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疟疾血细胞涂片分析检验结果观察

2022-09-20杜秋霞

健康之友 2022年18期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血细胞

杜秋霞

(山东省宁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宁阳 271400)

疟疾属于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我国比较常见,一旦发病患者将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寒战、出汗等现象,而外周血确定疟原虫是准确诊断的主要依据。景观近些年疟疾防疫工作进一步强化,疟疾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相关检验工作仍需要充分重视。伴随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愈加广泛,白细胞显微镜分类应用减少,多通过仪器进行分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疟原虫漏检率。实际上,疟疾患者血小板多有明显下降症状,但相关报道比较少。对于疟疾而言,在血细胞分析过程中,由于溶血剂不会对红细胞中寄生疟原虫进行溶解,且其存在一定密度与形态,所以仪器通常将其作为血球颗粒予以计数,这将会对血细胞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应引起重视,对其予以深入研究[1]。本次研究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择取30例疟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疟疾血细胞涂片分析检查结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择取30例疟疾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女比例为20:10,年龄最大53岁,最小3岁,均值(39.78±3.85)岁,并择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最大52岁,最小4岁,均值(39.80±3.99)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选用希森美康Sysmex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2100型)进行检测,配合使用试剂包括稀释液、清洁剂、白细胞分类溶血剂、有核红细胞溶血素、幼稚细胞溶血素、鞘液、嗜碱性细胞溶血素、白细胞分类染液、有核红细胞染色液、血红蛋白溶血素等,质控品由佰乐(BIO-RAD)提供。对所选研究对象实施血细胞涂片检验,采集2ml静脉血,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内,使其充分匀混,之后通过自动血细胞仪进行检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针对检验结果予以五分类血细胞分析,分析检查结果。

2 结果

2.1两组血细胞分析结果对比

经血细胞分析检查,研究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细胞分析结果对比

2.2疟疾血细胞涂片结果分析

经血细胞涂片分析,30例疟疾患者中,23例为间日疟,占比76.67%,7例恶性疟,占比为23.33%。其中,21例白细胞正常,占比为70.00%,5例白细胞减少,占比为16.67%,4例白细胞升高,占比为13.33%。从白细胞分类来看,8例淋巴细胞百分比正常,占比为26.67%,13例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占比为43.33%,4例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占比为13.33%,5例出现可疑现象,占比为16.67%;12例单核细胞百分比正常,占比为40.00%,3例单核细胞百分比减少,占比为10.00%,14例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占比为46.67%,1例无分类结果,占比为3.33%。20例红细胞正常,占比为66.67%,7例红细胞减少,占比为23.33%,3例红细胞升高,占比为10.00%;8例血小板正常,占比为26.67%,21例血小板减少,占比为70.00%,1例血小板升高,占比为3.33%。

3 讨论

对于疟疾患者来说,在血细胞分析过程中,因部分红细胞内含疟原虫滋养体、环状体,或配子体、裂殖体,无法经溶血剂进行破坏与溶解,而且其自身存在一定形态结构,在经过WBC/BASO通道过程中,寄生红细胞在通过计数小孔过程中会使两个电极之间的射频电阻发生改变,而正常红细胞不会出现这一变化,将会被仪器视为裸核颗粒纳入白细胞计数内,进而提高了白细胞计数水平。在DIFF通道内,红细胞经溶解释放疟原虫,核酸部位将结合染料,在激光照射作用下形成荧光强度信号,仪器将其视为白细胞颗粒进行计数,且其在形态以及体积大小上均与细胞群类似,进而对白细胞分类结果产生影响。若疟原虫密度比较高,配子体或裂殖体、滋养体含量大,则会对仪器产生严重影响,可能会导致无白细胞分类结果的问题,仪器将会进行警示。仪器对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可以通过电阻抗法实施。血液样板在经过仪器稀释处理之后送入红细胞样品室内,在经过鞘瘤技术处理,将其送入血小板检测器或红细胞检测器,红细胞颗粒可经过计数小孔,使两个电极之间的直流电阻出现变化,以细胞体积大小为依据对细胞类型进行识别,并通过对脉冲信号进行记录,进而获得血小板以及红细胞的数据。

