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S随访模式管理系统的干预策略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

2022-09-20潘雯琦金媛媛邵文倩徐彩霞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复查护理人员信息

潘雯琦,金媛媛,邵文倩,徐彩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异常扩张,有破裂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显微技术不断成熟,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手术部位特殊,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患者术后长期面临血管痉挛、脑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1]。相关研究显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与高血压史、吸烟史等多种因素相关[2-3]。常规护理重视对患者的院内护理,院外护理模式固定、护理内容单一,对患者院外生活干预不足,难以延续院内优质护理。在当下物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BS(Brower/Server)随访模式管理系统的干预策略是对随访护理模式的一种新型探索,其基于多数据收集模式,将检查、治疗方式、护理措施、随访要求等汇总于一体,通过程序化设定进行定向信息展示、短信提醒等,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准确把握患者病情信息,进而给予规范护理、有效随访,还能帮助患者了解自身诊疗进程、明确自身护理要点[4-5]。本研究分析BS随访模式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按照入院时间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该医院9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年龄42~68(53.67±4.35)岁;女28例,男21例;前交通动脉15例,椎-基底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17例,大脑前动脉12例;主要照顾人受教育程度大专、大学及以上18例,高中、中专16例,初中15例。观察组年龄45~70(54.01±4.51)岁;女26例,男23例;前交通动脉14例,椎-基底动脉6例,后交通动脉16例,大脑前动脉13例;主要照顾人受教育程度大专、大学及以上16例,高中、中专19例,初中14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单发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具备手术指征;动脉瘤直径<2.5 cm;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质性病变;合并代谢、免疫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类疾病。

1.3 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1)环境护理:每日对公共区域、病房进行清洁、消毒,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2)健康宣教:住院期间,向患者讲解动脉瘤相关内容,强调手术治疗、术后护理的重要性。(3)术前准备:于患者入院后,进行术前访视,指导患者完成检查、备血、药敏测试、禁食、禁水等准备工作。(4)术中规范操作:严格遵照手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5)术后镇痛护理: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合理性,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对于疼痛较剧烈者,遵医嘱给药。(6)出院指导:于患者出院时,向患者讲解院外护理注意事项,嘱患者定期复查。(7)随访:每周1次电话行随访。护理至出院后3个月。

1.3.2观察组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BS随访模式护理,护理至出院后3个月。

1.3.2.1需求分析 (1)成立小组:由主治医生、护士、护士长、技术人员组成BS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集中讨论,从自身角色出发,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设身处地考虑患者需求。(2)分组培训:分别对医生、护士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治疗、手术、护理中操作、检查、用药等信息的上传操作及系统使用方法,同时掌握患者端(客户端)基础操作方式,能通过流程图对患者进行软件操作方式指导。

1.3.2.2构建数字化服务模式 (1)对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①将患者信息库与BS随访系统对接,共享患者诊治信息;②构建三方登陆模式,医生、护理人员登录服务端个人账号,可查阅所负责患者所有信息,患者登录用户端个人账号,可查阅负责自己病情的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信息,还可查阅自己的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详细治疗、护理信息。(2)医生、护士将日常治疗、护理内容整理上传系统:①医生结合患者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同时将信息上传个人档案库;②治疗方式,明确患者手术地点、时间、术式、麻醉方式、术后效果评估、术中用药、主刀医生等信息详细,并录入系统;③护理手段,每日将临床护理中的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情绪状态、药物使用情况、皮肤状态、伤口恢复情况、引流管、脑脊液性状等进行评估,结果录入个人档案,同时给出下一步护理建议,若患者受压处皮肤有明显红斑,每隔0.5 h清洗、翻身1次,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汇报医生,对症护理,同时将详细情况及处理措施记录于个人档案中,上传系统。(3)查房前、护理工作交接时,医生、护理人员查阅患者病情信息,制定下一步护理方案。

1.3.2.3随访 (1)专职随访。①安排专职护理人员进行随访,根据系统随访时间提醒,对患者病种、术式、术后注意事项进行了解后,每周1次通过系统拨号进行随访,并将随访内容记录在案,上传系统;②随访全程录音,护士长定期抽查,对随访质量进行监督。(2)短信提醒服务。①总结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要点,由系统以短信的形式每周1次批量发送给患者,提醒患者科学搭配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纤维等食物;给予患者训练建议,可进行拄拐步行、单脚站立、伸展四肢、独立阅读并记笔记等,避免高强度运动;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避免私自换药、停药;每日测量血压、体温,记录自身身体状态,提高对头晕、呕吐、发热等现象的重视度。②设置系统于复查前1 d短信通知患者复查时间,内容包括:复查时间、建议入院时间段、系统预约流程指导。(3)特殊情况护理。患者超过 2 d仍未入院复查,系统向护理人员推送患者推迟复查的提醒信息。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电话沟通,了解患者未复查的原因,解决患者问题,重新确定复查时间。

1.4 观察指标(1)情绪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情绪,量表均采用百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情绪状态越差。(2)生活质量。干预前后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6]评估,满分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并发症。

2 结果

2.1 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GQOLI-74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SAS、SDS、GQOLI-74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切除手术是临床采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式之一,可直击病灶,彻底清除肿瘤,其术后恢复情况与患者日常生活相关,且恢复周期较长,一旦并发再出血等情况,可能造成长期昏迷,给患者造成严重影响[7]。因此,应给予患者长期延续护理,降低风险因素影响,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基于BS随访模式管理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信息进行整合,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从而简化信息获取、传递途径,降低临床医疗成本[8]。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一线工作人员讨论得出医患人员与患者护理中的需求内容,从而借助BS随访模式的兼容性对系统结构进行扩展,更符合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后患者护理要求,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专业性服务;同时构建三方登陆模式,医护人员可随时随地获取、记录、修改患者信息,患者拥有查阅、咨询权限,通过系统设定明确各自责任与工作,可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节省工作时间,保证护理人员有较多的时间可以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情绪、心理状态,确保每日评估的准确性,帮助查房医生和接班护理人员通过信息共享对患者状态进行充分了解,进而给予个性化宣教、心理疏导或增加护理干预频率等针对性措施。在患者出院后随访护理中,本研究采用短信提醒服务,对患者持续进行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意识,且短信内容涉及患者日常饮食、用药、运动、症状自查等护理细节,不断提醒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对异常情况的警觉度,预防病症恶化,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情绪状态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提示联合BS随访模式护理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较高,说明基于BS随访模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BS随访模式护理干预在院内护理中作为辅助手段可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把控,进而增加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在院外护理中作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提醒作用,协助护理人员在合适时机进行随访,减少护理人员人工筛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得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集中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有助于其给予有效、合理、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患者改善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BS随访模式护理可调节患者情绪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复查护理人员信息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勘 误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订阅信息
首批7所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迎接复查评估
展会信息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