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状副词 “ 成心 ” 与 “ 故意 ”

2022-09-21刘方艳

今古文创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副词

◎刘方艳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34)

一、引言

史金生(2003)指出,情状副词是在语义上起描摹情态方式作用的词,主要用来修饰谓词,体现概念功能。

根据语义特点,他将“成心”和“故意”都归入意志类情态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采用“同训”法,用“故意”解释“成心”,释义为“有意识地(那样做)”。如:

(1)你这是成心(故意)给我捣乱。(张恨水《金粉世家》)

(2)他撞了你并不是故意(成心)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例(1)(2)中的“故意”“成心”可以替换使用,不改变意义。

根据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若两个词完全等义,必有一个会逐渐消失。但“成心”和“故意”存在已久,且使用频率很高。因此,我们认为“成心”和“故意”存在某些方面差异,不能完全代替。经过分析语料,确实发现了一些差异。

(3)我是成心(*故意)不想听他啰唆。”(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

(4)自从一入冬,她的怀已显了形,而且爱故意(*成心)地往外腆着,好显出自己的重要。(老舍《骆驼祥子)》

例(3)只能用“成心”,例(4)只能用“故意”,不可替换。

关于“成心”和“故意”祝注先(1984)认为“故意”还可表示策略,该文还着重证明了“故意”不是副词。李小军、金木根(2008)比较了“存心”和“成心”认为 “成心”强调动作行为,“存心”强调所怀的心思,这导致作者的选用差异,该文较少涉及语用分析。赵撮(2015)对包括“故意”“成心”在内的“故意”类情状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更侧重内部的共性研究。但是,关于二者的比较,目前还未发现,基于语料事实差异,我们认为有必要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二者进行辨析。

二、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第七版)》将“成心”解释为“故意”。赵撮(2015)也认为包括“故意”“成心”在内的情状副词具有[+述人]、[+意志]、[+可控]、[+社会活动]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通常指向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我们认同“成心”和“故意”有语义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互换。如上文的例(1)例(2)。

(一)心理愿望与行动策略

除了共性,语料也存在不少例(3)例(4)这样的例子。我们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两个词,《汉语大词典》(1990)》、李小军,金木根(2008)、赵撮(2015)等都认为“成心”来源于先秦的“成见、偏见”义。

(5)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庄子·齐物论》)

他们将此句的“成心”解释为“成见、偏见”。潘双双(2020)倪淑君(2020)认为此时的“成心”是短语,表“已经形成的见解和意见”,之义,受转喻机制的作用,后来才形成“成心、存心”之义我们认同潘倪二人的看法。不过,不论演变的源头是词还是短语,在语素“心”的作用下,不论是见解、看法或是行为,都是由心而出,心外合一,可以表示强烈的心理愿望,具有[+心理愿望]的语义特征。如:

(6)除非聋子,她成心不活了,活着还不如一死,说这话的人赶紧走开。(高行健《灵山》)

(7)加上他的县长身份,还有钱大钧、白庭禹之流争先恐后地替他拉皮条,他要是成心想找,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也易如反掌。(格非《江南三部曲》)

(8)亮亮听了原委,先是嗤嗤笑,后来抱着北瓜则嘤嘤抽泣,说她全是这病得的,以前和拉毛,不该生育时倒生了一个女儿,如今成心要生了,却生育不下。(贾平凹《人极》)

例句中,“成心”强调动作发出者强烈的感情和愿望,例(6)强调“不活”的愿望;例(7)例(8)分别与心理动词“想”和能愿动词“要”连用,表达强烈的愿望。

关于“故意”的演变,赵撮(2015)、徐茜蒙(2021)指出,“故意”最早出现于西汉的《战国策》。

(9)“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西汉《战国策》卷二十)

此时,“故意”是“原来认为”的意义。唐代演变为“原来的意思、情谊”等意义。

(10)今乐府所存,失其故意,因歌以俟采诗者。(唐 温庭筠《采莲歌》)

(11)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晚唐时期,“故意”修饰谓词性成分,出现在状语位置上。

(12)若人故意偷他物,必感当来贫贱因。(唐《敦煌变文集》)

二文对“故意”的分析略有差异,赵文认为“故意”是副词,“表存心,有意识地”之义,徐文认为此时是偏正短语,意为“成心、存心”。但二者均认同为先前心里有了想法,采取动作时就会带着存着某种心思,随后演变为更精炼的“有意识地”。我们认为,“心里存着某种想法”,相当于“打算做某事”的意思,不一定是“心之所想、心之所愿”,也可能是一种策略,甚至是被迫为之。“故意”没有“心理愿望”这一语义特征。

(二)“表里如一”与“内外矛盾”

前文说过,“成心”具有[+心理愿望]的语义特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成心”修饰的行为都是合乎动作者心理愿望的,即“表里如一”。而“故意”可以修饰被动和无奈情况下的行为,呈现出“内外矛盾”的状态,“成心”却不可以。主要体现在:“故意”与表示将就的语气副词共现,后面的行为是无奈之举。

(13)“去你的!”马老先生看见儿子不去睡觉,心里高兴极了,可是不能不故意(*成心)的这么说。(老舍《二马》)

(14)我只能在阒静中故意(*成心)把脚步踏得重一些,使它成为一种令一些人难以忍受的声音,我想象这脚步声最终总会得到回声。(陈染《私人生活》)

(15)妮娜没想到《人间喜剧》倒是小说,只好假装故意(*成心)说了俏皮话,一笑不答。(杨绛《洗澡》)

例(13)马老先生的话表面是责备,实际上没有责备的想法。例(14)中,“把脚步踏得重些”同样是在无奈情况下采取的策略。例(15)则更明显,用“假装”直接点明,“说俏皮话”只是为了缓解尴尬,并非主人公所愿。它们都是在特定条件和背景下,为了一定的目的,不得已而采取的策略。

