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2-09-21张信芳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介素白细胞类药物

姜 曼 张信芳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多为大脑局部血液供应异常,进而诱发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坏死等,发病后会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有研究认为,导致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炎症反应,病理基础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这些因素将会对患者疾病转归及严重程度造成一定影响[2]。他汀类药物主要能够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有效抑制作用,同时还可发挥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作用[3]。实践研究发现,若在早期对患者施以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有效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就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丹东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8~77岁,平均(62.65±2.88)岁;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9~78岁,平均(62.59±2.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5];2)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3)首次发病;4)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2)免疫系统疾病;3)对本研究中的相关药物存在过敏史;4)精神类疾病;5)不愿配合临床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给予脑细胞活化剂、营养神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对盐摄入量加以控制等治疗。若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则需要对其血压以及血糖水平进行调控,使之处于稳定状态,连续治疗两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10 mg×7片)治疗,2片/次,1次/d,连续治疗两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定,总分43分,分值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2)血清炎症介质: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3)血脂水平: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4)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效果包括治愈(NHISS评分下降幅度>90%)、显效(NHISS评分下降幅度为45%~90%)、有效(NHISS评分下降幅度为18%~45%)、恶化(NHISS评分升高)、死亡。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NHI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NHISS评分(分)对照组 44 62.66±8.52 2.45±0.33 6.71±0.25观察组 44 79.68±8.74 2.01±0.38 2.19±0.39 t值 9.249 6 5.799 1 64.721 6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2.2 血清炎症介质

治疗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7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介质比较(±s)

组别 例数 超敏C反应蛋白(mg/L)白细胞介素-10(μg/L)白细胞介素-17(μg/L)对照组 44 10.15±2.74 9.77±2.82 11.89±3.59观察组 44 8.79±2.46 19.22±5.14 8.78±2.09 t值 2.449 8 10.691 9 4.966 0 P值 0.016 3 0.000 0 0.000 0

2.3 血脂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mmol/L,±s)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mmol/L,±s)

组别 例数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对照组 44 1.46±0.33 2.93±0.77 4.77±0.781.77±0.82观察组 44 1.77±0.49 1.87±0.71 2.88±0.711.22±0.35 t值 3.480 7 6.713 1 11.886 0 4.091 9 P值 0.000 8 0.000 0 0.000 0 0.000 1

2.4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中较多见,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复发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均较高,因此该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工作现已得到高度重视[5]。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影响脑梗死的产生及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炎症反应,所以对此类患者治疗时应重点针对颈动脉斑块以及炎症反应加以控制,确保治疗效果得到提升[6]。有研究学者指出,将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脑梗死,能够产生稳定斑块、减轻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积极影响[7]。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类型较多,其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还需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选用的药物为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NHI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在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病部位供血不足,促进内皮生长因子合成,加快神经元以及神经血管的修复,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对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8]。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也是重要标志,对该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判断他汀类药物对于斑块消除的实际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7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对照组,再次印证炎症反应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主要参与动脉炎症、内皮细胞功能失常、脂质过氧化等病理过程,当机体组织损伤或缺氧时,该指标水平会迅速上升[9]。白细胞介素-17属于炎症反应微调因子的一种,主要能够对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介素-6产生有效的诱导作用。白细胞介素-10对炎症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主要由B淋巴细胞、角化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分泌,对于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介质的合成能够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进而有效缓解炎症反应,而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以产生较好的调脂效果,进而对炎症介质水平加以改善,对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平衡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在早期将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可以产生有效的调节血脂作用,对于维持过氧化物歧化酶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0]。进一步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可有效清除血清胆固醇,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量及分泌量得以降低,进而有效抑制载脂蛋白合成,因此于早期应用在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改善中能够带来诸多积极作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再次印证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突出。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在接受常规方式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猜你喜欢

介素白细胞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血清白细胞介素-37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白细胞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