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的价值与实现
2022-09-21◎郭琼
◎郭 琼
(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赣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作品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CX21A015)。
红色影视作为“以革命活动为主题、以革命语言为主要形式创作而成的电视剧和电影作品”,肩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风貌的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文艺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更应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因此,众多记叙党史历程、塑造党员形象、讴歌时代精神的红色影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着重要价值,而且要充分挖掘红色影视中的党史资源以实现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价值。
一、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的特征
在当代所有艺术题材中,影视是一种运用具体、通俗的视听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红色影视作为特别的一类影视题材,特别是新时代红色影视的创新性发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凸显了政治和艺术相结合、娱乐和教育相结合的独特性。
(一)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红色影视一直是党和国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流思想意识的宣传作用。其一,红色影视受政府重视和主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首先,红色影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其理念在于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播革命文化并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其次,红色影视在内容上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格。其二,红色影视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思想性。红色影视灌注政治信仰、彰显共同理想、展现爱国热情、弘扬英雄事迹,引领观众从中感悟真理、体悟正义、大爱、崇高等,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高尚情操。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阐释的时代主题、展现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引发思考,彰显红色影视的思想价值。因此,红色影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政治信仰、主流价值观传递进步思想和先进理念,是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红色影视具有历史性,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握历史规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重大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为创作素材,唤醒人民特定的历史情感和记忆。红色影视跨越时空维度,以影像再绘革命历史事件。在斗争激昂和牺牲感伤中,唤醒观众内心特定的历史记忆,引发观众的历史自豪感。此外,影像艺术以历史事件弘扬历史精神,歌颂历史英雄人物,在党壮丽的英雄史诗中,观众备受鼓舞,以历史情感强化自身的国家认同感。“无论是整个人类艺术史,还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特定时代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再现。”其次,红色影视具有时代性。红色影视既传承历史,又立足于时代,反映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描绘社会的精神风貌,其内容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此外,红色影视的创作紧跟时代走向,创作语态恰当调整更新,以新的表达、新的审美意境来书写党的伟大历程,塑造党员形象,不断探索新时代艺术表现形式。
(三)艺术性和审美性相统一
艺术性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在表现手法上,红色影视将革命历史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高度统一,力求在革命历史的发展中以真切再现现实;在故事叙述上,采用独特的叙述话语、叙述视角,历史客观的叙述态度,将惊心动魄的奇伟故事铺排流畅,并刚柔相济地在具体情节细节上感人至深。因此,红色影视不是按部就班的历史重现,而是尊重史实,以艺术表达方式、加工手法,推动“视听信息所附载的艺术符号与人的情感相契合”,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并扩展新的审美。另一方面,红色影视的审美性就在于其各式各样的题材,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等等产生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独特的视听元素,各类镜头、特写画面呈现革命历史和时代景象,以美的形式启发观众探讨现实人生中的价值与哲理。而且其服化道和摄录美,在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给以审美的提升。而且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通过写意性的诗化手法,一些赋比兴的修辞,增加作品的表意空间和情感厚度,带动了观众真正进入审美空间。
(四)平民性和生活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其一,影视作品具有普及性、日常性、娱乐性。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生活化、大众化,红色影视不再以政治宣传为目的而进行单一、老套的思想教化模式,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方面,运用宏大叙事对历史事件进行总体阐释,提供宏大背景,帮助观众获得整体性的认知关切。另一方面,在历史总体框架下,以小历史为切口,植根于生活和普通大众的情感,“以小见大”地实现宏大历史事件与个体日常生活的同构与对接。其二,红色影视具有生活性。红色影视艺术的这种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在重塑红色经典时,挖掘鲜为人知的“细水流长”;在歌颂英模时,植根于生活和现实,采用平视视点拉近了总体性叙事与观众的距离,推动观众产生历史的在场感和浸入感。红色影视的生活性也体现为它作为新时期大众娱乐的载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了人们闲暇生活消遣娱乐的需要。
二、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的价值
红色影视因其时代性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在红色影视创作热潮中,一系列的党史题材献礼剧,尊重历史原貌,再现红色青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理、叙事、发声、共情,以影视艺术赓续红色血脉,实现观众在隔空对话中的共情、共鸣和共振。
(一)红色影视明理,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性
学党史,悟思想。“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其一,红色影视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文艺媒介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涵养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并对错误的思想观念予以抵制。其二,红色影视以艺术化的镜头语言生动叙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如何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以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觉醒年代》是一部历史剧,也是一部思想剧。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去刻画,艺术地呈现了发挥思想文化变革和启蒙作用的五四运动,让当代观众在荧幕中领会先驱们的激情、勇气、担当与智慧的思想,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因此,红色影视明理,坚决抵制和严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分清主流和支流,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性,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红色影视叙事,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因而要着重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性,推动党史学习入脑、入心。党史学习教育是一场在党的伟大历史中感悟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红色影视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客观再现历史原貌,结合时代主题,以新颖独特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影视特效和镜头剪辑在荧幕上展现鲜活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由于思想是抽象的,而思想的阵地是鲜活具象的。《觉醒年代》以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新青年》编辑部与北京大学构造了一个出色的叙事时空,写作、约稿、研讨、论战等生动活泼的故事在其中呈现,仿佛打开了时空隧道的大门,凝结在历史课本中的文字霎时活了起来。《大浪淘沙》采用双时空叙事,从年轻人看待历史的角度出发,为现代青年与历史人物发起了一场“精神连线”,重回1921党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青春岁月。因此,红色影视作为历史叙事的视听载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为观众提供了一堂真实而又生动的党史课。
