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设计

2022-09-20凌君谊高海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26期
关键词:项目管理流程科技

凌君谊,高海波

(1.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120;2.武汉理工大学 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武汉 430063)

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项目管理是科技创新管理的核心内容[1]。如何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有效的机制,创建良好的环境,提高创新项目管理能力,实现创新项目实施效益,已成为社会各界和相关学者关注的问题。

1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建设必要性分析

科技创新项目具有复杂性,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协同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科技创新项目的计划、实施和控制需要来自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员。我国政府和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相关管理办法和指导性文件,有关学者还探讨了项目负责制、项目协同创新模式、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法[2]。在国外,NineSigma.com、Inno-Centive.com和YourEncore.com 3个科学家网站提供了1个开放式平台,集结了大量研究人员为企业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宝洁公司、朗讯科技和IBM等大型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技术利润。

许多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模糊不清,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被企业员工广泛的理解和接受。科技创新管理依然停留在孤立的、隔离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分散的项目为基础的单一管理,不利于公司资源的整体优化。在科技创新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未建立有效的项目监控机制,对质量、进度及成本等的控制力度不够,从而造成项目的拖期、项目成本超过预算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一个企业只有引入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结合,构建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提供有利保障,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力提升。

本文提出建设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实施项目管理手段,充分调动企业、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在保证技术创新项目成果质量的同时加快项目进程,节约项目成本,通过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使企业获得显著收益。

2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建设目标分析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协助企业建立系统、规范和制度化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体系,为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应用基础。分析该系统的定位和建设意义,系统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纳如下。

2.1 建设科技创新信息门户

科技创新信息门户网站作为科创项目信息发布平台,对内对外发布项目需求和项目进展情况。内部人员可以在网站上发起项目申报请求,外部人员和组织可以参与报名参与项目,利用门户网站打造整合内、外部项目合作渠道。同时门户网站可以宣传公司科技创新政策和规定,展示优质项目的建设成果,构建整个公司科技项目宣传平台。

2.2 建设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平台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平台将企业内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流程线上化;对项目的发布、申报、审核、立项、签订合同、划拨经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知识产权申报和项目展示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上述环节中涉及到的人员、组织、经费、进度、质量和文档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建立项目档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实现项目管理过程无纸化、规范化。

2.3 建设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对接渠道

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平台同外部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开展产学研对接的渠道;提供与外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放式创新社区对接的接口,通过这些渠道发布需求、招才引智,整合外部资源,形成开放式的科研创新模式。

利用门户网站提供开放式接口,同外部科研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及创新社区平台对接,对外发布公司科技创新政策和需求,吸引外部科研团队和人员参与公司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外部科研创新资源对接渠道。

2.4 建设科技创新知识库

通过对科技创新项目规范化管理和外部资源引进,形成科技创新知识库,知识库包含的内容有: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库、科技创新政策信息库、文档资料库、知识产权库、专家库和合作机构库等。

3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功能结构设计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分2层,上层为前端服务层,包括科创门户网站和移动APP应用,主要为外部用户提供访问支撑;下层为业务支撑层,包括项目管理平台、知识库子系统和电子评审子系统,这是为内部科技创新项目流程化管理提供支持。内部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提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服务,保障平台内部各子系统数据流通,并使得各系统数据最终汇集到知识库,形成知识内容。对外提供多种标准接口,保障整个平台跟外部相关业务系统和网站互联互通,进行数据交换。

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系统功能架构

3.1 科创信息门户

科创信息门户是企业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窗口,引进外部科研资源的渠道。门户功能包括:政策信息发布、项目需求发布、优秀项目推介、外部机构专家注册和知识信息查询等栏目。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门户网站功能结构图

3.2 科创项目管理平台

科创项目管理平台将企业内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流程线上化;对项目从发布、申报、审核、立项、签订合同、划拨经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知识产权申报和项目展示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上述环节中涉及到的人员、组织、经费、进度、质量和文档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科创项目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1)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工作流组件,设计和实现项目流程,以工作流驱动项目各个环节的执行与跟踪,对项目工作起到完整的支撑作用。以项目为跟踪对象,以项目执行流程为时间轴,对项目流程每个环节涉及到的任务分配、人员管理、费用发生、合同执行、质量检查、工作汇报、工作提醒和文档资料上传等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形成项目的统一视图和项目完整档案内容。

(2)项目人员管理。依托项目整体流程管理,对项目参与人员,参与机构进行汇总,人员和机构参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汇总,从项目、机构、人员和时间周期对人员、人员工作任务和人员发生的费用等进行汇总统计,便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跟踪。

(3)项目进度管理。依托项目整体流程管理,对企业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执行进度进行整体跟踪,或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进,可以基于项目、人员、工作任务和时间周期等多个维度进行统计,便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跟踪,并对一些进度异常情况,通过信息通道及时提醒相关人员。

(4)预算、成本管理。对整个企业内部科技创新预算计划进行管理,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跟踪,对项目预算进行管理,对项目费用执行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对企业预算按照项目、时间维度和机构部门等多维度进行汇总统计。对项目执行过程中,成本消耗进行统计,对出现异常的情况进行预警,并通过信息通道及时提醒相关项目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5)项目合同管理。依托项目整体流程管理,对项目合作过程产生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对合作合同进行登记,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登记,对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登记,对合作执行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6)项目归档管理。项目完成后,对项目整体流程中,发生的各项工作内容、文档资料,以项目为维度,进行归档处理,归档后项目资料进入项目档案库存档,便于后续项目审计和查阅。

