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2-09-20

考试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意识小学生思维

孙 彤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学生积极理解数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和了解数学的表达规律,具有可持续学习和表达的意识,积极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在“深度学习”的时代要求下,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人格培养、价值观培育、增强文化底蕴和责任担当等方面上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数学认知、数学思想、个人发展三个维度入手,构建核心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把握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以及情感态度,以及独具特色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方位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提升。

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是小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不断培养起来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学习逐渐形成的。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一至六年级)的改编,是根据202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中进一步落实了小学阶段素质教学的目标,践行数学教学核心观念,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突出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感悟和积累,突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单元教育的同时,也强化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思维,体会不同数学领域和内容之间的联系,积累对数学的数学观念,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同时,在教材中,还特别注意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要的思维训练既能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还十分重视对所学单元内容的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弄清问题实质、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了更好地传承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侧重介绍相关数学史、数学人物等,或与生活联系,或与其他学科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小学阶段数学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性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解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提问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认识对象的一个思考和了解过程。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了冲突之后,出现的一种极具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们不断地积极思考。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有独特的学理逻辑的,这种逻辑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验证问题的闭环型过程,这些环节也就构成了所谓的问题意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问题意识”是一种问题观,就是如何“观”问题,也就是关于如何发现问题、看待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一整套观点、思路、态度和想法。

事实上,虽然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对问题意识的界定各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在于,都认为问题意识贯穿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始终。问题意识的产生是以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为支撑,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的。

(二)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人类的认知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者好奇的事物、问题、现象时,产生对该事物、问题、现象的好奇、疑问,力求探知原因、结果的心理过程。总体来说,当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相对较为缺乏,尤其是数学学科的问题意识研讨比较稀少。

新课改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解放学生的头脑与双手,支持、鼓励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储备中提取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让小学生尝试经历问题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从尝试自主探究向熟练应用过渡,给自己创造螺旋上升的空间。问题的提出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力,也会进一步推动科学的进步。

四、小学数学课堂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发现问题方面

1. 探究欲不强

问题的发现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砸到头,从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发思考到深入思考。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缺乏应有的注意,娱乐活动多了起来,对新事物的了解却寥寥无几。依赖老师、思维定式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方面停于表面。

2. 基础知识不牢固

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深度不够,发现问题的来源最多是课本,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始终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当代小学生沉溺于游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少有时间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就无法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但其前提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善于在基础知识里发现问题,从而逐步增加难度,从一个知识的多个方面发现问题或者是从多个知识中发现问题。

(二)提出问题方面

1. 提问主体存在偏差

尽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是老师和学生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影响颇深,还不能完全转换位置,学生认为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事,有老师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更为重要。而教师对学生课堂上提问的态度,决定了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2. 提问能力欠缺

提问是把小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也间接凸显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弱。学生失去提问的兴趣和欲望,数学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说起,还会导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被遗漏,更重要的是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出问题对培养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学生是有问题不知道怎么说,反映出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能力,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但能真正关注这一点的教师少之又少,凡事皆存在因果关系,教师的不关注不传授导致学生的不会,从而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

3. 心理障碍

不少学生想要问却不敢问,担心自己的问题会被嘲笑,在师生面前失去颜面,也害怕被别人否定,久而久之,直接对问题置之不理,始终保持沉默。还有部分同学表示不敢提问,主要是怕教师的严厉,虽说严厉可帮助教师管理课堂秩序,但给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很大。或许学生的内心也有很多想法想和老师分享,但是老师只是一味地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不做改变,新课改也基本起不到实质作用。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缺乏发散思维

学生做题没有多样化的解题方式,一味地满足于现状,侧面凸显出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探究式学习,没有充分探索数学的发散思维。

2. 严重依赖教师

学生依赖教师呈现两种情况,一是无条件地相信老师;二是对学习有惰性,懒得思考,仅仅是粘贴复制老师的解题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之一,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当下,大部分的教师认为,一节课堂成功的关键,就是有秩序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使课堂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老师通常会忽视一些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但是前提是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综合来看,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策略

1.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学生作为个体,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可以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的相处时间较长,教师要尽量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所拥有的闪光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发自内心地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凡事要讲求固本、追根溯源,地基稳固的房屋才会坚不可摧,肥沃的土地才能种出有质有量的粮食,再华丽的外表内部虚无也是华而无实,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要足够扎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要取代旧事物的前提是要存在旧事物。因此,小学生首先要学好课内的知识内容,教师除了每天教授学生新的知识外,还要注意巩固和应用。

(二)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意识的策略

1.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推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敢于提问,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整节课的中心,有着一定的权威,但是老师过度树立威严,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本来是两个紧紧相连的心灵之间的交流,但这种从属关系无疑拉远了双方的距离。学生和老师关系紧张,导致思维打不开,课堂氛围凝重,更不敢向老师提问,这时老师就要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主动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是种平等关系,乐于、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教师认为的很平常的笑容,给学生送去的是温暖;一个肯定赞许的眼神,给学生送去的是关怀;一句夸赞的话,给学生送去的是鼓励。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保证,要积极创建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

2. 加强提问技巧训练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思而学,思考又源于问题,归根结底是提出问题很重要。而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有问题不知道怎么说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发挥重要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学会提问,不如直接向学生传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也可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深层次。

(1)加强质疑训练

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节课的课题或学习的主要内容中提出质疑。小学生对新知识还是有一定的求知欲的,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重难点的掌握,可以促使他们为解决心中的疑惑而主动地探索答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部分,会设计复习导入来回顾所学知识,复习以前的知识,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复盘,掌握知识的重点,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例子,老师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启引导学生的质疑思维。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提出质疑;或者在自己的实际解题过程中,引导提出大胆的质疑。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与已有知识的认知中质疑,“生活即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比如学生已经学习过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分别是绳测法和滚动法,但这两种方法又不能实际应用到摩天轮这一类大型物体的测量中,所以,不得不想办法推测出圆的周长公式,这就是用已有知识对日常生活的质疑。

(2)增强言语训练

有疑问、有想法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时候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提问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来,教师上课时,要让学生通过倾听、模仿教师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维。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在数学课堂上,而应在各个科目以及日常生活中,多多锻炼,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策略

1. 注重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点向四面发散开来的思维网络。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学习中也就是希望学生能针对一个知识点做到从多层次、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多练习数学应用题,因为应用题中包含许多元素,比如数量关系、一题多解、开放性地思考。综合下来,这种思维的训练更有实用价值。

2. 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慢慢转变,且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属于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现状,就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着运用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由被动性的学习向主动性的学习转变,不再过分地依赖于老师。

(四)树立正确的课堂提问观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因有过学生不好好提问的经历就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属于上课不认真、破坏教学秩序的表现,遏制学生的提问行为。相反,教师非但要肯定学生的提问,还要时刻关注那些有提问苗头的学生,做到及时鼓励。甚至要对提问优秀者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及增强安全感。

要引导学生了解到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及它对自己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一时还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就要向前迈出更大的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让学生体会到提问的乐趣。

(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现实情境、创设动态情境等。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从导入部分创设故事情境,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始终贯穿整节课堂,做到有始有终,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会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循环往复,对“问题”的获益更多。

六、结语

教育最主要的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学者就要接受知识,提出质疑,凸显自身的独特性。对小学中学段的学生,教师则更应尽力引导他们从问题出发,打开思维发展的大门,把握好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成为独特存在的个体。

猜你喜欢

意识小学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