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话里的“大蒜”

2022-09-21郭晔旻胡煜摄图网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吴方言青蒜吴语

文 郭晔旻 图 胡煜©摄图网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有着“六朝古都”之称,地处长江以南,距离上海不过300千米。民国以来,沪宁铁路贯通,缩短了两地的空间距离。但是,南京话与上海话听着却大相径庭。与上海人的吴侬软语相比,南京话明显更接近普通话,外地人听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困难。

在方言分区上,南京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长江之间,在地理上,是北方话与南方方言(吴语、徽语、赣语)的过渡地带。因此,在语言面貌上,江淮官话也兼有北方话和南方方言(主要是吴语)的影响。相比北方话,江淮官话里保留了一大批具有南方特色的词汇。比如形容“有本事”的“来事”,与“丢脸”的“坍台”,都是人们心目中地道的吴方言词汇,多数词语不解释的话,北方人是不懂的。

历史上,南京做过明朝早期的首都、后期的陪都,清代也是两江总督驻地,因此,南京虽然地处江苏省江淮官话区的南端——现南京市下辖的溧水、高淳即属吴语区,但是南京话比相临的镇江话、扬州话带有更多的北方话色彩。比方说,江淮官话的词缀一般使用“子尾”,如盆子、铲子等,南京话却有丰富的“儿化韵”,如“娃儿”“茶杯儿”。南京话里,有的说法简直跟北京话一模一样。就像“孬种”“利索”这两个词。

这就形成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南京话一方面,比其他地理位置更靠北的江淮官话更受北方话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依然吸收了好些地道的吴语词汇。两种不同来源的词汇出现在南京人嘴里,南方、北方的说法混在一起用,南京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南京话对于“大蒜”的称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南北方都有。只不过,南北之间对大蒜的吃法有差异,称呼也就相应有了参差。因为北方人主要吃蒜瓣,因此,北方人口中所说的“大蒜”,一般是指它的地下鳞茎。然而,同样一个东西,在江南一带的吴方言里,则被称为“大蒜头”。这是因为,吴方言里的“大蒜”,指的是其生长在地上部分的嫩梗与嫩叶。道理也很简单,当地人喜欢吃的是“蒜苗”——北方人则称之为“青蒜”。

偏偏这两种不一样的说法,居然并存在南京话里。对于地下的鳞茎,南京话与吴方言一样称为“大蒜头”,而对地上的嫩梗与嫩叶,南京话又说成“青蒜”——与北方话一样。可以说,这个“大蒜”非常典型地表现出了南京话词汇里的最大特色——南、北方“兼收并蓄”。

猜你喜欢

吴方言青蒜吴语
论母语方言在日语语音学习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以吴方言为例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莫让方言成绝响
——刍议吴方言建档的必要性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装蒜
适当多吃青蒜预防病毒性感冒
吴方言使用区间日益缩小,传承问题已刻不容缓
荷兰青蒜需求市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