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辐射防护对策
2022-09-19盖立俊张伟
盖立俊 张伟
甲状腺具有高选择性摄取131I的能力,在甲状腺亢进时,甲状腺浓聚的碘化物将会达到血浆的上百倍[1]。而131I是一种碘化物,将其应用在甲状腺的治疗中,可以将部分甲状腺组织集中,从而受到β射线的照射,能够对甲状腺组织细胞产生炎症,促使其萎缩,最后丧失功能,致使甲状腺激素降低,达到甲状腺治疗的目的[2]。而甲状腺患者在采取131I治疗的过程中,辐射防护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131I属于放射性核素,所以应用在甲状腺患者的治疗中,不仅会对患者体内的肿瘤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对于其他器官产生内照射,对于患者及其周围公众人群和医生产生外照射[3]。131I的物理半衰期为8.04 d,发出的γ射线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并且131I具有放射毒性,在患者服药之后,患者自身将会成为活体放射源,131I在进入患者体内之后,会从患者尿液、呼吸道、汗液、唾液等分泌物中排出,致使患者个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受到污染,对于周围人员、环境造成放射性伤害。所以,对于患者和周围的医护人员做好辐射防护管理,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非常重要[4]。为了减少因为患者服用放射性核素131I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带来的伤害,本研究分析了131I应用在甲状腺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及其周围人员实施的辐射防护对策,为完善甲状腺患者采用131I治疗、核医学病房患者物品使用及其衰变周期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减少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加强辐射防护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的甲状腺疾病患者430例。赤峰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15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确诊为甲状腺疾病,其中,24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85例甲状腺癌患者;排除合并精神障碍者;排除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着;排除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在3.0×109/L以下的患者。对照组男120例,女95例,年龄36~78岁,平均(54.19±2.14)岁;观察组男112例,女103例,年龄37~78岁,平均(54.51±2.04)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防辐射措施,可以归纳为几方面:首先,强化工作人员辐射防护意识,配合并落实放射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放射事故。其次,操作人员上岗前,开展培训,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步骤,经常检查防护设施,确保其安全运行。最后,实施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于健康的潜在影响,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观察组则实施全方位的辐射防护管理干预。
1.2.1 服药及常规检查131I治疗大部分为口服用药,患者的服用量为185 MBq(5 mCi)左右时,131I基本的防护要求:给药防护屏有10 mm铅当量、铅玻璃有30 mm厚。术后患者应口服甲状腺片或甲状腺素(thyroxine,T4) 4~6周,可以促进伤口愈合,然后停药4周以去除131I,并促进残留甲状腺组织吸收131I的效果。测量3,5,3′-三碘甲腺原氨酸(3,5,3′triiodothyronine,T3)、T4和131I的吸收率,并进行常规检查,如X线片、肝肾功能、心电图、甲状腺显像等。建议患者服药时戴乳胶手套,并向患者展示服药方法。131I药液通常装在一次性塑料杯中,然后用吸管吸入以防止131I污染。甲状腺患者服药166.5 MBq(4.5 mCi)~259 MBq(7 mCi)的131I,在5 min后测量。甲状腺患者距离体表5 cm处空气比释功能率为150μGy/h,甲状腺部位为100 μGy/h,距胃部体表30 cm处为60μGy/h。这表示患者之间的交叉照射不容忽视。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辐射防护原则。在近距离操作期间,穿铅衣,戴铅眼镜及铅手套,应在通风的仓库或工作箱内。
1.2.2 日常管理131I治疗后应入院隔离治疗,出院前,对于甲状腺患者体内的131I进行检测,残留131I剂量≤1.11 GBq即可出院。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要求,只有在隔离期结束后才能在公共区域进行活动,以避免意外接触公众。因为患者用药之后,体内会含有放射性物质。所以,医生需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减少对患者及其周围环境的辐射。由于放射性碘通过泌尿系统和肠道系统释放,它可以集中在唾液腺中并释放到口腔中。因此,应训练患者不要随地吐痰,大小便入池后,厕所必须及时冲洗。对患者通过的潜在污染区域进行环境监测,并及时检测和管理污染物。患者使用的所有物品、衣物等均属于污染物,需要根据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对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2.3 管理措施 患者在进入病房之后,需要检测体温、血压、脉搏等体征时,必须要在移动式防护屏下进行。医护人员需要站在防护屏之后,从防护屏的2个伸手孔中将双手深处,对患者采取实施操作。防护屏的上端距地面1 300~1 600 mm之间安装1块铅玻璃观察窗,高300 mm,宽250 mm,厚20 mm;防护屏在距地面500 mm以下可以不设置屏蔽防护。防护屏正面主屏宽500 mm,两侧屏各宽250 mm,主屏和侧屏呈45°角联结。防护屏下安装万向轮,方便进行移动。在观察室和病房的各个床位之间安装屏蔽墙,用于甲状腺亢进患者治疗的屏蔽墙长度需要长于病床,高1.8 m,采用120 mm厚的砖墙,侧面均需要涂抹20 mm厚的水泥砂浆墙面,共140 mm厚,约相当于131I的2个半值层厚度,能够减弱交叉照射的4倍剂量。甲状腺患者在日常治疗期间,接受131I治疗的过程中,大量的131I从患者的尿液、汗液和唾液中排出。此时的患者已成为活辐射的开放源,他们身边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辐射。为了避免污染环境,确保周围人口和环境更清洁,需要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避免患者与其他人之间的接触,特别是与孕妇或儿童直接接触。对于131I患者开设担任病房和独立卫生间,建立专门的粪便处理室,嘱咐患者不能随地吐痰,日常清洁和饮食所需要的工具需要在专门的洗涤池清洗。另外,专家研究发现,坐式马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尿液的放射性污染。而患者的被子、衣服等其他个人物品也应在使用后立即进行特殊的去污处理。基于当前我国的《核医学诊断与治疗规范》规定,在患者体内的131I水平降低至1.11 GBq(30 mCi)的安全范围内,患者才可以出院。在正常情况下,当患者的131I服用剂量大于3.7 GBq时,需要住院观察10~20 d后可满足上述要求。
