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2-09-19孙红梅张欢欢
孙红梅 张欢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20条要求,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要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水平,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将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向类型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3]这也从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扎实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智能化技术运用于高职思政课在线教学之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但高职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难题和困境。
1.1 教学模式需优化
当前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各个地区的院校都采用集体备课会等制度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但仍然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在教学实施上,存在教学策略不精准、教学方法待优化、教学模式不定型、教学效果待提升等问题。此外,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壁垒,没有打通科研、教研、教学之间的通道,使科研、教研服务于教学。总的来说,思政课必须着力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及教育供给方式,做到全面化、系统化、模式化。
1.2 教学改革需深入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普遍运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但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力度还不够,混合式教学运用不够广泛,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没有实现深度融合;思政课资源供给不充分,现有资源零散,还未形成规模和体系,未能为课程提供丰富而强大的资源支撑;资源平台利用率低,交互性较差,平台功能还有待深入开发,优质资源平台和媒介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建共享,搭建优质的资源空间,促进资源的规模化、体系化、多元化。
1.3 教学评价需多元
因为思政课教学过程难以被全过程监测,所以思政课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目前,思政课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和教学督导等人员并未参与教学评价,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维度多以知识性的学习和考核为主,评价维度较为单一;评价标准以期末测试性评价为主,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探索较少,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因此,当前高职思政课迫切需要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全过程监测,实现多主体评价、多维度评价、多手段评价的全过程评价。
1.4 配套机制需完善
当前国家、各地区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的开展,给予思政课教学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是,高职院校还存在配套机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机制体制,创建优质教学治理环境。
2 教学改革创新思路的构建
2.1 创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结合学校专业特点,革新教学理念,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环境,延展教学时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供给方式,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进行资源、策略、教法、学法、评价等要素的革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情入手,为每个班级建立学情数据台账,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打造高效学习课堂,从而实现学情精准识别、教学精准设计、理论精准研讨、实践精准落实、考核精准评价,切实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2.2 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交互性学习需求,优化学生学习体验
结合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聚焦思政课堂教学的痛点和困境,优化教师供给侧改革,注重学生需求侧的研判,创设优质资源共享空间,形成了具有全过程、立体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的教师供给侧、学生需求侧、优质资源空间“三维融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依托优质资源空间,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实现师生、生生及教师间的深度互动,以及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实现课程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3 创新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以资源为依托的“321+N资源空间”。“3”是三大学习平台,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云平台、学习通App、党建与思政数字展馆;“2”是师生双向资源供给,即教师提供必修资源,学生提供定制资源;“1”是一批优质课程,例如,北信在线、学银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线上优质课程;N为多种途径、多样化资源供给,为教师与学生的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321+N”资源空间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前后衔接、依次递进,有机融入学生的课前学情和基础知识,课中的课堂讨论和知识建构以及课后拓展延伸三个维度,为教师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
2.4 创新教学评价,满足学生发展性学习需求,引领学生成长方向
课程考核实行全过程评价,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以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数据化、可视化。教学采集数据运用于数据分析、推优学习、推荐资源、学业警示、成绩汇总等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提醒和高效评价,并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全过程教学评价也能达到良好的朋辈教育效果,为学生成长引领方向。全过程教学评价将教学评价从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督导、教师、系统数据等多主体、多渠道的评价模式,可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测评体系构建课程,可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全过程教学评价,能够形成基于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下的学生自主测评方案和测评手册,为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3 “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学校专业特点,着力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及教育供给方式,依托优质资源空间,实现师生、生生及教师间的深度互动,以及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全过程、立体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的“三维融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可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实现课程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图1 教师供给侧、学生需求侧、优质资源空间思政课“三维融合”教学模式
3.1 优化教师供给侧改革,构建“科研-教研-教学”闭环