在疟疾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因未破坏疟原虫,且疟原虫本身结构类似于红细胞,所以在仪器计数时容易混入疟原虫,这也将提高白细胞计数,使检验结果受到影响[2]。同时溶解红细胞释放疟原虫之后,基于强烈光照条件,核酸将融合染料,产生白细胞类似,也将影响白细胞计数[3]。如果人体疟原虫的密度较高,将会有大量滋养体以及繁殖体、配子体出现,严重影响仪器检查过程,出现无白细胞分类的问题[4]。血液样本在经过仪器稀释处理之后,送入红细胞样品室过程中,鞘流技术不仅处理了红细胞,也处理了血小板,细胞颗粒经技术小孔,而产生电极变化,再以脉冲信号方式予以记录,获得血小板直方图和红细胞直方图[5]。对于疟疾患者而言,发病初期因疟原虫数量少,所以未严重损伤红细胞,所以其计数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发展,疟原虫逐渐破坏红细胞,且代谢产物对肝脾等脏器产生刺激,增强了免疫反应,使得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因此这一疾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将会出现血小板减低、白细胞减低、贫血等症状[6]。其中肝脏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而脾脏作为机体储血器官,若发生病理性肿大,则会使血小板大量潴留,进而巨噬细胞将会吞噬部分血小板,进而减少血小板,同时红细胞碎片会被当做血小板,掺杂在血小板内进行计数,进而使血小板直方图呈现出异常状态,进而影响最终检测结果[7-8]。

在疟疾发病初期,疟原虫进入红细胞内中的数量比较少,红细胞并未受到严重损害,所以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异常现象。但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破坏程度增加,红细胞碎片增加,加上疟原虫代谢产物的影响,对机体产生刺激作用,使肝脾出现充血肿大现象,机体出现较强的免疫反应。随着疾病发展至晚期,则会大量产生网状内皮细胞,使得脾功能出现亢进状态[9]。在长时间反复感染状态下,裂殖子游离,加上虐色素导致单核细胞增生,所以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将会出现贫血现象,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红细胞水平降低,同时伴随单核细胞数量增加,血小板水平下降,白细胞水平也将减少。血小板水平下降主要是因脾亢进状态下会产生过度阻留作用,脾脏作为贮血器官,通常情况下脾脏中有1/3左右的血小板,同时也有部分淋巴细胞,如果脾脏受损,出现病理性肿大,则会使脾脏功能亢进,进而使脾内阻留大量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另外部分红细胞也会滞留在脾脏中,一些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使得周围血液中血小板水平下降,红细胞水平降低,淋巴细胞减少[10]。红细胞碎片将会被检测仪器视为大体积的血小板颗粒计算在血小板计数中,对血小板分析产生影响,使得血小板直方图出现异常现象,无法将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计算出来,同时也无法准确显示大血小板比率,产生警示信息[11]。所以在血常规监测中,除临床疑似疟疾,必须实施血涂片,对疟原虫进行检查之外,还需要对检测过程中血小板是否明显减少情况进行观察,或直方图是否出现异常,或是否出现警示信息,另外散点图、白细胞分类也可能出现异常现象,需要对血涂片进行复审以及分类,特别是在疟疾高发季节,需要对疟原虫寄生情况进行仔细查找,避免误诊及漏诊问题[12]。

4 结语

在血常规检验中,若发现直方图异常以及血小板减低现象,另外伴随白细胞散点图异常或白细胞分类异常等,需要做好血涂片复审,并对白细胞予以分类,特别是夏秋季节发热样本,需要对疟原虫寄生情况予以仔细查找,避免误诊和漏诊。

猜你喜欢

疟原虫疟疾血细胞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