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化的思与行
2022-09-20杨玲玲
■文/杨玲玲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开展班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幼儿需求,激发幼儿的学习探究热情。近年来,我园教师一直致力于开展丰富幼儿探究体验的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德行美好身体棒、主动学习会思考的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教师在开展幼儿园课程时要合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一、课程审议助实施
高品质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是幼儿和教师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又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推动。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开展顺应幼儿成长需要的课程。课程审议是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助推剂。
(一)分级审议共规划
在审议层级上,课程审议分为园级审议和班级审议。笔者所在幼儿园建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大家共同研讨,对幼儿园课程的主题、目标、开展过程、相关课程资源的运用等方面做出预设。班级是课程实施的场所,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课程应该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切实关注班级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班级课程审议的主要内容有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已 有经验、兴趣和发展需求、班级可使用的资源、家长资源等。
在审议时间上,课程审议分为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审议。各年级各班教师根据本班级幼儿的需要与发展进行课程审议的分享。在课程审议的各个过程中,教师们逐步明晰课程建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控、活动内容的调整、效果的体现等,明确课程审议对课程建构的重要意义。
分级审议和分时审议保证了园本课程班本化的有效实施。
(二)目标分解更到位
在准确把握园本课程与幼儿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类目标(包括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目标、主题目标、各活动目标等)进行了层层分解,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内化,要求教师将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园本课程总目标熟记,通过集中学习、知识竞赛等形式逐渐内化,做到了然于胸;二是细化,将发展目标细化成具体教学活动目标,目标的具体细化,是园本课程班本化实施的关键。
二、课程内容要适宜
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课程教学没有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我园课程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需求,不断优化调整,课程实施路径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使得教师开展的课程更加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保证各项课程的顺利实施,适宜的课程内容需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选择的课程内容要符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教师在小班开展的活动“哇,是彩虹呀”,绚丽的彩虹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如活动“蔬菜进行曲”,由于部分小班幼儿不爱吃蔬菜,教师根据这一现象而创设此活动。教师创设的活动要有助于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不断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贴近幼儿的生活
课程实施要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中,以不断引导幼儿感知周围事物、积累生活经验。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生活越贴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课程效果。因此,教师开展了以自然角的小乌龟为灵感的“言‘龟’正传”,从散步活动中发现的“别有洞天”,在种植区收获的“萝卜也疯狂”,由午餐时一碗豆芽汤引发的“黄豆变形记”等活动。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开发和利用多种有益的课程资源,使幼儿园课程真正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满足幼儿的需求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课程实施前,教师要在分析幼儿原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调整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活动内容,以促进幼儿发展。例如,“‘邮’你真好”活动是从幼儿对快递的流程产生好奇后开始的,“我们都是追‘光’者”是在幼儿参与的“光盘行动”活动中发展而来的,等等。满足幼儿当前的需求是课程实施的目的所在,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更加主动地探索,学习能力才会提高。
三、课程环境共创设
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应服务于幼儿、服务于课程。我园各班级所创设的环境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与改善,教师也会赋予幼儿管理与建设环境的“权利”。例如,幼儿可以参与花草树木的养护、饲养小动物等。当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索身边的事物,还会与其他幼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幼儿不再满足于仅仅接受教师的安排,而更多的是几个人自发聚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怎么做,进行分工合作。他们争着将自己的玩法告诉同伴,共同去完成设想;他们热情地邀请教师一起去玩,分享快乐。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感受到开放式游戏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成长。
四、课程践行重探究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班本化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想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教师班本化课程实践的能力。
在班本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经历了三步推进:一是模仿实践,即原有案例再利用,教师将幼儿园原有开发的案例在班级进行模仿实践,并通过团队学习一起研究班本课程的建构方式、开展流程以及教学内容适宜性;二是同中求异,即同一个主题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做出改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三是自主开发,教师集体进行审议,互相汲取经验,开阔思维,寻求创新。三步推进的过程提升了教师班本化课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开展适合各个班级的班本化课程。
五、课程完善有提升
良好的课程建设在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实施细节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质量评价,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反思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活动过程的视频,总结班本课程的开展情况。这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再思考、再完善的过程,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改进课程,以提升班本化课程的实施能力。
(二)分享对比
教师可以在一起交流、分享本班的班本课程。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对比、反思,从而对班本课程进行优化。课程班本化的实践探究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既让教师提升了课程建设能力,又使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与案例。
六、课程总结
(一)聚焦幼儿发展
与园本课程相比,在班本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班级里每一名幼儿都能够有所成长。课程主题可以来源于与幼儿密切相关的话题,也可以来自原有的课程计划,但一定要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二)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在开展班本课程时,课程内容要基于每个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个体发展水平的不同,更要着眼于班级幼儿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本班幼儿的思维与情感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等,不断进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使班本课程成为一个全员积极参与的动态过程。
(三)提高教师素养
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既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又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活动安排。在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不少难题,这时需要幼儿园提供相应的支持。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班本课程的构建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班本课程的实施需要紧密结合本园教师、幼儿、资源等实际情况,立足幼儿发展,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建构班本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课程构建处于哪个阶段,采用怎样的方式,教师都要紧紧围绕幼儿的核心素养,以幼儿为本开展各项活动。教师需不断完善班本课程内容,为幼儿创设更好的活动环境,让幼儿能够更加热爱生活,学会主动探索未知事物,从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