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稻田养鱼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试验

2022-09-21高文轩

水产养殖 2022年8期
关键词:鱼沟出水口田埂

高文轩

(福建省顺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南平 353200)

为解决种稻与养鱼用地矛盾,保障稳粮增收,促进渔业产业扶贫和水产品稳产保供,助力乡村振兴,于2021年在顺昌县建西镇开展山垅稻田养鱼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试验。现将试验过程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建西镇慈太村稻田养鱼生态综合种养示范点,占地面积6.67万m,田块呈长方形,单块田面积1 300~3 300 m。该示范点距离顺昌城关约25 km,交通便利。水源为山溪水,水量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好,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良好条件。

1.2 稻田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开挖鱼沟鱼坑,其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10%,并用挖出来的土加高、加宽、加固田埂。

(1)鱼沟建设。鱼沟面积一般占田块总面积的5%左右,沟宽上沿80~100 cm,下沿60~80 cm,垂直沟深60~80 cm。根据稻田面积大小,将鱼沟因地制宜挖成“十”“一”“7”或“井”字形,并与鱼坑相连通。

(2)鱼坑建设。鱼坑面积占田块总面积5%左右。根据田块具体情况,鱼坑位置多设在田埂边排水口处,呈正方形或圆形,深度80~100 cm,并与中心鱼沟相连通。田块面积较小时,仅挖鱼沟,其总面积不超过田块总面积10%。

(3)田埂建设。将开挖鱼沟或鱼坑取出的土回填到田埂上,加高、加宽。田埂面宽不小于40 cm,高度不小于50 cm,同时夯打结实,防止漏水及暴雨时被冲垮,雨水漫过田埂,造成鱼类逃逸。

(4)进出水设施建设。进出水口通常设置在稻田的相对两角,根据水量大小,在进出水口铺设直径110 mm的UPVC管。进水口高出田面15~20 cm,出水口与田面平行或者略低一点。鱼坑出水口设置在池底,以便于捕捞时排水。一般情况下,上一块田的出水口是下一块田的进水口,实行串联,同时在进出水口安装拦鱼设施,防止鱼逃逸;有条件的稻田,利用已有的水渠,将进排水分开,便于防治病害、捕捞以及田间日常管理。

(5)安装诱虫灯。根据田块具体情况,5月底安装太阳能诱虫灯5套,可防治病虫害。诱捕到多种昆虫,既增加了鱼类的天然饵料,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1.3 鱼类苗种放养

(1)彻底消毒。苗种投放前10~15 d,每667 m用60~75 kg生石灰溶解后趁热均匀泼洒,重点消毒鱼沟和鱼坑。

(2)施足基肥。投苗前3~5 d施有机肥,增加稻田水体中饵料生物量,使鱼苗能获得足够的适口天然饵料,促进鱼类生长,提高成活率。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尽量少施化肥,不施对鱼类有害的碳铵等肥料。

(3)投放苗种。选择体形正常、鳍条与鳞片完整、体表光滑、色泽鲜艳、活力强、无病无伤的福瑞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草鱼等苗种。用质量分数为3%~5%盐水浸泡消毒5~10 min,于6月5日投放鱼苗,需预防鱼苗捕捞、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而引发的鱼病;鱼苗入池要“过温”,前后水温差不超过2~3℃,防止温差过大导致鱼苗发生“感冒”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

(4)放养品种、规格和密度。参照稻田中鱼沟、鱼坑的大小、水深、水质等生态条件及产量要求,每667 m主养规格为3~5 cm/尾的福瑞鲤,500尾;套养规格为3~5 cm/尾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200尾;3~5 cm/尾的草鱼,50尾。

(5)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放苗前严格做好消毒预防工作。稻田养鱼无须经常使用渔药,发现个别病、死鱼及时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果鱼类发病数量较多,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

1.4 水稻良种插播

(1)优质良种选择。选择高档优质稻“美香占2号”“野香优744”“野香优699”、特种稻“紫两优737”等优质良种。

(2)秧苗插播。6月20—30日前完成水稻的插播工作。

1.5 日常饲养管理

(1)适时追肥。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追加有机肥,促进浮游生物生长,满足鱼类天然适口饵料的需求。

(2)坚持巡田。每天坚持巡田,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水、坍塌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清除拦鱼设施上的附着物,确保进出水畅通;大雨、暴雨期间加强巡查,注意防洪、排涝,严防鱼逃逸;捕捉老鼠、水蛇,驱赶鸟类等敌害,提高鱼类成活率,保障增产增收。

(3)适时投料。根据天气、水质及鱼活动情况等,适时补充豆饼、豆渣、米糠、麦麸和配合饵料等,每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2%~3%。

2 成本效益分析

2.1 成本

每667 m稻田养殖合计投入2 930元,具体投入明细见表1。

表1 每667 m2稻田养殖投入费用 元

2.2 收入

平均每667 m水稻干谷平均产量548.40 kg,鱼类产量38.05 kg。其中福瑞鲤22.10 kg(最大个体质量1.65 kg、体长37.2 cm),异育银鲫中科3号8.30 kg(最大个体质量0.42 kg、体长19.5 cm),草鱼6.40 kg(最大个体质量1.2 kg、体长31.6 cm),小杂鱼1.25 kg,具体明细见表2。

表2 每667m2稻田养殖收入

2.3 效益

每667 m稻田养殖总产值4 566.22元,总成本2 930.00元,总利润为1 636.22元。

3 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分析

3.1 提升水产品产量

该种养模式平均每667 m鱼类产量为38.05 kg,主要是养殖周期较短,只有约130 d,且仅在前期补充少量豆饼、豆渣、米糠、麦麸和配合饵料等。如果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及延长养殖周期,做好稻田中老鼠、水蛇、鸟类等敌害防范工作,每667 m产量可达50 kg以上。

3.2 拓展生态综合种养模式

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殖是一种互补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也可拓展发展稻蟹、稻蛙、稻螺、稻虾以及稻小龙虾生态综合种养等多种模式,进一步优化生态综合种养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元化。

3.3 提升经济效益

结合当地气候、田块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种植抗倒伏性强、适合稻鱼共生模式的优质稻品种,打造自主品牌的“稻花鱼”“稻花米”等高端有机食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 防治水稻病虫害

由于稻飞虱具有集中危害水稻基部的特点,实施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模式,鱼类捕捉稻飞虱为食,有利于防治稻飞虱虫害。同时,福寿螺还是鲤鱼的主要饵料,对防止福寿螺危害水稻起到重要作用。

3.5 稻鱼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前景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殖是一种生态互补且循环高效的养殖模式。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开挖鱼沟和鱼坑,一方面,为鱼等水产养殖动物提供栖息和摄食生长的安全水域;另一方面,水产品的呼吸排泄作用也为水稻光合作用提供了营养。稻因鱼而贵,鱼因稻而精,既拓展了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对推进水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收增效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鱼沟出水口田埂
四月初八晴,蓑衣满田埂
田埂上的稻草人
没有水龙头的洗手池
田埂上
潜流式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分析
发动机出水口金属垫片的密封设计分析
新型出水口保护体在小农水工程中的应用
北方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如何解决稻田养鱼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稻田养殖芙蓉鲤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