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2-09-20王文军

考试周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王文军

在语文教育体系中,以调动学生情感为目的,应用教学语言、教学素材等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称之为情感教育。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相互之间的双向沟通,从整体角度切实优化语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知识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促进学科能力发展。对此,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渗透情感;创新情境,以情寓教;实践教学,培养师生情感等方式方法,构建完善的语文教学组织体系,引领学生多元化探索学科知识,加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其健康成长与全方位发展。

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教师积极更新自我

部分教师主观片面地认为,可以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方式即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种想法在个别情况下是适用的,但也会伴随教育发展、学生需求增多,适用性逐渐降低。在以往的语文教学环节,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单一讲解灌输式教学,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实施。这也就导致学生陷入机械化学习的困境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流于表面,此种现象演化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不懂得主动关心他人。此种教学固然不能称得上成功,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进行自我更新,力求尽快改变此种现状。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之于学生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然后在教学组织阶段精心规划教学,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元素。其次,教师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不适用、应用效能低的教学方式剔除掉,采用全新方式加大情感教育力度。比如,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情感教育中,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主人公,与其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带入人物对话中,相比于直接背诵文本,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会更加深入有层次,促使其在一次次第一视角的人物对话中间接感受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循序渐进地完善自我、重塑自我。此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理性精神,在多元体验中启发学生心灵,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满绚丽的花。

(二)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考虑到学生的人生阅历、见识见闻都相对较少,若教师仅采用单一固化的方式实施授课,会导致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进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以《滕王阁序》教学为例,部分学生由于未真实参观过该地点,只是依靠注释与教辅书翻译文章,自然很难将情感带入其中。针对此类古诗文,教师可将文章中与实际生活存在联系的部分提炼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基于熟悉的事物展开学习。比如询问学生参观过何种名胜风景,见到的刹那有何感触,最后导入新知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滕王阁的视频,鼓励学生在观看后围绕建筑特色与历史渊源自由表达观点。再次回到课文,学生就能够轻松理解作者对环境的表述与情感表达,通过情感引导式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为学生提供表达空间

情感教育的实施既需要教师精心规划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这也就要求教师学会“放手”,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互换角色,将授课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进行备课、讲解、总结,从个性化视角出发全面解读文本,以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鼓励学生提问、阐述个人观点,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使自身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教师则要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彰显教育的本质价值。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挖掘教材,渗透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序组织、针对性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进程,促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学生基于情感解读的视角对语文知识展开深入探究,逐步强化自身的语文学科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为使得情感教育科学化落实,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挖掘,将情感元素合理渗透其中。

1. 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材内容

系统深入地钻研教材内容,是科学渗透情感元素的必要前提,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阶段,与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元素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创新。

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教师要提前研读课文,思考利用课文词汇、语句激活学生情感的有效路径,让学生可以对作者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观中的写作方式形成个性化解读,品味课文深层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感悟到课文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之美。进入正式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以便于对作者郁达夫的写作情感与描写形式建立初步了解。为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体会课文情感,教师可向学生详细介绍该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课文所表现出的悲凉美感与什么有关”“作者一共用42个‘秋’诠释北国秋天的悲凉之美,从此可以看出作者何种人生态度”“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寄托于文章中的情感吗”“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在一起,能够表现出作者创作时的何种思想状态”,在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与学习方向,从情感激发的角度切入对课文内容展开全方面分析,使阅读学习的实效性大幅度提升,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2. 大声朗读课文,融入真实情感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朗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带着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全文,此种做法一方面是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此篇课文属于散文,在鉴赏课文语言时,教师便可采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让情感教育有效落实,以达到优化教学活动整体效果的目的。进入正式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作者的写作情感变化,从而找准朗读节奏,并将作者矛盾的心理状态体现在课文朗读中。比如在课文第六段中作者着重描绘了荷塘周围的景色,在后半段中出现“无精打采”一词,在朗读时要将作者当时的倦怠感体现出来,让听者可以透过朗读情感间接感受到作者的抑郁情绪,了解到是无精打采的路灯让作者心头仿佛蒙上一层阴影,同时也将作者从对荷塘月色美景中拉回现实。在朗读到“蝉声”“蛙声”时,语调要高昂且音色明朗,“我”之后部分的内容,在朗读时语调要稍微向下调整,并适当拖音,以体现出作者在情感中的苦笑,将作者淡淡的哀愁之情传递给听者。通过朗读课文这一过程,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融入朗读中,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所传递的写作情感,同时也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使得教学质量更加显著。

