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2022-09-20廖佳魏双翼刘刚
廖佳,魏双翼,刘刚
世界卫生组织将30~69岁发生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简称早死),并推荐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过早死亡概率作为评估慢性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慢性病防治水平的重要指标[1]。我国慢性病逐渐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深圳市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和《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3]战略部署,加强深圳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本研究通过分析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的4类重大慢性病死亡监测数据,掌握其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为降低该地区慢性病危害、制订该地区慢性病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资料及死因资料来源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死因监测系统,并在深圳市殡葬管理所设立死亡登记点,由专业人员负责死因登记与核实,登记的依据为由各级医院或公安机关按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5]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人口资料来源于深圳市统计局。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4类主要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C00~C97)、糖尿病(E10~E14)、心脑血管疾病(I00~I9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J30~J98)。
1.2 早死概率 早死概率指当年 30 岁的人群如果预计以当年人口中 30~69 岁各个年龄组(5 岁组)的死亡概率存活到 69 岁时的死亡概率。4 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即指活至 30 岁的人群在 70 岁之前因为 4 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的概率[10]。早死概率(40q30)=1-∏65x=30(1-5qx),5qx为某年龄组死亡概率,,5Mx为年龄组死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计算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普查人口数据进行死亡率的标化。采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6]。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014—2020年深圳市主要慢性病死亡分布情况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累计户籍人口15 266 520人,男7 776 741人,女7 489 779人;因4类慢性病死亡11 713人,占30~69岁人群总死亡人数的80.30%。其中男性因4类慢性病死亡7 588人,占男性总死亡人数的79.34%;女性因4类慢性病死亡4 125人,占女性总死亡人数的82.14%。
2.2 2014—2020年深圳市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2.70%,P>0.05),4类慢性病合计死亡占总死亡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1.20%,P<0.05),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2.00%,P>0.05)。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70%、-4.60%,P<0.05),见表1。
男性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男性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1/10万)Table 2 Yearly crude mortality rates and temporal trends of four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Shenzhen male permanent residents aged 30-69 from 2014 to 2020
女性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分别为-1.00%、3.40%、-9.10%、-18.50%,P>0.05),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5),见表3。
表3 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女性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1/10万)Table 3 Yearly crude mortality rates and temporal trends of four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Shenzhen female permanent residents aged 30-69 from 2014 to 2020
2.3 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 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人口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0.17%~12.45%波动,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分别为-0.60%、0.10%、1.40%,P均>0.05),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5.10%,P<0.05),见表4。
女性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8.70、-5.40,P<0.05);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2.78%~17.09%波动,女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6.59%~8.13%波动,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早死概率,见表5。
表5 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居民分性别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情况及变化趋势(%)Table 5 Sex-based analysis of yearly probability of premature death from four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temporal trends among Shenzhen permanent residents aged 30-69 from 2014 to 202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同期死亡总数的80.30%,慢性病形势依然严峻。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合计死亡率为68.31/10万~89.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10万~151.74/20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低且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深圳市年轻人口较多,2020年深圳市户籍人口中,15~59岁人口数为3 676 472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72.49%,慢性病的发病人数较少,因此慢性病死亡人数也较少;另一方面为本研究仅将户籍人口纳入分析,深圳市户籍人口增长较慢,人口稳定。分性别进行分析,女性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4类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较高,其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男性应成为慢性病防控重点人群。
深圳市早死概率从2014年始就较低且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不大,4类慢性病合计早死概率在10.17%~12.45%波动,男性户籍居民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与全国情况一致[7],其原因可能是男性更喜欢吸烟、喝酒、熬夜,生活习惯不规律,且男性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一般大于女性[8-9]。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在3.12%~4.29%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APC=-5.1%,P<0.05),高于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年的2.38%)[10]、舟山市(2018年的2.13%)[11]、中山市(2019年的2.88%)[12],低于天津市河东区(2017年的5.98%)[13]、重庆市长寿区(2019年4.5%)[14]、徐州市(2019年5.47%)[15],提示深圳市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方面有一定成就,但还需要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其余3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只纳入了户籍人口有关。早死概率是评估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16],提示应对这三类主要慢性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重视,加大防控力度。分性别统计,女性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8.70%、-5.40%,P<0.05),男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应更加关注男性慢性病的防控。其中2014—2020年男性糖尿病早死概率变化的APC值为38%,尽管其早死概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但仍应加以重视。重庆市[17]、江苏省盐城市[18]、天津市河北区[19]等研究指出控制男性糖尿病患者及并发症的进展,努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尽早遏制糖尿病早死概率上升势头是其地区今后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女性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早死概率在12.78%~17.09%波动,女性早死概率在6.59%~8.13%波动。以上提示深圳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有一定成效,但对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仍需提高重视程度;同时,相对需要更加关注男性群体。深圳市应继续加强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保护人群健康,促进慢性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如期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设定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目标,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10]。
作者贡献:廖佳负责文章的构思,进行指标计算与数据处理并撰写文章;魏双翼负责整理死亡数据,并从数据库筛选出文章所需数据,负责论文起草;刘刚负责全文审校,最终版本修订,对论文负责。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