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2022-09-20杨超

科技风 2022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杨超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劳动教育充分发挥了劳动育人功能,对大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的劳动、工程实践,通过劳动实践磨炼意志,最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大学生劳动热情。

(二)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更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教育中必须开展的关键内容。

1.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在劳动中不断锻炼、提升自己,增强劳动能力和体质,培养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增强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还能为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作为实现整体育人和全面培养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要有机地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始终坚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劳动实践,让其亲身去体验劳动带来的苦涩与甘甜,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导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本质,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能够工作、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实现以劳树德,从而保障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解决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高校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有责任、能担当,祖国才能强大,这赋予了新时代大学生新的劳动使命和担当。只有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价值观端正,才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要让他们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劳动动机,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奋斗终生的目标。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坚持传统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热爱劳动、不愿意工作、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使得劳动育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对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更多的家长认为只要读好书,无须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只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就能获得幸福指数。由于家长意识上的偏颇,使得一些大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文化知识上,一味关注学习分数的高低,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不良习惯。同时,也有家长因为对子女关爱不给其参加劳动的机会,无形当中使其形成了一种越来越不愿参加劳动的情况。在这些不正确的劳动观念指引下,大学生愈来愈脱离劳动实践。

(二)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

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理念认知不够,简单地将“劳动”定义为谋生的手段。一些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通过与校企合作、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形式一同开展劳动教育,但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率,并没有真正重视劳动教育,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其次,部分学校和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知识而轻视了劳动教育”,缺少通过劳动会创造精神财富的深刻思考,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并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最后,尽管一些高校非常重视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仍然不到位,能够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吸引大学生投入劳动教育的学习当中去,致使劳动教育走向弱化。

(三)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支持不够

持续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离不开社会层面的支持和配合。然而,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在社会支持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受一些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使得一些人依然对劳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并且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某些消费现象使得一些不良风气在社会上出现,未能充分认识劳动观念的重要性和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在对推动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方面支持力度不够,还有待提高。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大学生劳动自觉性的意识

劳动教育不仅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自修课,实现大学生自我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树立正确劳动观的新时代大学生,才会用智慧和双手去创造幸福,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仅需要他人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自我教育。通过劳动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此树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能使其受益终生。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提高自律,消除“惰性”,牢记“劳动光荣”。在家庭中能主动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在学校认真上好劳动理论与实践课程,在社会中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3.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

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努力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杜绝不劳而获的劳动态度。同时自己要努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通过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吃苦耐劳、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态度。

(二)打造和谐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里的正确劳动教育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转变劳动教育理念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注重智育轻劳育,认为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这种片面的劳动观念要及时进行转变,要主动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培养其劳动意识,端正其劳动态度,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适应社会发展。要将劳动光荣、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2.发挥言传身教功能

在家庭中,父母是学生劳动教育的榜样,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要注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好家务劳动,共同营造干净温馨的家庭环境。与此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劳动实践机会,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持之以恒地进行劳动,适时培养学生做饭、洗衣服和整理内务等必要的家庭劳动技能,尽量在步入大学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

3.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要处理好关系,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身心健康的成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实践证明热爱劳动的学生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

(三)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

高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己任,要正确理解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针对高校劳动教育首先要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从理论上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同时,可以在思政课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通识型课程与实践导向型课程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在高校内建立项目孵化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引导大学生全面掌握劳动教育的知识。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职化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通过校外公开招聘、校内培养专职教师,结合最新政策定期对高校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培训,加强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构建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水平的“专职化”师资队伍。同时,可以聘请一些国家级、省级劳模和优秀的企业家、非遗手艺的传承人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高校专业教师与社会兼职教师结合教学模式,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3.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将劳动的精神融入教风、学风、班风中去,起到熏陶的作用。例如,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契机,举办“劳动教育活动月”“劳动技能大赛”“星级文明寝室评比”等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感和获得感。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劳动育人要素,并将其融入校园建设当中,如建设劳动模范宣传栏、大国工匠事迹长廊、大学生工程实践成果展示台等,将劳动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去,给予无声的引导和帮助。同时,依托高校创客空间、工程实训建立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丰富大学生劳动技能。

(四)充分发挥社会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1.加大社会物质支持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物质支持。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社会保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工厂、农场、企业等社会团体组织与高校建立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鼓励支持大学生进入场地进行生产劳动等活动,使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劳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搭建平台,引导大学生深入福利院、基层社区、西部偏远地区等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2.加强社会文化支持

社会文化方面需要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这一正面的劳动价值观。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我、家庭、学校的教育,更要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来统筹劳动教育的社会支持。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大部分依靠学校进行理论或实践劳动教育,小部分依靠家庭进行家务劳动教育,社会参与微乎其微。这就需要社会各层面、各部门共同参与,形成统一思想,认可开展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并给予一定的支持。

3.利用社会新媒体平台

如今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这些平台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已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助推器。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的海量化、专门性、快捷性、兼容性等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建公众号和直播间,发布一些劳动技能、劳模典范、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优秀的劳动案例和适时直播一些劳动技术技巧大赛、优秀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等,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

结语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把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入发展,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创业创新的奋斗精神,最终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