(7)项目绩效考核。根据项目验收情况,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结束后,以及2年后的应用情况),评价结果可作为下年度项目申报的审批依据。

(8)项目监控分析。将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对业务管理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现和分析。提供多种统计方式,使用户轻松完成各种项目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和质量情况的统计报表,同时也可以混合比较各种数据。

3.3 科创知识库子系统

基于企业创新管理平台建立的大数据交流环境,在企业、创新团队成员及实施相关方之间共享相关项目文档、项目档案、研究数据与成果、管理文档、成员知识分享和专家资料等多信息数据,构建科创知识库。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知识库管理功能结构

(1)政策信息自动采集。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公网门户网站上爬取政策信息,处理提取后,入库形成政策知识。

(2)内部数据交换。利用数据交换平台,与项目管理平台和专家评审子系统对接,抽取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文档,形成项目信息、知识产权和专家信息等知识库。

(3)管理员维护知识。提供知识内容维护界面,维护专家、合作机构、知识产权和文档等知识内容。

(4)政策匹配。通过对政策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形成科技创新项目关联知识信息,这些信息推送给关联人员,让他们了解,并及时申报一些国家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

(5)知识分类检索。在科创信息门户网站,访问人员可以在分类检索页面,按照知识分类、标签和关键字等多种条件组合形成查询条件,检索知识条目。

(6)知识全文检索。在科创信息门户网站,访问人员可以在全文检索页面,输入关键字符,基于全文搜索引擎,在知识库中按照知识内容进行搜索和匹配,检索出符合要求的知识条目供访问者浏览。

(7)知识订阅推送。访问者可以订阅感兴趣的政策知识分类,系统将主动推送给相关人员。

(8)知识访问授权管理。对知识库知识内容访问进行授权控制。

3.4 专家电子评审子系统

在科技创新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立项方案评审、项目中期评审和项目验收评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建设专家评审系统,实现评审专家线上管理,评审专家名单线上随机抽签产生、评审过程电子化,通过信息化网络和安全技术,实现评审过程公正化和透明化,避免原来评审过程中线下信息泄露,线下操作的一些不正规现象,保障科技创新项目执行过程公开、透明。功能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电子评审功能结构

3.5 移动APP子系统

充分利用移动APP应用便捷性优势,针对科技创新项目各个参与方,定制化开发移动应用功能,为项目内部打造便捷工作环境,高效的沟通渠道,为外部资源引进构建渠道。针对内部管理人员、外部机构和人员分别建立不同的移动APP应用,方便项目参与人员了解项目信息,线上提交工作内容,为外部人员参与项目合作,查看项目需求,项目申报提供通道。功能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移动APP应用功能结构

3.6 外部系统对接接口

外部系统对接接口,通过与外部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放式技术社区平台和外部合作机构的项目管理系统对接,对外宣传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发布科技创新项目需求,引进外部科研技术资源,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外部项目参与人员和团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便利的服务,便于项目内部人员直接进行工作协作和交流。外部系统对接接口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系统或财务系统等进行系统对接,实现企业开发式创新平台与相关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避免创新管理平台形成信息孤岛。功能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外部对接功能结构

4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实现技术路线分析

4.1 面向服务总体技术路线

采用面向服务的总体技术路线,基于微服务的设计思路进行系统结构设计,使用微服务开放框架实现系统功能,实现分布式、云服务软件系统架构。平台服务对象采用构件化开发方式,构件作为集中处理各种复杂业务逻辑的应用单元,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3]。因为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更好地支持软件的重用,软件的重用还可使软件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系统软件架构将尽可能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将系统提供对外服务的应用程序功能封装和发布为Web服务(Web+Service),通过服务注册和服务目录,向服务消费者(各种组件或部门的应用系统)提供Web服务,使系统的功能可以采用松耦合的方式实现集成,并使平台提供功能服务具有可扩展性[4]。

系统开发采用Springboot微服务架构模式,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5]。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与服务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协作(通常是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的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6]。

整体技术架构设计如图8所示。

图8 整体技术架构设计图

4.2 基于工作流支撑的项目管理技术

使用工作流技术可以实现采用业务驱动及流程管控的模式来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系统效能的目的。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设计时将流程的生成、流转逻辑、执行、监控和管理等工作实现代码从具体业务中剥离独立出来,形成专门的“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实际上是一个软件系统,是工作流定义的计算机执行环境,是工作流引擎系统的核心部件,设计人员在设计业务流程时仅需要关注业务流程本身的业务逻辑,完成业务逻辑设计后再调用工作流引擎实现业务具体流转。

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可采用业界比较通用的K2工作流引擎。如图9所示为K2工作流平台、扩展流程管理与发起站点(Administrator Web Site),以及工作流子系统及与IAP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9 K2工作流平台架构

其中,Administrator Web Site为工作流业务系统提供流程发起,流程管理等功能;K2为Administrator Web Site提供流程流转服务、流程管理与控制及流程监控。IAP为K2、Administrator Web Site和工作流业务系统单点登陆及目录同步服务。

5 结束语

建设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流程信息化,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项目管理成本。加快信息的传递,对内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对外完成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流,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建立项目预警系统,对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控制,将项目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质量和时间等偏差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为其提供即时、透明和准确的信息。

建立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平台,有利于建立企业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项目管理结构。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纵向管理中采用项目管理流程体系规范,实现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和流程化。产学研同盟、研究院和战略联盟,科研、高等院校和技术供应商等横向管理中强化合作关系的协调,推进有组织的科技创新、集成科技创新和协同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项目管理流程科技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