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点及培育路径探析

2022-09-19李树德奉新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欠发达培育农民

李树德,奉新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806)

2017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做了明确要求,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根本的政策指南。随后,各级地方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国内学术界兴起了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热潮,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养机制、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对我国的启示等共性问题进行研究,而对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个性方面的问题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对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点及培育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1]随后几年,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芦丽琼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专业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活动,能够自主选择、充分就业,取得社会平均收益,得到公正社会待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农业从业者”[2]。王栋等在研究中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专门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活动,会生产、会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3]管豪将新型职业农民界定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现代农业从业者”[4]。以上几个学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理解体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基本素质以及时代特征。康红芹从职业观的角度赋予新型职业农民新的内涵,即新型职业农民是兼具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社会存在,以追求创新、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榜样为己任。[5]这种界定与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相适应,也体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对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从农村经济发展演绎、农民自身条件变化,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情怀和历史担当去理解。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一是农业集约化生产程度较高,有新型职业农民施展才华的空间。二是现代农业占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基本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2)主观条件:一是农民把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管理知识。四是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能运用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进行网络营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脱贫后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一般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农业生产技术、有较高的市场开拓创新能力,把带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当作自身职责和使命,能在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体来说,欠发达地区职业农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从时间维度来看,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好,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产品市场需求大,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了空间。而在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生产技术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发挥特长的空间有限,成长的条件也不充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向城市转移成为进城务工人员。伴随着互联网、微商、网络直播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转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从抽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随着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有更好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条件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乡村旅游、乡村民俗、追求绿色与土特产品成为人们普遍的消费取向。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要求农村开发更多的农副产品和农耕文化产品。

(二)从空间维度看,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植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群体

通常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春耕或者农忙时就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当农作物收割或播种完以后,就进城务工。这种工作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农业收入不能充分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闲时需离开家乡到城里获取更多物质财富,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及与土地的天然联系,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农民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带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等方面能力不足、视野有限。

二、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时代农民的一种存在形式,既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共性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一部分是其时代性,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共性,另一部分是其自然属性,即个性。本文重点阐述个性特点。

(一)年龄结构偏大

课题组成员对湖南省耒阳市南京镇江里村、南京村和祁阳县白沙凼村的调研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7%,50—59岁人口数量约占总人口的15.5%,40—49岁人口数量约占总人口的18%,30—39岁人口数量约占总人口的14.5%,30岁人以下口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5%。调查还发现,50岁以上的农民成为现在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普遍偏大。

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偏大的原因主要有:(1)出生率降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20世纪末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下降对控制人口增长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短缺。(2)城镇化进程推动,欠发达地区人口迁移频繁。我国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欠发达地区大量青壮年向城镇迁移,留守家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青壮年比例较低。(3)欠发达地区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补贴家用,造成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突出,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选择范围变小。

(二)学历层次偏低

图1为调研地区的居民学历分布图,从图中可见小学、初中学历人群占比达82.97%,还有7.25%属于未上完小学的人群,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不足2.5%。欠发达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投入经费有限,教学条件差,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自然条件差,环境艰苦,交通、信息等诸多不便,加剧了人才流失,导致欠发达地区师资薄弱。欠发达地区,家庭比较贫困,孩子往往要负担农活,加上教学条件差,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育教学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新兴职业农民学历层次偏低的重要因素。学历层次偏低直接影响其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图1 农村地区人口学历分布

(三)来源渠道单一

欠发达地区因其自身条件影响,如自然环境较差,位于偏远地区等,新型职业农民来源结构单一。根据调查统计,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为当地的留守农民和返乡创业农民,其中留守农民占54%,返乡创业农民占39%;而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退伍军人与大学生很少愿意留在当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仅占调查统计人数的3%(见图2)。在欠发达地区,以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业企业骨干、农民合作社等为主体的等新型职业农民非常稀缺。

图2 新型职业农民来源

(四)示范引领意识缺乏

一是在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中,多数是由传统农民通过短期培训转变而来的,其思想意识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农民思想,更多关注自身收益,不愿将自身技术本领、致富经验无私奉献给他人,甚至存在个人致富,不管邻里的现象;二是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等特点也导致其综合素质不强,缺乏引领示范意识,不愿发挥辐射带头作用;三是因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环境限制、人才短缺,当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很难发展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示范引领,带动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四是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宣传有待加强,要树立典型,推举能力强、吃苦耐劳、经营效益好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带头人,通过宣传教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意识。

三、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及行业等部门协同创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规模大小和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推进程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农校对接,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良好平台

农业人才定向培养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缺乏的主要方法,而高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力量。“农校对接”,即将欠发达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高校对接,精准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高校定向委托培养、田间现场教学、远程信息指导教学等路径,形成高校与地区联动、教育与产业衔接、传统与现代化融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搭建良好平台。

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与高校签订培育协议,依托政校合作,实行“三定”(定向招生、定岗培养、定向就业)培育方式,创办新型职业农民专业班,为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养提供平台保障;双方协商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政府配置培育专项经费,设立考核制度,作为农校对接的基础。高校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学科建设,配置学科专项经费,组建一支少量、精干的“新农培育”学科师资队伍,构建有领导组织、有工作计划、有教育成效、有经费保障、有载体平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6]

(二)政策支持,吸引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

吸引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优惠政策激发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激情,在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帮助,缓解大学生干事创业压力。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心理上,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与自信的心态;在学习上,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利用专题讲座、“三下乡”、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在学费上,对定向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大学生采取学费减免、创业资金补助等措施,使大学生学习就业有保障。欠发达地区基层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经营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和养老保险制度,让大学生能够安心扎根服务于农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专项培训,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开展专项培训,将欠发达地区传统农民培训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广新技术新装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流转。在培训政策上,加大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力度,制定相应的制度,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贴制度。针对不同类别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对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者等,在创业咨询、业务办理、劳动保障等方面提供一定便利。在培训原则上,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解决当地实际需求为指导,以实践为手段开展专项田间或课堂等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分为以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农技员培训,针对有意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的留乡创业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针对在岗的蔬菜、畜牧等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专业技能“绿色证书”培训等。在培训模式上,可以采取现场教学、顾问指导、“互联网+”等模式进行多样化专项培训,根据传统职业农民的类型来培训,如对种植养殖大户,将其培育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领头羊”,作为典型示范,带动其他小规模的种植养殖户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四)身份认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一是在思想上,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传统观念,积极宣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新型职业农民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生产也不是苦与累的工作;引导欠发达地区传统农民建立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主体观念;提升传统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其积极主动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二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知识、技术与经营水平,优先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传统农民进行培养,先培养一批人,再影响一批人,实现全员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三是在政策上,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根据农业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成效、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评定初、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并颁发专业证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人才认证体系。四是在舆论上,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优秀案例进行广泛宣传,使国民认识到“土专家”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猜你喜欢

欠发达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