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境小城木垒古丝绸之路上的美和秘密

2022-09-21王若曦新疆木垒李天仁執宙周宁0209方忠诚捕光捉影远山Limingdesokolkz84旅行探路侠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鸣沙山哈萨克胡杨林

文 王若曦 图 新疆木垒李天仁 執宙 周宁0209 方忠诚 捕光捉影 远山Limingde sokolkz84 旅行探路侠

左页是天山下的丘陵草甸和毡房。右页是木垒独特的物种长眉驼,它们是天生的美人,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三重长睫毛,比普通骆驼多了一层。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一个古老的边境小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辖区的最东部,北边与蒙古国接壤。木垒被天山北麓拥在怀中,东、南、北三面环山,除了山地,其余部分为丘陵、戈壁和沙漠,形成了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独特地貌。尽管木垒属于温带亚干旱气候地区,但境内流经6条山溪性河流,还有无数泉水从靠近山区的地方涌出——这些水,让这片土地成为戈壁中的奇迹之地。

木垒偏一隅而秀天下。它是旱地粮仓,有着悠久灿烂的千年历史文化。从塞族人的遗迹,到唐朝将军的传说,再到无数西出阳关的过客,木垒的崎岖让他们难过“咬牙沟”,但木垒的“救命泉”却续上了太多落魄的魂。木垒,是大自然留下谜题的地方,这里有独一无二的胡杨林,有频繁的陨石掉落,还有被誉为“地球第一响”的大型鸣沙山。

英雄难过“咬牙沟”群山间的“万亩旱田”和“天外来客”

56岁的林则徐来过木垒。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被清廷革职发配新疆伊犁,过六盘山、乌鞘岭,穿河西走廊,出嘉峪关,路过哈密时折向北,沿天山西行经过木垒。

时值十月,倘若在中原,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而林则徐过木垒大石头乡一带时,却遇到了大雪阻路。戴罪发配之人,自然不得耽误行程,他不得不拨马蹒跚而行,冒雪经过木垒县城外一条狭长的山道。不知他当时是否清楚,这条28公里的山道,名为“咬牙沟”。这是在木垒县纵横的山区中,自然形成的一条地理长廊,北侧是荒山秃岭,南侧是灌木丛生,沟内乱石遍地。路经此地的行人要担心狼群伏击,土匪抢劫,还要担心遇风卷雪,沙暴尘的极端天气——为此,往往咬着牙艰难前行,故而得名“咬牙沟”。海边长大的福建人林则徐,在漫天大雪中到达咬牙沟,望着沟沟壑壑却无一条可行之路,不由悲吟成诗: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

车箱颠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所幸,林则徐带着他的悲吟顺利通过,离开木垒,向伊犁而去。咬牙沟的困境却依然如故。一直到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木垒人陈义不忍旁观行人迷路,在咬牙沟入口处立了一块白石,上刻“南道大路,北道岔路不可行走”,算是在咬牙沟里立了一个救命的路标。如今,经过咬牙沟早已不如往日艰难,而作为历史的见证,石头路标被珍藏到木垒博物馆。

咬牙沟给木垒带来了“处处险峻”的名声,但木垒依旧是一处天选之地。因为除了戈壁,这里还有沃土。木垒南倚天山,天山下来的雪水常年浸润这片土地,就算雪水殆尽,充沛的地下水从无数个泉眼冒出来:金泉、三碗泉、月亮泉、救命泉……作家刘予儿曾这样描述木垒的泉: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从深山里淌到山口处,再从丘陵一直淌到戈壁边上。它们的清凉一直伸进夜晚,伸进地下最深处。

因为有水,所以生机盎然,木垒的平顶山村,被誉为“旱地粮仓”。站在木垒县城向南眺望,可见一处高高的台地,如同巨大的观礼台镶嵌在群山间,人们称这台地为平顶山。考古的专家写道:自古以来,平顶山丘陵地带就是东天山不可多得的优质草原。

平顶山一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即使在大旱之年,沟沟坎坎里也能涌出泉水浇灌农作物。如今,这里绵延起伏着“万亩旱田”,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长约6公里,面积约3万多亩。大片麦田中点缀着豌豆、紫苏、红花……这些田地分布在丘陵的梁顶上、斜坡上、沟槽里,有高有低,层次分明,季节流转,景致和色彩变化异常丰富。

每年7月仲夏是“万亩旱田”最美的季节,登高远眺,金黄的小麦,浓绿的白豌豆,红色的红豆草、紫色的紫苏,左一撇绿、右一捺黄,与田埂旁不知名的野草野花一起,织出一块巨大的哈萨克花毡。

