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材料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
2022-09-22李晓丹何瑞
李晓丹 何瑞
(重庆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重庆 400067)
2013年9月和10月,为了进一步推动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企业增添新的活力,我国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能很好地促进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72 个国家和组织签订了200 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家需要大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复合型人才。
物质材料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急需支撑未来科技的先进功能材料、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材料、对国民生活影响量大的基础材料等,而更重要的是材料专业人才。在大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解决现代工程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独某一学科能够完成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国家亟须具有新工科意识、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来担当重任。通过基础教育、专业技能等课程的教学,高校可培养出具有人文知识、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本文就当前材料行业现状、材料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设材料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并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新的思路。
1 当前材料行业现状
随着我国对科研领域重视程度的加深,当前材料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我国高分子材料生产规模从20世纪50年代的100 余t 到现在的将近1.5 亿t。最近几年在国防科技、汽车制造、高铁航天、建筑材料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材料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然而在2001—2017年间,其产能利用率平均值仅为61.4%,低于79%(产能利用率低于79%一般就认为其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制造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而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把中国当前产能过剩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转移到发展阶段较低的国家,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内产能的过剩问题,还可以提高合作国家的技术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产业的关键平台,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许多企业纷纷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海外合作协议。在新材料行业,由我国和白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重大项目——中白工业园,该园区入园企业高达60 家,协议总投资近12亿美元,主导行业为通信器材、生物制药、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中白工业园能够将我国的产业优势、充足的资金与白俄罗斯的需求有机结合,为实现合作共赢提供巨大机遇。此外,在建筑材料行业方面,仅2020年上半年,中国化学、中国中冶两家央企累计签订海外合同超百亿元,中国建筑、中国电建更是超过千亿元,其海外营收也逐步增长。
传统的材料行业如化工、冶金等已经逐渐向环保、通信工程、新能源扩展,新材料行业前景巨大,虽然我国近几年在材料行业取得不小的成就,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材料类企业影响力还不够大,中国标准还较难进入国际市场,然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一个契机,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加快中国材料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为提高我国材料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资源的建设则成为了头等大事,而其中高校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2 材料学科教育的问题
2.1 没有合理的培养人才方案
传统的培养方案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适应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材料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本科生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而对于研究生教育更应注重将理论结合实际,但很多高校研究生还是按照传统的本科培养模式,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固化,大多数教师授课仍仅按照课件内容讲授,考核评定也仅靠一张试卷,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得学生还停留在为考高分而学习的层次,而不是引领学生学以致用。除此之外,为了追求学术成果,对于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部分高校没有将其分开培养,而是统一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这导致部分专业型硕士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2.2 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多样性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在生产实习这一方面,大多数高校通常以组织学生集中参观工厂的形式,虽然这样让学生对工厂生产过程有大致的了解,但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使学生有深入了解,未将生产实习内容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生产实习的经验与复杂的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对工程的概念把握不够,实践效果差。“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在对外企业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更要求学生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才能及时地应对。
2.3 开设课程不够多元化
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严重不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单一,仅涉及本专业的知识,缺乏交叉学科知识;其次,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存在着许多国家,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相关沿线国家的文化、语言课程,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此外,由于国内理工类高校不重视对学生管理理念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不懂如何利用国际市场规则进行经营管理。
2.4 缺乏国际视野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中国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趋势,然而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其目光仅限于国内缺乏国际视野,工程教育认证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很难使学生走向国际。在缺乏国际视野的大环境下,学生很难及时了解材料行业国外最新研究动态、不了解国际商业法则及沿线国家基本国情等,对日后工作将会造成巨大困难,因此大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也是当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材料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建设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由经合组织(OECD)提出,它从多个角度入手,探讨了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人生价值观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区别于一般素养,是推动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知识强调的是将在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学习本专业知识,还需拓展与将来工作相对应的相关知识,从而能为日后工作打下夯实基础;专业技能则要求将所储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之中,解决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只有专业技能过硬,才会突显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工作态度决定着工作的高度,养成深度学习的能力、主动向上级和同事沟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现问题的同时探讨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工作中的挑战;人生价值观是引导一个人立世、行事的指南针,当前新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步入职场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
