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2022-09-20白瑞雪
白瑞雪
对小学生而言,其数学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核心,是学生问题的发现、知识消化吸收和理解、应用等多方面能力的表现。小学数学阶段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能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相结合,借助科学有效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帮助。
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及核心素养培养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特征主要体现在全面性、基础性方面,与学生发展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其中数学实践、应用意识及计算能力、探究兴趣、逻辑思维等最具代表性。首先,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启蒙性学科,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与学生思维认知水平、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针对性优化和调整,确保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从数学角度出发,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其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推理能力之称,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并总结各种数学习题与知识,进而通过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将特殊规律总结出来,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在学生具备良好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够为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需要教师在趣味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方面提高重视程度,与学生性格特征相结合,围绕对应的教学计划、课堂活动进行制定和组织。
(二)核心素养培养意义
在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使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得以全面反映出来,也能够促进学生逐步实现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的形成,确保学生能够借助数学观念进行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所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环节,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力度的有效强化,在学生发展及学科教学方面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组织教学、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借助一些数字图形及数字符号等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为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深入了解提供辅助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活,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对教材中知识更好地理解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保障学生各方面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二、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以被动式为主,学生数学思维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受到了影响,加之课堂秩序的维持、学生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基础,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首先,在学生探究兴趣、好奇心方面进行培养,基于说教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确保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有效提高。其次,注重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基于教学观念的积极转变,加之借助趣味性、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逐步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这一课知识时,教学中教师可将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学校要在本周末组织足球比赛,但是不知道哪一个体育馆能够容纳一年级的整体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想将以下这个任务布置给同学们,即针对你家附近的体育馆能容纳多少人进行调查。”该任务密切关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且学生对体育比赛游戏的热衷程度也较高,所以学生能够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中积极参与。但值得注意的是,因学生之前并未与较大的数相接触,所以具体统计过程往往会有一定难度存在,此时教师课堂讲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询问,并针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询问具体原因,以此为新课的针对性开展、顺利推进等提供有利条件。此外,教师还可询问学生自己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存在?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二)教师合理引导——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数学密切联系着实际生活,与此同时,历史上一些数学的重大发现也通常是以生活为出发点,对该方面进行分析,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此外,因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与生活中具体案例密不可分,而在数学教学脱离生活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教条化和僵化现象,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供便利,确保学生能够基于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具体来说,教师可在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并给予引导,增强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
例如:教学“百分数”这一知识点的前期,数学教师可将相应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即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和百分数相关的数学现象进行搜集,促使学生能够围绕这一生活现象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自主探索,之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分享、交流、探讨,以此帮助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就感、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引导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知识获取的目标,对课堂学习中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行切实体验,深刻认识,了解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观察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等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再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知识时,可从以下问题的设计出发来开展教学:“小明陪妈妈到超市买菜,买了5元钱土豆,3元钱西红柿,2元钱大蒜,结账时小明妈妈付给收银员共计20元钱,如果你是收银员,会将多少钱找给小明的妈妈?”此时学生将本节课学习内容与之前所学退位减法等相关知识结合,能够快速计算出答案,即会找给小明妈妈10元钱。之后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到文具店买文具,让学生先将自己要购买的商品价格和要找的零钱计算出来,之后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文具店老板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看二者是否一致。借助此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三)结合图片视频——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必须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小学生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知识,以此帮助学生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好奇感逐步增强。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借助相关图片及视频等的应用,使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此种方式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数形结合思想,而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数形结合方式的应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能为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实掌握提供辅助作用。
例如:以“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知识为例,该方面知识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抽象性,教学中如果仅以教师的口述式、板书式讲解形式为主,自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极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为切实规避这方面问题,教学中教师就可选择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应用,通过照片或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方法的应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目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中停止、播放等功能的利用,全方位展示图形的具体运动过程,此时必然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清晰认知与理解,也能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长久保持提供有利条件,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也能够逐步形成。
(四)采用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是其显著特征所在,所以天性爱玩,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更是极易出现。考虑到小学生的种种特征,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就可选择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在课堂中以游戏形式带入生活实践,以此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同时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也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逐步养成。
例如:学习“可能性”这一课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将5个红球和2个蓝球装在一个箱子中,摸出一个球后放回,此时有多大概率会摸出蓝球呢?”针对该问题的讲解来说,教师就可利用实验的开展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即先准备好纸箱一个,之后按题目要求将对应的球放入其中,让一名学生来摸球,而其他学生则围绕每次摸出球的颜色进行记录,在摸了大概三十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共同统计,之后借助同学之间的思考、探讨,挖掘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呢?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此种模拟实验教学方式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高效化、主动性的学习,利于学生数学问题分析能力的切实提高。
(五)组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学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借助不同方法仍然能够获得相同结论,如一题多解等都能够凸显数学学科的此种特征。而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多方面思考能力得到综合培养,教师就可选择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应用,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探讨、交流、质疑等,将小组同学在思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效解决,进而得出准确结论。在各小组成员进行互相探讨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思维碰撞和交融的目的,可带领学生深刻意识到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有多种,也能够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维边界,确保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大胆猜想等能力得到综合有效培养。
例如:教学“运算律”这一课程知识时,以其中的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学此类知识点内容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以下问题:“超市米粮区正准备进一批货物,其中要进50袋高筋面粉,60袋大米,两种货物每袋均为45kg,此时货物运送时需要一个限重多少的大货车呢?”解答该题时,部分学生会选择(50+60)×45的方式计算需要一个限重多少的大货车;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50×45+60×45的方式来计算。此时,教师可围绕这两种不同算法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针对哪种方法更简便进行对比,之后再让学生思考有无其他计算方法。这一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利于学生敢于思考思维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学生喜欢尝试、严谨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六)留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我国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主要应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将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之后学生会针对一些简单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选择性接受,导致师生的教和学节奏不同步。而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需要教师积极转变学习策略,以学生需求和能力为参照依据,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将课堂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实现数学思维的切实培养。
例如:以“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为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看书并进行学习,之后让学生将周围存在的角找出,或针对自己想象的角度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来探索角的特征。如角的顶点有几个?边有几条?直角是什么样的?锐角是什么样的?借助这些问题的引导,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在该环节教师将自身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针对性指点学生,能切实向学生交还课堂的主动权,也利于学生对角这一知识认知、理解程度的加深,更重要的是可保障学生知识探索能力的逐步提高。
(七)整合不同学科——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的显著特征就是综合性,是对各学科融合结果的充分反应。新课改对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尤为重视,同时一些专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也随之设立。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旦教师仅以单一课程为依托开展教学工作,很难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有效实现。对数学学科来说其和各学科之间并不是以独立特征为主,反而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具体教学环节需要数学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使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得到切实锻炼,确保借助数学课堂逐步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例如:整合数学和语文。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实事求是精神,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则在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高,且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更为重视。看似两个不同的学科,不仅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关系,同时形式方面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如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数学科学家故事都和语文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此种联系可辅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和思考程度的有效提高,同时基于数学故事等的阅读,也能确保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使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有效提高。
再如:结合数学知识和传统历史文化。我国数学学科在古代就很发达,从古至今也有一批卓越成就的数学家不断涌现,如祖冲之、刘徽等。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融入上述与传统数学文化相关的知识,带领学生对我国数学文化进行了解。以“圆”这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将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介绍给学生,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 结语
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使得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深刻意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也应不断实践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良好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有效养成,夯实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