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派屈克 · 韩南惯习研究
2022-09-21胡雯苑
◎胡雯苑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一、引言
派屈克·韩南(Patrick Hanan)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曾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钟情于中国古代文学,一生献给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与翻译,在欧美学界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韩南的汉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汉学专著5部,翻译研究基于其扎实的汉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译著9部。译本在西方广泛传播,“《无声戏》《恨海》等译本相继成为美国诸多大学东亚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韩南的译介提升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价值与地位,促进其与世界文学融合的进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国内学者对韩南的翻译研究仍较为滞后。目前中国学者对韩南翻译研究所作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译本翻译策略分析、译者选材、李渔作品在西方世界的价值重估[以及韩南对翻译原本客体的价值显化,较少深入地探讨译者身份对翻译目的和翻译选材的影响。由此可见,韩南汉籍小说英译系统性研究仍存在巨大的空间。鉴于此,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和西梅奥尼(D.Simeoni)的“译者惯习”概念为依托,梳理译者韩南惯习形成轨迹,从整体层面探讨韩南译者惯习对其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的影响,凸显韩南在翻译目的与翻译选材上的主体性以及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
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与西梅奥尼“译者惯习”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翻译研究出现社会学转向。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分析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 践([(habitus)(capital)+field=practice])被引 入到翻译研究中。场域是“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资本是“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在场域空间中行动者通过对资本拥有的多寡来进行竞争,决定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惯习具有被结构化(structured)与结构化(structuring)的特征。“被结构化”是“行为者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把社会结构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即惯习”,“结构化”是“行为者将其惯习外化,形成社会实践,并在一定条件下建构场域”,因此“实践是场域、惯习、资本三者互动的成果。‘惯习’则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斯密奥尼 (Daniel Simeoni)将“惯习”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并将译者惯习定义为“在文化上事先被建构,同时又起建构作用的行为者在迻译过程中对文化产物进行协调的过程”。因此,译者的求学经历、学术研究、兴趣爱好、生活阅历都会内化成译者的惯习,进而影响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与翻译对象。
韩南是一名学术型翻译家,其译作与韩南的汉学学术研究紧密相连,因此,借助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西梅奥尼的“译者惯习”概念能够清晰地解释韩南译者惯习对其翻译行为的指导作用,凸显韩南有意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通过译介突出中国通俗小说的隐藏价值,促进中国通俗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融合进程。
三、译者惯习
韩南于1848年和1849年在新西兰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主攻西方文学。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韩南接触到了蕴含着深厚思想文化的中国文学译本,在强烈兴趣的促使下开始大量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决定重读大学。1953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受到导师西蒙(Simon)的指导,踏上《金瓶梅》的研究考证之旅,也开启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探索之程。1957年,韩南来到北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社会文化,同时也与中国著名学者郑振铎结缘,这一切求学与生活经历都融入了韩南的思想,促进其作为汉学家的惯习形成。不断地考证与思考让韩南对中国话本小说、作品风格、叙事手法、作品时代有其独到的见解与想法,这也使得韩南的惯习不断被修正、扩充,最后促使他成为一名译者,通过撰写研究论文与专著,翻译中国明清通俗小说,挖掘长期被边缘化的中国通俗小说的隐含价值,为中国读者提供理解中国文学的另一个角度,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新途径。
(一)挖掘文本间互文性价值——追本溯源研究者惯习展现译者主体性
博士期间从事《金瓶梅》考证的学习经验让韩南形成了严谨细致、追本溯源的研究惯习。在小说研究中,韩南尤其注重互文性价值的挖掘与探讨。在其撰写的《论鲁迅小说的技巧》(The Technique of Lu Xun's Fiction)一文中,韩南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深受俄国文学的主题和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他详细地论述了《药》与安德烈耶夫《沉默》的互文性关联,例如《药》的最后一幕与《沉默》的结尾相似以及这两部作品明喻手法使用的相似性。
韩南对作品间互文性的关注也反映在翻译选材上。韩南认为《蜃楼志》与《红楼梦》和《水浒传》,《风月梦》与《红楼梦》,《禽海石》与《恨海》存在互文关联。韩南扎实细致的研究者惯习促使其在每部译作的前言充分论述作品间的互文性价值,因此每部译作的副文本部分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著名学者顾钧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译文前的‘序言’都是非常精彩的研究论文”,选择《蜃楼志》《风月梦》《禽海石》《恨海》作为翻译原本,体现了他翻译选材中的互文价值考量。
(二)显化中国通俗小说隐藏价值——小说体裁和叙事手法研究者惯习展现译者主体性