左页上图是天山脚下的公路,从乌鲁木齐出发,沿京新高速可通往木垒县;下图是原野间的鹅喉羚群。右页,8月底的木垒县英格堡乡达坂沟村,麦收进入尾声。

在木垒南面的群山中,除了旱田,还有许多寸草不生的山体,表面大多有坑状,这就是陨石坑。据木垒县相关部门统计,在木垒县陨击区域,陨击洞和陨石坑数量不少于500个,深度不一。而且由于陨击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目前尚未统计的洞坑可能还有上千个。

有历史记录以来,在世界陆地范围内,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的目击事件平均每年发生4次。而据木垒当地初步野外现场勘查,以及大量目击者的报告,木垒地区在1992年至2007年的15年间,发生过至少3次大规模陨击事件。木垒陨击区只有500平方公里大,陨击率是全球平均陨击率的六千倍!

在木垒县城内,有一条和好街,街道的奇石集市有各色陨石交易。其中,含铁的陨石最受欢迎,因为它的体积和重量,经常能卖出高价。频繁的陨石交易还催生了一个冷门的行业“陨石掮客”。他们在木垒走街串巷,打听并收购本地人手中的陨石,卖给世界各地的陨石爱好者。据说号称中国“最美陨石”的阜康大陨石,就是通过这些陨石掮客,一分为三,一块卖到美国,一块卖给了亚利桑那州实验室,一块卖给了某好莱坞明星。还有一些小陨石碎片,在陨石掮客的炒作下,甚至能卖到300美元一克!

“地球第一响”鸣沙山6500万岁胡杨林的秘密

距离木垒县城120公里处的将军戈壁边缘,有五座沙丘相连,从上至下滑行,随着沙体的流动,整片沙丘会发出巨大轰鸣。木垒曾在这里举办过一次万人滑沙活动,上海吉尼斯大世界当即测定,给予其“世界第一响,木垒鸣沙山”的赞誉。

鸣沙山,被木垒的哈萨克人称为“阿依尕易库木”,意为“呼喊的沙山”。组成山体的5座赭红色沙丘,垂直高度可达80余米,蜿蜒10余公里,如同金龙蛰伏大漠,蔚为壮观。其中最大的一座,垂直高度足有100米。

木垒鸣沙山发出的沙响,可达到88分贝,犹如飞机群掠过时雷鸣般的响声。当风呼啸而过,或是多人结伴从顶峰下滑,流沙涌动如潮水顺势而下。那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的声响,在起伏的沙海上回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共鸣箱。

木垒的鸣沙山随时都在流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大风,把准噶尔盆地沙漠的沙子吹运到这一带。风不停地修饰着沙山,所以鸣沙山从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不仅如此,鸣沙山作为整体,还在不停移动。此处有一块巨石,镌刻有鸣沙山三字,以巨石为参照物,鸣沙山的位置有时在它左侧,有时在它右侧,有时直接移动到旁边,掩住巨石的一部分。

鸣沙山以北30公里处,有一片生命的海洋——木垒胡杨林,据考证,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至少有6500万年历史,换句话说,它们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物种大灭绝时期。

人们印象中的胡杨树总是苍凉孤独的形象。但木垒的这片胡杨林却与众不同。这里的胡杨充满活力和生机,不像其它地方的胡杨大多孤傲地生长。这里胡杨能成林,密密匝匝,形态各异。倒下的胡杨旁,竟有新的枝叶萌芽,年轻的胡杨便是汲取着老树的营养抽出的新枝干。研究者发现,木垒的胡杨林正是凭借这种老幼更替的方式,得以欣欣向荣。

木垒胡杨林中伴生的植物也很多,譬如枸杞、肉苁蓉、锁阳,它们与胡杨一样,都是防风固沙的能手。

当夏季暑气蒸腾,人在胡杨林中,望向鸣沙山方向的将军戈壁,还有机会目睹“海市蜃楼”。见过的人描述得绘声绘色:有人有船,景致如同江南三月,有人说,那些船只其实是公路上的车辆行驶而来,让人误以为是排浪而来的船……但在当地,却流传着另外的传说。

左页是木垒的大漠沙丘,沙上的纹路如同大漠的经脉,一直延伸到天边。大漠戈壁之上,有一片生命的海洋胡杨林,右页上图,一棵壮年胡杨屹立在风中,下图老胡杨的纹路看似老人沧桑的面庞。

