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20唐幼昌
唐幼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 200032)
若是患者确诊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一般会采取手术治疗,且在手术后需要利用各种辅助治疗方法,例如放射治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是一种具有较高使用率的放射治疗方法。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技术对定位技术具有相对比较高的要求,定位是否准确对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体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对全脑全脊髓靶区开展准确定位,确定准确的剂量分布,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提高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整体效果,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促进患者的康复[1]。此次研究主要探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产生的效果,详细研究内容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计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21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行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参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42.51±3.38)岁,肿瘤分期,I期7例,II期8例,III期10例;实验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3.47±3.20)岁,肿瘤分期,I期8例,II期9例,III期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等基本资料,发现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全部经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测,并且通过手术病理证实;(2)所有患者全部阅读研究知情书,对研究使用的方法等全部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无心脏等器官存在功能障碍问题。
排除标准:(1)缺乏完整的临床资料;(2)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等;(3)患者无法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2方法
参照组未运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运用核通Simulix-HQ型数字化模拟定位机,借助该仪器进行拍片以及定位,观察患者的摆位准确性。
实验组利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开展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具体做法为:
固定体位:指导且帮助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利用俯卧枕进行固定,保证下颌骨下部、额头与俯卧贴合在一起,双手放置在身体两侧,下肢自然伸直。身体平躺在治疗床上,保证头部正中线、身体中线矢状线和脊突中线在一个平面内。在开展全脑照射的过程中,两个水平野需要对称,全脊髓照射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上野,另一类为下野,上野为颈部以及胸部,下野为腰骶部,因此,需要使用塑面膜以及塑体膜将患者身体以及头部进行固定,把固定膜放置在70℃水中,放置一到两分钟,等到其变成透明色后便可以去除,将水渍清理干净。两名操作人员加强合作,将塑面膜置于患者头部,将塑体膜放置在患者颈部、胸部交界处以及腰骶部,均匀进行牵拉,将其在床压槽内进行固定,在彻底固定后,需要进行冷却,在机体表面皮肤和体膜上做一个记号,记号形状为“十”,通过这种方式保证重复摆位中体位的准确性。
做好定位:给予患者侧卧位,借助制作好的塑面膜以及塑体膜进行固定,运用三维适形金点定位法定位全脑全脊髓,其中包括三组金点,每组构成部分分别为三个“十”字,利用CT模拟定位机针对三组金点进行扫描,在利用该仪器的过程中,需要顺着水平方面挑选三组金点,降低摆位误差带来的影响。另外,为了提高CT扫描图像序列的完整性,在针对各组金点开展扫描时,可以同样采取做标记的方式,可以选择塑面膜和体膜正面,且使用“十”形标记,在确定线的宽度时,需要确保与激光线宽度一致。在3组“十”上放好金点,带金点开展CT扫描。在针对3组金点进行读数的过程中,可以按照CT扫描床水平方向,譬如,在针对层厚5厘米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金点可以放置在水平方向,且确保其为5的倍数,通过这种做法,可以提高CT扫描图像序列的完整性,避免由于摆位导致诊断出现误差,确保射野交接区域剂量分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若是患者年龄比较小或者不能配合诊断,那么定位前需要对其开展相应的思想工作,若是依旧无法配合治疗,那么可以利用镇静剂,控制好使用剂量。在定位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身体是否出现移动情况,避免患者在治疗床上掉落。
(1)采集有关数据:在定位工作结束后,需要设计方案和复位验证,后续将有关数据进行传输,在传输中使用直线加速器Elekta PRECISE,分别拍摄0°以及90°片子,针对射野边界等情况开展全面细致的观察,在确定射野空间左方向以及右方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空间坐标X、Y、Z进行展示,分别表示射野空间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以及腹背方向,其中左方向为正方向,正方向指的是头方向以及腹方向。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摆位误差,主要针对左右、头部、脚部和腰背部进行评估,误差和诊断准确性存在反比关系,误差小表示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误差大表示缺乏较高的准确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借助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其中包括运动功能等内容,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相反,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低[2]。
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借助本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开展评估,分数8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分数和患者满意度成正比,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越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录入SPSS18.0统软件中处理,t值表示检验,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摆位误差
实验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以及腹背方向摆放误差均小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摆位误差
2.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分)
2.3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n(%)]
3 讨论
在针对一些恶性肿瘤开展治疗时,通常会运用化疗以及放射治疗的方法,例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这种技术充分利用CT,针对肿瘤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结果设置照射野,保证病灶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并且,能够减少为四周组织带来的损伤,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强化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3]。
现阶段,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逐渐出现在临床中,且快速发展以及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临床上。近年来,针对颅内肿瘤等患者开展治疗中,通常会运用全脊放射治疗,这种治疗一般往往运用到外科手术中,当做一种辅助治疗方法[4]。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用于其中,可以将放射缺乏均匀度、无法准确定位靶区位置等各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往的定位方法摆放方式难度比较大,且比较复杂,无法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会为患者的下颌骨等一些组织带来损伤,影响放射治疗的整体效果,无法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运用该技术的过程中,可以确保靶区的合适度不断增加,尽可能避免射野覆盖较多的正常组织,减小放射治疗为四周正常组织带来的损伤。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这种方法能够使照射范围得到有效扩大,照射时间比较长,所以,体位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塑体膜以及塑面膜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头部以及身体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减少胸腹由于呼吸造成的误差,运用CT定位构建三组金点,能够确保摆位的准确性以及重复性[5]。在开展放射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可以避免放射治疗中头颈野以及脊髓野的连接由于剂量不均匀发生热点或者冷点情况,以致于确保头脊野和头颈野相结合,防止两野之间散射线较差诱发一些不良后果,避免射野交接区剂量分布缺乏均匀性。在开展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优势存在多样性特点,可以将这种新颖先进的技术当做一种常规治疗方案。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运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可以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和没有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开展对比[6]。前者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同时,前者左右方向、头脚方向以及腹背方向的摆放误差均小于后者,可见运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并且,运用前者开展治疗可以有效强化患者手术后的运动功能等,确保患者在手术后生活质量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使其患者在治疗后更好的进行生活,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拉近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通过此次研究发现,给予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各个方向的误差,实验组左右方向、头脚方向以及腹背方向摆放误差均小于参照组(P<0.05),说明放射治疗师在固定患者体位的过程中,固定好塑体膜等,且需要在身体表面进行标记,采取十字形标记,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CT定位以及全脑全脊髓三维适行定位中构建3组金点,有利于提升摆放精度以及重复性,确保治疗工作的精度;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高于参照(P<0.05),说明这种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化预后;实验组对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患者对这种治疗方法更加满意,有利于拉进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建立和谐温馨的治疗环境。
总之,在开展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技术用于其中,可以得到理想的价值,可以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优化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在临床上进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