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神经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2022-09-19张丽平
华 烨 张丽平
神经性皮炎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临床常见病因不明,而且发病时多以偶发性奇痒与患处苔藓状为特征。一般治疗措施大都采用外涂或口服,以及注射皮质激素与内服止痒、祛风、镇静、安神之类的药物。不过疗程冗长、见效缓慢,并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作用。本研究结合自身专业,与相关中医医疗人员2018年1月—2020年12月对患者局部使用针刺疗法,并配合专科护理,针对神经性皮炎患者治疗120例,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相对优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到某专科医院针刺科门诊治疗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其中62例患者为男性,58例患者为女性;年龄16~65岁,患者平均年龄34.8岁;病程5~20年,发病期平均4年;患者患病部位相对较多,在颈部的病患55例,肘关节患者45例,腰骶部患者25例,手背患者10例,足背患者15例,背部患者10例;患者患处皮损面积最小5 mm×10 mm,最大90 mm×100 mm+, 患者平均患处皮损数目1~9处。
1.2 诊断资料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此病的诊断:①相关病症愈后又易复发的慢性病;②平时多瘙痒,夜晚奇痒无比;③病理组织检查:发现表皮过度角化表现,并伴有棘层肥厚和硬块,以及突延的表皮,同时伴有轻度海绵状的银雪组织,真皮层部分毛细血管发生增凸,并伴有淋巴细胞被浸润现象,同时真皮层成纤维母细胞增生状态,以及呈纤维化状态;④局部性神经性皮炎:多发病于颈部、肘部、骶骨处外皮肤部、眼睑处等;⑤神经性皮炎表征:从局部瘙痒,到群集至米粒大的(类过敏状)扁丘疹,以至于表面光滑发亮并伴有局部凸起,继而呈淡褐色(类败血症状)丘疹,经过时间酵化后发展成苔藓状(碎鳞斑块)。
1.3 排除标准接受14 d局部或系统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或者服用抗组胺类药物的患者;合并心脏、肝脏、肾脏以及造血机能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在规定观察期未满时中断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患者。
1.4 方法用0.5%PVP-I消杀液对针刺皮损局部进行消杀,取消毒过的银针,用针尖对准皮损部施针,并对已经下过的针进行技术性叩击,从轻叩到逐渐加大力度,均力加速,频率按435次/min左右,一直到皮肤破损和充血,以不能出血为标准[1]。刺激局部皮肤发生潮红,且没有渗出,并使得患者稍有疼痛感为标准。以此每7 d针刺3次,每9次为一个针刺疗程,治疗3个疗程。患者自觉症状[2]及患处皮损程度,见表1、表2。
表1 患者对患处的个人感觉症状等级表
表2 患者对患处的个人皮损程度等级表
1.5 疗效观察
1.5.1 表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皮损的愈合情况,是否有新的皮损;仔细观察患者患处的相关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于皮肤患处大面积脱皮、渗出物较多,尤其是患者体温是否有较大变化,应检查是否有感染迹象[3]。观察患者是否有急性肾功能衰竭之迹象,以及24 h内水的摄入量和尿液排出量。同时保持患者体液及电解质和酸碱度的平衡。
1.5.2 指标观察观察患者是否腹痛及大便色黑,注意消化道出血。观察体质量和有无精神症状,检查口腔内黏膜是否受到霉菌类感染等不良作用[4]。定期检查肝功能、血生化、血常规、大便隐血及血糖高低等[5]。并及时告知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实际情况,如患者有不适状态就必须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图1 效果统计对比图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合理治疗与耐心护理,120例重症患者经过3个疗程后有64例痊愈,28例有明显效果,12例显示有效果,其中只有12例显示无效,有效率达到了90%(108/120)。
3 护理体会