天津大学王世斌教授将当前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概括为能力和品性两个方面,指出通过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能力,在教育环境下形成的对科研的态度、人生的价值观为品性。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要注重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加快适应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材料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建设,对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3.1 转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面向“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时,夯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应充分掌握各类材料的组成、结构、功能,并了解其生产设计、改性方法、工艺流程等。其次,高校不仅应开设与材料学科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等,还应开设与材料学科相交叉的选修课程。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各不相同,在国际事务中难免会出现争论,而具有语言优势和了解当地文化的人才就能发挥自身的特长,从当地人文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此外,由于大部分工科生缺乏管理类经验,还需着重培养其管理理念,教导学生合理运用市场准则、法律法规,有效维护企业利益,实现双赢的局面。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内容,积极拓展延伸,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工程案例,把理论转变为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还应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相关语言和文化背景课程,开设双语课程教学,建设“一带一路”优势课程,定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展览或讲座,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等要素融合在各个学科教育中。开设工程管理班,系统性地将管理学与工程学相结合,聘请企业高管授课,引入经典案例分析,培养出既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灵活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估不能单从一份试卷而决定,还应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语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合作能力等,采用教师评价及同学互评两种评价方式,并留下评语,从多角度分析判断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有利于教师针对此情况开展后续的课程教学。
3.2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宝贵的资源,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需不断完善教学的内容,充分了解国内外材料行业前沿,整合具有影响力的材料专业教程和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建设开放型实验室,配置专业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引领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思考总结提出解决方案。
建立健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制度是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生产实习质量的保障,在实习前,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进校给学生开设讲座,给学生讲解厂区规划、生产工艺等;实习中,安排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解答;实习后,统一收集学生实习感受,引导学生指出企业的不足,给实习企业提出自己的建议,此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习的热情。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对于专业型硕士可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内一个导师、企业一个导师,校内导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企业导师注重工程能力及管理理念的培训,两者相结合会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针对专业型研究生的3年培养当中,可实行“1+1+1”的模式,即研究生在进入一年级的时候,由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双方共同制定贴切实际应用的课题,在校内着重学习理论知识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二年级时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年级时完成相应的课题、毕业。在此过程中校方需发挥积极协调的作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安排表现优异的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此外,高校应将专业型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突出专业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将更好地突出其优越性。
3.3 扩宽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条促进经贸发展之路,更是一条和平之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就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力量,高校应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通过“一带一路”平台聘请国外专家进行授课,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专业、经验等以保障整个队伍的质量。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安排部分专业知识过硬、有语言基础的教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进行交换、考察,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本国课程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国际化课程,此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吸收国际上先进理论体系和成果,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先进性。
利用“一带一路”资源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国际竞争,利用自身优势学科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材料人才来华留学。由于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的人文历史、发展模式各不相同,要保障人才的质量就需派遣一部分愿意投身于“一带一路”项目的有志之士访问留学,学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先进的技术理论,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下基础。在政府层面上,应加大对国内毕业生到海外工作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资助、专项计划培养等,有针对性地定期派遣部分高校学生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习等;在高校层面上,应加强内外交流,努力建立双边高校合作办学机制,推动跨地区人才建设培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境外办学,在沿线国家开办分校,此举不仅能为当地培养一大批适用于“一带一路”项目的人才,还能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3.4 加快工程教育国际认证
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以社会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将专业认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发现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以专业认证为指导进行改革。工程教育认证建设适应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材料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加快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入手,参与国际认证,可以使高校按照先进国际标准进行改革,促进建立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及管理制度,加大教育经费支出,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从而凸显高校专业特色和优势,使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此外,达到国际标准的高校能吸引更多优质教师、学生,推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3.5 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作为第一要务,一个真正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刻地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充分认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进入国际公司工作时,难免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思想会受到国外文化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人才早期培养阶段,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大力培育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在开设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历史课程同时,也应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分清各国文化、思想差异,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仍能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心,坚定不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奉献,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意识地承担起文化、技术输出的任务。培养学生从大局入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国际市场中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努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4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以材料学科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将会猛增。然而当前高校材料学科教育面临如没有合理的培养方案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一带一路”材料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建设过程中,对高校提出转变现有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工程教育认证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的要求。此外,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政府等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力支持推进“一带一路”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向国际的道路,相信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将会更加适应“一带一路”跨国企业,将会在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