、学生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教学为手段,实现了纺织工程课程教学从“知识输出导向”向“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转变,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建成国内先进、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进一步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升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水平提升是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工程专业改造提升的重要保障。结合纺织工程人才培养要求,有意识地引进或培养纺织、物理、化学、设计等学科教师,优化教师的专业结构。要坚持扩大教师规模,改善教师结构,强化“集中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的团队建设原则。首先培养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学术梯队;另一方面持续锻造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去国内外进修、访学,或者下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及科研能力,形成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团队,建成一支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逐步使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趋于合理。
通过构建科学规范、有利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师德评价标准,让教师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加强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将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与教学、科研、育人等工作有机结合。
(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新工科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工程师为目标,因此,毕业生必须具有工程师的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和素养,即具备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而且创新创业能力是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之一。
闽江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深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坚持走产学研教结合的专业建设道路,实现产学关联,探索在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联系机制,使高校和产业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双赢”。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训中心,完善纺织品设计开发中心,以及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将其建成集教学实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中心。
(六)提升专业知名度,拓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大型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建立与社会资源(部部、校校、校所、校企、校地等)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开展专业合作共建,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扩展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外高水平纺织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系统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教师访学、学生交流、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纺织院校的交流及合作,提升专业知名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适应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需求,作为传统专业的纺织工程专业改造提升势在必行。纺织工程专业建设应面向当前纺织经济发展和地方纺织行业的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以服务地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体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化纺织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提升纺织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树立“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本科人才总目标,从立德树人培养理念、“强工程、重交叉、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推进纺织工程专业建设,从适应纺织产业需要转向满足产业需要和引领未来发展并重,拓展和提升纺织工程教育的改革内涵,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纺织行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