3.1 针刺要点在使用针刺前,需要先向患者说明针刺的施针要点,和配合内容,以及针刺过程中的感觉,和治疗后的效果,希望患者能积极配合,并做到6个要点:①消杀工作。严禁使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杀药物,因为这些消杀液体会刺激皮肤,加重患处疼痛,一般应该用0.2%安尔碘对皮肤进行消杀[7]。②施针要点。在针刺的具体功能中,可以使用4种不同的技术:弱、中、强和重。应根据患者当时的身体实际状况、病程及其发生部位和患者当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以此选择相应的针刺手法与针刺强度。③减轻心理压力。操作指针过程中,医生要注意语言柔和,动轻快,力量均匀,做到边施针边询问。当患者感觉不适的时候可以先暂停,休息一下或开启一个轻松的话题来减轻或转移患者的心理压力。④矫正坐姿。患者应尽量选择能减轻心理压力的保护姿势,如坐姿、腿部屈膝、平躺等[8]。⑤观察与操作。对于肌肉丰富、苔藓化明显的人,可以使用重力的刺激。操作过程中切忌斜、钩。同时,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以及患者表情和反应状况。需要叩针时应先敲击前后注意局部皮肤的松紧度,强调患者放松肌肉,并及时消毒避免感染。⑥特殊情况。在施针前,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慌虚汗、呼吸急促,心率加速等情况,或者伴有疼痛性休克以及晕针现象时,就应该立即停止施针,让患者保持平卧。如果条件允许,患者可以吸氧,如果昏厥情况严重时可针刺人中、十宣穴(十指末端),以及静脉补液等科学的处置方法[9]。
3.2 患者习惯体会在对神经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病的诱因多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偏好会导致或加重该病症的爆发,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会促进疾病的好转。患者治疗前后和治疗期间,不得暴饮暴食、食用海鲜以及辛辣食物和含蔗糖较高的加工类食物。饮食主要是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豆制品和奶制品以及水果和少许肉类。保持大便通畅,并要求患者停止吸烟和饮酒。同时,应避免对皮肤产生直接的机械性刺激或温差较大的刺激性接触。大多数患者因为患处奇痒难耐,导致患者会有意无意地反复抓挠、摩擦患处,或者用热水冲洗,致使病情恶化,瘙痒也随之更为明显,形成强烈的恶性循环。
3.3 患者精神体会必须让患者深入了解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情况以及病情恶化与发展的原因,同时还要让患者学会一些防御和防治的常识。以此让患者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有利于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意志。神经性皮炎与精神腺直接相关,包括长期失眠、情绪烦躁、思想焦虑等,会使得神经性皮炎的病情逐步恶化,而当这些症状好转时,病情也会得到缓解。因此,不能只注重治疗而忽视对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
3.4 心理护理神经性皮炎发病急,病程较长,易复发,发病后患者患处皮肤有体液渗出、干裂后逐渐会皲裂、渐渐产生鳞屑,以至于引起患者阵阵疼痛,之后是瘙痒和奇痒[10]。病发后的患者易引起焦虑甚至是恐惧、抑郁,脾气和秉性等均会受到巨大影响。在护理中有1例患者因反复生病而极度抑郁,甚至想过自杀。针对患者心理上的阴影,应及时进行积极干预,使患者能够经常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经过相关专业人员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尽快摆脱不良情绪,最终康复出院。
4 小结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大都为皮肤在患病后逐日肿大,皮沟随着病症慢慢加深,并伴有苔藓样(碎鳞状)改变,并在发病全程伴有剧烈的阵发性奇痒。发病中期会情绪紧张,甚至神经衰弱和焦虑,并会促进皮肤病变的出现或复发。神经性皮炎属于中医“银屑病”或“顽癣”等范畴,由情志不畅、情绪低落、肝气郁滞所致。长期耗血伤阴,血气虚带来的燥生风,引发皮肤失养而发病;或皮肤受风热侵袭,皮肤受阻等原因。
针刺治疗皮肤病在人群中应用广泛,在各类古医书中广泛记载。针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原理不仅可以改善皮肤损伤处的血液循环,调节人体功能,而且还可以净化脏腑之气,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细胞组织再生,以此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使用针刺使皮损出血,推动邪气外泄,使得通络中的气血运行顺畅,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就此达到祛风、祛湿止痒消屑的目的。采用本方法治疗,可以提升治疗和专科护理的规范性,在临床效果中成效显著,同时不会有不良作用发生,更加值得在皮肤病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