(三)红色影视发声,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引领力
“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系统,是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重要路径。”因而红色影视的运用,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话语感染力。首先,它摒弃了党史学习教育中过去一味的说教口吻和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代之以活泼亲切,通俗易懂,情景交融的现代文风,以艺术魅力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引领力。《觉醒年代》中毛泽东形象第一次出场的富含诗意的44个镜头里,无强情节,少台词,在旧中国的艺术缩影下演绎着一个人与人流方向“逆行”,而且在修辞上有大量对比、创作者使用蒙太奇手法,用符号和象征增加了艺术深度,也调动了观众的解读热情。其次,红色影视从演员精彩表演,服装道具的精益求精,到跨越时空,以那时青年人、思想家的激情和选择传播思想力量和精神品格鼓舞当下的时代新人,不断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红色影视共情,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渗透性
党史学习教育要提高渗透性以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而影视作品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在于把观众成功地代入到具体的情境及角色之中,以“个体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能力”感受到剧中人物具体的喜怒哀乐与情节的跌宕起伏。因此,红色影视的运用,利于引发观众的共情,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渗透性。一方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在于以平民视角,借助语言的质感、温暖、朴素,以真实动人的细节,“润物细无声”地唤醒大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也将时代变迁投身到百姓生活中,将抽象的中国精神和民族情感融入个体的情感之中。《我和我的祖国》打破了主旋律宏大叙事的刻板框架,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让每个个体通过重大历史时刻背后的普通百姓生活景象建立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情感的连接,解读着属于自己的爱国情怀。此外,“接地气”的故事人物塑造也是观众的共情点。
三、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价值的实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新时代,要注重挖掘红色影视中的党史资源,以党的奋斗历程明理、以党的革命文物叙事、以党的精神谱系发声以党的历史人物共情,充分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影视的思想、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以党的奋斗历程明理,化真实历史为思想伟力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的光辉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造的历史,思想伟力无时不在彰显。因此,研究党的历史,要厘清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强化理论自觉和保持理论清醒,才能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思想精髓,感悟思想伟力。红色影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观众在一段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发展史、建设史的动态影像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此外,深刻感悟到党始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核心立场。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情景史诗般的四个篇章,让观众“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持续地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
(二)以党的革命文物叙事,化历史历程为生动体验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顽强拼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奋斗,传承了共产党人在建设现代化征程中的患难与共。加之,红色影视打破革命文物的传统静态模式,借助音频影像技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记录着党史,叙述着党和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故事。《觉醒年代》以在1915年问世的《青年杂志》到1921年成为党机关刊物的《新青年》贯穿全剧,加之那些熠熠生辉的文章,将观众引入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百态人生。而且在与党和国家命运有关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的时空里,观众体悟着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三)以党的精神谱系发声,化革命品格为精神引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党的精神谱系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品格、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政治品格、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道德品格。因此,要将党的精神谱系纳入党史学习教育的话语体系中,从党的革命品格中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再以红色影视的艺术塑造力,化党的思想品格为求真精神、化党的政治品格为担当精神、化党的精神品格为斗争精神、化党的道德品格为奉献精神,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引领。因此,红色影视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话语感染力,化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为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以影视剧汇编的节目《信仰的力量》以“党的精神谱系”发声,带动人们跨越时空,领略从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船精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承形成的抗疫精神,以中国共产党人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相同信念汇聚起中国力量。
(四)以党的历史人物共情,化集体记忆为真切感知
“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党的杰出领袖和领导骨干,也涌现出许多英雄和平凡的模范人物。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近几年来,红色影视中的人物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真实的、历史的、辩证的视角呈现。在鲜活饱满的历史人物中,观众通过荧幕感受到剧中人的情感与温度,真切感知他们的理想信念与生活氛围。《1921》刻画了活灵活现的共产党员人物群像,让观众与历史人物产生亲近感的同时感受到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深刻触摸到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追求。“新时代是需要英雄而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此外,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红色影视传颂不同时代英雄人物的历史事迹和崇高品质,让观众在无数平凡人物的信仰与执着的魅力中,产生与时代深层次的情感共振;在感悟历史人物的民族情怀中勾连个体自我的民族情感,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奋进新时代的行动力。
红色影视作为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的红色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是政治性与思想性、历史性和时代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平民性和生活性相统一的独特影视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语境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变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充分挖掘优秀红色影视中的党史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价值,不断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性、生动性、引领力以及渗透性,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全社会的广泛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