此外,“故意”还可以与表示必要条件的副词“才”连用,表达同样的效果。

(16)为了安慰愤怒的忠胜,他才故意(*成心)一副气恼之态。(山冈庄八《德川家康5.龙争虎斗》)

例句 “一副气恼之态”是为了“安慰愤怒的忠胜”假装做出来的,不是真的生气。

三、语用分析

(一)主观性强弱

沈家煊(2001)在定义语言的“主观性”时,指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时,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自我’的成分,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故意”“成心”作为意志类情状副词,在语言中,常常会体现动作行为实施者或说话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评价。

(17)大夫,你看,我专爱吃点硬的,他们偏叫我喝粥,这不是故意(成心)气我吗?(老舍《开市大吉》)

(18)铺被子你拉条缝,我困了你却成心(故意)不睡,想分手就早点说话。(渡边淳一 《如此之爱》)

这里的“故意”和“成心”都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例(17)中,家人为了病人的身体,让他喝粥,但病人不愿喝,心里认定他们是有意气自己。例(18)是正在生气的男友对女友说的话,他认为女友不睡觉是为了气他,带有主观判断。

在主观性的强弱上,大家认为“成心”的主观性强于“故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判断动词“是”连用的差异

石毓智(2005)指出,当宾语的所指不直接与现实现象发生联系,而说明主语的内涵时,“是”表示判断,用来连接主语和宾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不可缺少。“故意”和“成心”都可以与判断词“是”连用。

(19)放屁,你这是成心(故意)作弄老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20)有人说越军掌握了—枚原子弹,用烧夷弹攻击我们是故意(成心)让我们掉以轻心。(温斯顿·格鲁姆《阿甘正传》)

如果将判断动词“是”放在“故意”“成心”之后,则会得到不同的情况:

(19’)放屁,你这成心(*故意)是作弄老子。

(20’)有人说越军掌握了—枚原子弹,用烧夷弹攻击我们*故意(成心)是让我们掉以轻心。

这说明“故意”只能处于判断动词“是”之后,“成心”位置自由。从句法位置上看,“成心”位于判断动词之前,修饰整个谓语,更多表现说话人对动作发出者的主观评价,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表达的语气。“故意”也可以表示主观评价,但只能位于判断动词“是”之后,修饰宾语中心语。史金生(2003)指出,“由主观到客观的顺序反映了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主观性越强的成分越倾向于处在句子的外层”。因此,我们认为“成心”的主观性强于“故意”。

2.谓语成分选择的差异

抽取了“成心”后带谓语成分的260个例句,发现其中表示判断性推论的谓语成分有252例,占96.92%,表示具体可见的动作的谓语成分有8例,占3.08%。“成心”后的谓语成分主要是根据某种行为、话语或经验做出的判断性推论,需要经历推断的过程。

(21)我和海伦素来不和,我总觉得,她和爸爸总是莫明其妙地成心跟妈妈和我做对。(《读者》)

(22)我报告详细点,批评我太啰唆,让我简单;我报告简单点,又批评我成心调皮捣蛋。(曲波《林海雪原》)

例(21)中,“作对”是说话人根据“我与海伦不合”的经验推断出来的。例(22)中,“调皮捣蛋”,也是根据“报告太简单”这一现象推断出的,代表一种主观态度。

“故意”所接的谓语成分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话语、行为或经验做出的判断、推论,此时可以和“成心”互换,如:

(23)林先生呆了一呆,还总以为这痨病鬼经理故意(成心)刁难,无非是为提高利息作地步,正想结结实实说几句恳求的话。(茅盾《林家铺子》)

(24)经过细致观察,刘老师发现这个学生思想单纯,纪律差,并不是故意(成心)与同学过不去,而是自控、自理能力差。《1994年报刊精选》

例句中的“刁难”和“过不去”都是通过仔细地观察,经过推理后得出的结论。

“故意”的另一种用法是修饰具体的动作,谓语成分直观可见,无须推理的过程。

(25)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曹禺《雷雨》)

(26)翠喜,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满脸涂着粉,前额故意掐出一排花瓣似的紫痕,站在门口,招呼着离去的客人。(曹禺《日出》)

(27)振保猜他们夫妻离别在即,想必有些体己话要说,故意捂住嘴打了个呵欠道:“我们先去睡了。”(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上述三例,谓语成分“转过头”“掐”“捂住嘴”“故意”均为肉眼直观可见的动作,一般不能替换为“成心”。

因此,“故意”的谓语成分既可以是推论,也可以是具体直观的动作。“成心”一般只能修饰主观性的推断或推论,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评价。后者主观性强于前者。

(二)文体选择

“故意”和“成心”都能广泛地使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但在比较正式的文体中,如法律文体,只能选用“故意”。

(28)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故意毁坏公共财物,因打砸抢毁坏或抢走公共财物的,要依法制裁。(《人民日报》1983-02-26)

(29)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

此外,还有一些固定表达或固定结构中,只能用“故意”,如“故意为之”等。

四、结语

本文从语义语用方面具体辨析了“成心”和“故意”的差异。语义上,“成心”具有“心理愿望”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强烈的心理愿望,“故意”不可以表达愿望,却能表达“内外矛盾”的情况。语用上,分析了两个词的主观性强弱,“成心”的主观性强于“故意”,此外,两者在文体上也有差异,正式文体和固定表达中,一般用“故意”。

猜你喜欢

主观性主观副词
后印象
短句—副词+谓语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论色彩在影视动画艺术中的运用
对立与存在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副词和副词词组
花非“花”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