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2022-09-20李琦
李 琦
(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医院是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每日都有着极高的人流量,住院部内患者和陪护人员众多,因此从微生物环境较为复杂,是感染高风险区域。因此医院管理工作中历来将医院感染控制作为工作的关键环节[1]。现阶段,虽然有众多法律法规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规范控制,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对临床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发现,微生物是引起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且大部分是对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的多重耐药菌,这也就导致病原体耐药性高,一旦发生感染后治疗难度较大,需要予以重视。虽然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临床中广泛应用各类新技术和新设备,护理工作积极进行改革和完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院临床感染发生率仍持续提升,不但会影响患者、照护人员和医患人员健康及安全,甚至会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同时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口碑和信誉度,对医院发展形成制约[2-3]。对医院管理工作进行总计分析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总体质量,本院将微生物检验技术应用到感染控制工作中[1]。并收集应用前后各阶段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微生物检验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病例总数为200,均为本院住院治疗患者,收集起止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依据收集阶段是否实施微生物检验作为分组依据,各100例。将院内感染控制中实施常规管理阶段(2019年6月-12月)收集100例病例纳入对照组,后期对工作进行分析及总结,将微生物检验应用于医院感染控制中,将本阶段(2020年1月-6月)收集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女性及男性分别为42例、58例,年龄最低值23岁,最高值64岁,中间值(46.78±2.44)岁;住院时间为5-28d,均值(10.13±1.23);观察组,女性及男性分别为44例、56例,年龄最低值24岁,最高值67岁,中间值(47.10±2.39)岁,住院时间为5-26d,均值(10.25±1.31)d。以上不同组别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收集阶段医院实施常规管理控制:(1)严格依据相关管理规定,建立完善的临床感染控制管理方案,并要求人员严格执行;(2)要求每日定期对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护理人员保持衣帽整洁,保持良好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依据科室规定加强日常消毒处理,严格坚持无菌操作;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坚持无菌处理,坚持佩戴口罩;日常加强巡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指导和纠正;合理控制探视时间,特殊阶段需要固定照护人,避免增加感染风险,ICU患者禁止探视并详细说明具体原因,可利用视频方式探视;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发生感染,针对发生患者,及时告知医师,医师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和表现给予药物治疗,必要时接受细菌检验提升用药合理性,保证治疗效果减低感染影响。
观察组收集阶段除了规范开展常规临床感染控制管理外,将微生物检验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具体方法为:(1)加强工作环境和使用物品检验: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进行医疗器械、器具和各类物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并应用荧光检测仪判断微生物种类,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细菌耐药性及临床表现,并结合观测结果和细菌学知识判断细菌感染源,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控制环境和物品细菌感染,尽可能从源头控制感染发生;重视监测院内空气及环境质量,加强清洁和消毒力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2)入院时需要评价患者感染风险,依据评价结果制定护理方案,对于易感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可以进行单独护理,缩短探视时间,固定照护人员;发生院内感染后,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具体方法为在感染部位获取样本并接受细菌培养,提纯菌种后进行测定,明确致病菌类型;实施药敏试验,能够为提升用药合理性及准确性,确保感染尽早得到控制,避免产生耐药性或是诱发严重感染。
1.3 指标观察
统计不同阶段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并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其严重程度,具体评价标准为:感染症状较轻,不会对患者治疗和生活产生影响提示为轻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阶段性治疗,对生活和质量存在一定影响提示为中度,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或是危及生命安全提示为重度[4]。
汇总两个阶段医患纠纷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评价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评价工具为WHO提供的住院精神卫生服务满意程度量表(病人版本和家属版本),总计100分。80分以上提示满意,60-80分提示一般满意,60分以下提示不满意,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临床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两组在感染发生率上进行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相对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临床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n(%)]
2.2不同组别患者感染情况细致分析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轻度和重度感染发生率较低,两项组间对比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患者感染程度组间比较 [n(%)]
2.3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及患者对工作满意度分析
两组在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及患者对工作满意度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工作满意度评分更高,医疗纠纷发生率更低,优势明显(P<0.05)。见表3。
表3 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及患者对工作满意度评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流行疾病爆发加之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医保服务的进步,导致医院住院患者激增,对医疗行业服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受多种因素影响,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提升,特别是住院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情况更为严重[5-6]。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关键环节包括三方面,主要为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感染源方面,医院环境潮湿,为病原菌存在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患者数量多,疾病类型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7]。从传播途径来看,医护人员和照护人容易在某些特定区域内重叠接触,从而为病原菌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入侵性操作更加频繁地使用,会增加感染发生率。从易感人群方面分析,住院患者免疫力降低,致病微生物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极难清除,会引发感染[8]。此外,住院期间还会发生经水、空气、医疗器械、其它物品等引起的间接感染[9]。而一旦发生院内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症状表现,同时也会增加合并症的发生概率,提升临床治疗难度,以及加重就医者医疗费用支出,进而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以及维持医院的稳定发展[10]。
以往针对临床感染的控制,常以加强临床感染管理的方法进行干预。主要方法为重视加强院内环境管理,配备最新消毒仪器,保持环境良好;强化医护人员安全意识,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坚持无菌操作,避免导致细菌传播;完善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划分院内区域等方式进行院内感染的控制;加强巡视,尽早发现感染发生情况,并及时汇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上述管理措施的实施,尽管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医疗环境和就诊人群,总体效果欠佳[11]。
随着对院内感染控制与预防工作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将微生物检验技术应用到院内感染的控制中,可起到较好的临床成效。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其可以通过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物质为临床疾病治疗、诊断、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然后在通过药敏试验,及时地排除部分抗菌类过敏药物,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为抗生素的选择指明方向,进而显著提升抗感染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滥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要加强院内环境和设备进行微生物检测,特别是病房、手术室、换药室、消毒除菌室等风险较高的科室,依据监测结果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一方面能够合理选择消毒液或是消毒手段,保持环境无菌。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频繁使用的医疗设备无菌,确保使用安全,能够从源头上控制感染的传播,降低感染影响。同时,入院后需要判断感染风险等级,并针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控和管理。将营养不良患者、高龄患者、婴幼儿和合并免疫疾病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或是住院时间较长患者作为重点监控人群,加强日常防护,降低感染发生率,利用微生物检测,能够确保其合理用药,也能控制感染严重程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本组内轻度及中度感染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感染控制管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将微生物检验应用到医院感染,能够显著提升工作质量,提升感染预防控制效果和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有效预防重度院内感染的发生。工作总体效果理想,可提升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工作满意程度。
综上可知,医院感染控制中推行微生物检验效果显著,能够提升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效果和质量,提升大众对医院服务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