说是曾有一位唐朝将军,率军在此处与西突厥人决战。最终西突厥人溃散,唐军也迷失了方向。此时,唐军发现前方有一泓碧水,湖边杨柳摇曳,屋舍连片。一路狂奔而去。不承想人进水退,近在眼前的湖水却永远无法碰触。就这样,将士们一路追逐幻象,最终全军俱殁于此。

后人在将军捐躯处修了一座庙,取名“将军庙”,久而久之,这一带的戈壁荒滩便有了将军戈壁之名。时至今日,将军庙已经湮没黄沙中,但居民们始终相信,将军不甘命丧于此,思乡之情改变了海市蜃楼中的景象,那江南遗梦般的迤逦水影,是他带领麾下想要回到的故乡。

事实上,木垒地区,一直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汉书》中就曾记录对这一地带的认知:地肥美,近匈奴,多田积谷,不可不争。从汉唐到清代,木垒都是重要的屯田卫国之地。

千年前的部落凿出生活的模样哈萨克绣娘绝技“胡杨绣”

木垒地区还因岩画数量众多而出名。几千年前,生活在木垒地区的塞族人、吐火罗人将自己的生活刻画在岩壁上。三面环拥木垒的天山和地势稍缓的丘陵,为原始部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天然的画板——山坡多山石,很多岩画就凿刻在陡峭的岩石上。

研究者发现,木垒的岩画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数量极多”。作画者用坚硬的石器凿出轮廓连成线,或者用敲凿刻出来的点连成片来作画。这些岩画有典型的“向阳”特征,被人形象地称为岩画的“向日葵”现象。这些岩画大多出现在山脉的南坡,岩石的南侧,总是朝向东和南——那是在向着太阳的方向。研究者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这个现象,一是因为作画者要避开寒冷侵袭;第二个原因,或许是跟当时的太阳崇拜习俗有关。

木垒岩画的内容大多是放牧、打猎的场景,其中的动物、人物形象逼真,今天的人们,都能轻易认出里面的盘羊、角鹿、骆驼、猎狗、野狼,以及猎人和牧民。

除了描绘打猎等场景的岩画,历史学家认为,木垒的岩画还有一个类别,那就是用来标定游牧部落的边界的符号型岩画。历史学家苏北海曾称呼它们为“游牧民心中的印记”。他认为,各氏族部落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印记,作为部落境界的标志,刻在放牧地域的石头上。别的部族如果强行进入,就会引起争夺草原的战争。在木垒的古岩画上,就能找到典型的部落印记。

时光荏苒,今天的木垒县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乌孜别克等15个民族汇聚在这片戈壁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俗,却是相同的淳朴友善。

哈萨克族是木垒的主要民族,他们传唱着悠久的草原文化。男人放牧,女人刺绣,是生活的主旋律。木垒哈萨克刺绣已有上千年历史,传说哈萨克姑娘在出嫁之前,都要绣制一块壁挂,作为自己陪嫁的随身物。因此哈萨克女性从小练就一手非凡的刺绣技巧。她们倾注身心,一针一线绣出草原美景,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等到成婚之时,便将壁挂悬在新婚的毡房里。

左页图为哈萨克毡房。右页是木垒哈萨克人的生活图景,上四张小图分别为刺绣的哈萨克姑娘,挤奶的老妇人,筑坎儿井以及在流水边洗手的男人;下两小图为岩画《战旗图》、赶路的驼群。

哈萨克姑娘还爱绣木垒的胡杨。以胡杨为主题的刺绣甚至有一个专业的名称“胡杨绣”。哈萨克刺绣原本多是花草动物图案,本世纪初,苏州刺绣大师前往木垒传授技艺,刺绣内容多是当地风光,特别是以胡杨为主。于是传统哈绣与苏绣针法结合,形成了木垒的创新绣法。这种绣法的作品色彩逼真,如果不是近距离观摩,很难分辨它们是摄影、油画还是刺绣,当地称这种手艺为“胡杨绣”。

现在,胡杨绣是木垒哈萨克女性必会的绝技。据有经验的绣娘说,一幅胡杨绣的全部工艺有上百道,设计、选色、配色、分线、刺绣、收边……目前木垒县的刺绣已经成为地方代表性产业,县内有6000余名绣娘,数家刺绣公司,多个注册的刺绣商标。胡杨绣声名鹊起,漂洋过海,远销西亚和欧洲,将木垒的戈壁风光带向世界各地。

猜你喜欢

鸣沙山哈萨克胡杨林
鸣沙山的孤独
与生灵共舞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
鸣沙山
美丽的鸣沙山和月牙泉
额济纳旗胡杨林
额济纳的胡杨林
游鸣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