对西方文学有广阔的涉猎惯习让韩南能娴熟地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小说的体裁与叙事手法。作为最早将叙事学引入中国白话小说研究的外国学者,韩南在严谨的研读和比较后,指出与文言小说相比,白话小说更加详尽地说明和交代了人物的外貌、言语以及地点、时间和社会背景,这种毫无掩饰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小说史家(Ian Watt)提出的“形式写实主义”,因此,白话文小说更能深刻地描摹现实生活,更能直接地呈现中国的风土人情、世俗百态。
此外,基于追本溯源的考证经验以及对小说叙事手法的深入研究,韩南认为《禽海石》很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以“我”为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写成的“私人小说”。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方式为小说家更深入地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主人公的大量心理独白描写成为该小说一大鲜明特色。《恨海》使用的则是“晚清小说鲜有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手法”。从小说体裁看,《黄金崇》是最早的自传体文言文小说。韩南认为《黄金崇》的独特价值在于采用自传体形式写成,在当时社会起到先锋的作用。
韩南在小说体裁、叙事方式上的深厚造诣被结构化形成惯习,这种惯习外化引领韩南通过译介显化《禽海石》《恨海》《黄金崇》中的革新叙事手法或文学体裁,凸显中国通俗小说的隐藏价值。
(三)多维度解读中国通俗文学——中国社会文化研究者惯习展现译者主体性
中国文学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脚踏中西文化的韩南将小说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加以考察,充分利用前言和注释等副文本的形式展现小说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凸显中国通俗文学在表现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传统恋爱婚姻观是韩南在译本中着重阐释的中国文化之一。韩南不仅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六个礼节,包办婚姻带来的影响,中国传统恋爱观与西方恋爱观的不同之处,还对比了《禽海石》与《恨海》表现的两种不同的婚姻观。符霖的《禽海石》提倡婚姻自由,叙述了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悲剧,强调男女主人公的个人权利和选择自由,因此,在《禽海石》中,“情”的价值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而吴趼人是传统婚姻的捍卫者,其同年出版的《恨海》是对《禽海石》婚姻观的反驳,“情”在《恨海》中得到重新定义,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情”不应局限停留于儿女之情,还应当包含对国家、父母、孩子、朋友的爱。通过阅读《恨海》和《禽海石》译本,西方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作家在20世纪初期受到西方社会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后,对“自由婚姻”不同的态度看法。
商贸特色也是韩南译本的突出特点。《蜃楼志》是首部商贸小说,同时也称为成长小说,以广东为背景,通过描述广州十三行洋商苏万魁之子苏吉士的读书、经商及爱情生涯,展现乾隆、嘉庆年间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的商贸状况与人世百态,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以史实为基础的商贸描写是《蜃楼志》独特的价值所在。可见,深受西方文学熏陶的译者惯习影响了翻译选材,让他择取具有地域特色、商贸特色以及蕴含中国丰富思想文化的著作介绍给西方读者。
(四)传播中国喜剧文化——李渔研究者惯习展现译者主体性
韩南在李渔小说研究上成效显著,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李渔研究专著《创造李渔》(The Invention of Li Yu)。韩南选择研究李渔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1.李渔是中国所有的小说家中有完整的别集传世的作家;2.李渔作品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在所有作品中都尽量凸显自身幽默、机智、富有喜剧性的声音,并不局限于客观描写。韩南之所以对李渔的喜剧声音大加赞赏,是因为他熟读西方文学的学术背景内化而成的惯习,这种惯习使他拥有感知文学元素、主题的敏锐度,察觉出李渔的喜剧精神是大多数西方作家所不具备的。在这种惯习的促使下,韩南通过译介李渔小说,一方面是为了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喜剧精神,另一方面则是促使中国喜剧与世界文学融合。
四、为中西方读者而译作——韩南译者惯习反映译者主体性
译者行走在两种语言与文化间,深受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不可避免地烙上不同文化的印迹,被结构化形成译者惯习,塑造译者文化身份。而译者身份与惯习又对两种社会文化产生结构化作用,体现为翻译宗旨和翻译选材上译者拥有的主体性。前文讨论表明,韩南的译介活动在译者惯习的驱动下进行,翻译源本的选择是译者惯习外化的表现。
惯习是动态变化的系统,随着译者的生活阅历,学术研究等变化而变化。韩南先学习了西方文学而后开启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探索历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他能够发现中国通俗小说蕴含的互文性价值、革新的叙事手法等隐藏价值。韩南在译者前言中对原本的价值、作家身份、时代背景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既起到了背景介绍与原著作品学术导读的作用,也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双语中国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同时,韩南充分利用译文的注释来阐释典故、谚语等蕴含的文化内涵,援引大量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知识的文献资料来重塑原本产生的文化语境,弥补翻译带来的语义丢失,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扇全方位了解中国城市特色、社会习俗文化的窗口,促进中国白话文学的海外传播。
五、总结
译者的教育、生活经历被结构化成译者惯习,译者惯习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无形地驱动译者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体现了译者主体性。韩南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追本溯源的治学方法、中西融合的治学背景构成的译者惯习,促使其主动选择具有互文性价值、革新的叙事手法、地域文化特色、喜剧精神的中国通俗小说来翻译,关照中西方读者,既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视角,又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学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