(二)创新情境,以情寓教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对教学活动系统实施更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效果,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循序渐进地强化自身阅读素养。

1. 根据意境创设情境

根据课文意境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优化教学活动效果,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对此,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文意境与具体情境融合起来,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促使教学效率有所提升。以《声声慢》教学为例,教师可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作为切入点,围绕这句词的意境进行情境创设。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声音与画面相结合,让诗词情境的创设更加立体生动,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体会诗词,在脑海中形成菊花满地、黄昏细雨打梧桐的画面,进而间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作者的愁绪,加快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不仅如此,根据情境创设意境还可以将诗词内容以具象形式呈现给学生,助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探究,显著提高诗词学习实效。

2. 营造学习氛围激活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饱满的学习状态,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分析提供指导方向。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对激发学生情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围绕创作背景、诗词内容展开小组探究,基于作者辛弃疾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分析他的写作情感,并对诗词中的语言要素进行分析论证。借助这一过程,使学生基于情感解读的角度去解读诗词情感、思想倾向,促使其掌握到诗词情感、诗词创作风格,使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突出语文阅读训练的针对性。

3. 情景交融语言共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景交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授课阶段可以以语言共振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情景交融,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找准语文学习的具体方向,更好地优化语文学习效果。以《琵琶行》教学为例,教师在采用情景交融法带领学生分析诗词时,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等均属于情景交融的诗句,第一句作者借助枫叶飘飞、凉风瑟瑟等意象来渲染饯别时的氛围,为之后的情感表达埋下伏笔。按照此种方法鉴赏情景交融,既能加强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激活,充分锻炼学生的文本分析水平。

(三)实践教学,培养师生情感

1. 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课堂温度

为让情感教育的效能有效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尝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赋予课堂教学一定的温度,如此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打造出高效语文课堂。以《归园田居》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农场参观,感受农居田园生活,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教学的温度,促使其对“复得返自然”建立个性化理解。这样一来,既能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精准传递,而且相比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有助于学生逐步完善语文知识体系。

2. 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是在语文课堂渗透情感教育元素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为学生全面探究语文知识提供空间基础。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阶段,要有意识、有规划地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以《劝学》教学为例,教师在构建教学环境时可以以教学内容为着手点,结合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知导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与师生关系,个性化解读作者提出的观点,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深化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此外,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与节奏,如此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保证学生可以立足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学习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文字含义与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提升教师素养,落实情感教育

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素养的提升,如此才能确保情感教育精准落实到位,正确引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规划自我培养方案与自我发展方向,突出情感教育的效能,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以《红烛》教学为例,教师要根据作者在《红烛》中抒发的思想,针对性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基于牺牲与创造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交流、学习、反思,不断弘扬红烛精神。此外,教师要将自己比作红烛,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文本的一字一句中品味奉献精神、伟大理想,在阅读感悟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学习成效,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学有所得、学有所感。这样,既能将情感教育的价值充分彰显出来,从情感角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借助课堂教学的过程有效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面向高中生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加大情感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情感教育的多元化实施方式,带领学生与语文知识展开深度交流,以从深层次角度理解文本情感,激活学生情感层面的共鸣,将文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精准落实到位。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客观全面看待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然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需求,寻求加强情感教育创新的具体策略,以进一步突出情感教育的优势,促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确保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协同进步。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