1.2.4 治疗场所分区配置 对于甲状腺患者实施131I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配备单独的房间,需要使用核医学诊断共用活性房间,则需满足131I治疗的辐射防护要求。基于开放型工作场所的分区原则和131I治疗的工作流程,131I治疗理想的房间配置可以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工作区域、非污染区域、患者活动区域。其中,非污染区域也就是非限制区,主要包括候诊室、挂号登记室、医护人员的办公区等普通房间;而工作区域也是监督区和控制区,将其与污染区间隔,包括给药注射室、分装配药室、源与废物储藏室、淋浴室和洗涤室、甲功测定室等区域,主要是核医学工作者的工作场所,同样需要使用门与患者活动区域进行间隔。而患者活动区需要在控制区范围内,控制区包括观察室、病房、患者活动走廊、患者专用厕所等,在厕所中设置专门的洗涤池、淋浴装置。各个区域之间需要进行有效间隔。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腹泻、腮腺肿胀等。向患者发放管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于两组患者的管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5]。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来分析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管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辐射防护管理满意度明显要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管理满意度情况对比[例(%)]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主要分为两类:外科甲状腺疾病和内科甲状腺疾病。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疾病(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甲状腺疾病)[6~7]。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的主要区别在于,内科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甲状腺功能测试异常,而外科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甲状腺功能测试正常。然而,内科和外科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也可以相互改变,尤其是内部甲状腺疾病,这可能也需要外科治疗。而辐射意味着以波或次原子粒子移动的型态传送的能量。辐射之能量是从辐射源开始,向全部方向直线放射。辐射是以电磁波和离子的形式向外扩散,粒子包括贝塔粒子、阿尔法粒子等[8]。
碘-131是一种元素碘的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种人工放射性核素(原子裂变产物),符号为131I,半衰期为8.02 d[9-10]。一般情况下,自然界不存在碘-131。131I的原子核内共有78个中子,但碘的稳定性核素原子核内只有74个中子。在使用131I治疗后,大多数的甲状腺患者没有不良反应,很少患者在1周内出现轻微反应,如疲劳、厌食和恶心等症状,通常会在数天内消失。甲状腺患者服用131I之后,射线会破坏甲状腺组织,并向血液中释放大量甲状腺激素[11]。因此,在服用131I后的两周内,患者的症状通常会恶化,甚至出现甲状腺危象。主要原因是在电离辐射的作用下,大量甲状腺激素被释放并进入人体血液。甲状腺患者131I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接受131I治疗的时间越长,并发症发生的频率越高[12]。当131I用于治疗甲状腺癌转移时,高剂量的碘-131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和呕吐)、放射性唾液腺疾病、急性甲状腺危象和暂时性骨髓抑制。治疗3 d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时疼痛、喉部疼痛、颈部疼痛和肿胀、咳嗽。使用止痛药后通常很难产生效果,治疗两到三个月后可能会出现暂时性脱发[13-14]。
放射性防护是甲状腺疾病采用131I同位素治疗的首要任务,因为这项工作是开发性放射工作,放射性核素131I的特点包括:容易挥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具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为138 d,有效半衰期为7.6 d;可以放出能量为0.61 MeV的β射线、0.365 MeV的γ射线,因此内辐射、外辐射共存。患者在服用131I之后,将会成为活放射源,不可避免地会对其同伴、家人及其周围工作人员造成外部辐射和环境污染;服用量大,通常甲状腺疾病治疗所需要用的时间较长。对于131I防护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实施有效、完善的辐射防护措施,才可以保障环境、患者、医务工作人员的安全[15]。最新的的辐射防护规定,甲状腺疾病患者采用131I治疗后,出院时患者的被褥、衣物中的131I含量需要低于1.2 μSV/hr,采可以解除隔离。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将患者的床上用品和床上用品存放14 d,大部分患者的μSV/HR小于2.5,达到隔离解除标准[16-17]。在第21天后,床上用品和床上用品可达到标准,而在接触隔离之前,需要经过表面污染检测,只有检测合格才可以采用一般处理措施。
本研究对甲状腺患者采取131I治疗期间实施优质辐射防护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接受131I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实施有效的辐射防护对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理满意度同样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示,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提高周围人群的辐射防护意识,降低对周围人群和医护人员的辐射伤害,保护患者的健康。根据患者特点,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开展辐射防护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131I治疗的认识和辐射防护的认识,了解辐射防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必备的辐射防护技能,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过程中的隔离防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日常辐射污染,并定期治疗和护理患者,以减少自伤,保护环境,减少辐射对周围人员(包括医务人员)的伤害。出院前,临床医生和患者必须接受辐射安全教育,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和行为,以及如何正确接触家庭和儿童,特别是婴儿和孕妇。
综上所述,因为甲状腺存在高选择性摄取131I的功能,并且131I在甲状腺组织内的有效半衰期大约为3.5~4.5 d,131I衰变发射的β射线能量大部分释放在了甲状腺组织中,虽然对于患者体内周围器官组织的影响较小,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辐射伤害,需要加强辐射防护管理。严格管理碘源,并且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使人们可以正确认识放射性疗法,不恐惧、不抵触,不大意,严格遵守所有的防辐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