聚焦思政课程教学的难点和困境,从教师供给侧入手,打通科研、教研、教学之间的壁垒。通过科研为教研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教研为科研提供实践基础,通过科研和教研的成果服务教学创优,促进教学创新,将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转化为多层次铺垫、多渠道输出、多样态展示的数据资源,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案例、视频、图片,为优质资源空间建设提供资源供给。在科研、教研过程中,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调查学生实际需要,研究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要素上的区分,总结有效教学模式和改革经验,探索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的方法和路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接学生实际、专业实际、院校实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抬头率,实现了教学创优。
3.2 强化学生需求侧研究,实施“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策略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瞄准学生需求侧现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调研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个班级建立学情数据台账,精准发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教学模式并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进行资源、策略、教法、学法、评价等要素的革新。同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准把握学生需求侧的动态现状,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学情,匹配个性化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并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检测,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和多手段的评价,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期待,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课程从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体系的转化,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2.1教学模式以学情为基础,优化教与学的方法 教师通过运用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模式,并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建构、合作与交流,进行接收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形成和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帮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
3.2.2教学策略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创设教学环节 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模块化资源,针对学情,制定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主题内容辅以多元的教学方法,并将其细化和落实到“明、知、情、意、行、评、促”各个环节中。
3.2.3教学评价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实施全过程评价 创新评价模式,引入教学督导入驻线上课堂,动态督导教师教学情况。实现全过程评价,重视学生教学全过程的学习与成长,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推优学习、推荐资源、学业警示、成绩汇总。对学生学习动态实时监测,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了解教学效果,实现师生协调发展。教学中坚持“四真”评学、“五有”评教,解决教学评价难题。“四真”评学,即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依据,对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五有”评教,即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为根本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
3.3 创设优质资源共享空间,构建“教师-资源-学生”闭环
3.3.1丰富资源形式,搭建以教师为主导的多样化资源共享空间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学生建设海量数字资源库,包括教学视频、立体化课件、微课、数字展馆、示范课程、图书期刊、实践教学电子教材、专业群定制案例、课程思政案例等。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提供自身定制的资源,实现师生、生生共享。多样化资源共享空间的构建为学生创设了师生、生生深度互动的优质教学资源空间,创设了师生同频共振、情感共鸣的共享情境,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3.3.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资源供给空间 一方面,围绕课程育人核心素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体现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个性化资源。另一方面,搭建优质资源共享空间,实现学情数据化、资源模块化、检测全程化、评价多元化,增强线上学习环境的支持性与适应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3.3.3拓展资源路径,搭建以平台为媒介的立体化资源融合空间 以资源为依托创新构建“321+N”资源空间,特别是针对学生需求侧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的专业群定制案例,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结合学习偏好和兴趣特点开展定制资源的搜集、提交、评价与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4 实施成效的经验总结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思路创优、资源创优、师资创优和机制创优,取得了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效果。
4.1 实现思路创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主线,深化全要素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教法改革,加强高质量示范课堂建设;推动课堂革命,打造思政“金课”;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中,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思政课“三维融合”教学改革途径;围绕课程育人核心素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体现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个性化资源;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推进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打造有影响力的思政“金课”。
4.2 实现资源创优,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加快推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创建技术环境,扩大优质资源容量,不断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学院实施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所有必修课程教学视频与立体化课件资源的建设,完成了智慧党建与思政数字博物馆虚拟仿真项目,建立了思政课共享资源库,其中包含教学案例视频、教学示范课程、四史资源、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业群定制案例、思政类电子书刊和热点备课素材等海量资源,为师生、生生及教师间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
4.3 实现师资创优,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逐年提升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教学能力大赛、骨干及名师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锻炼与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队伍。以大赛促成长,检验教师教学改革成果,发挥传帮带作用,校内教师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近三年来获得市赛一等奖3次,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2次。教师中获得全国第六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青年优秀骨干教师1人。此外,教师立足科研,撰写《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实证研究》专著1部,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获批多项市、校级课题,教研论文获得北京市级以上奖励3次;2020年获批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2名教师成为学院专业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
4.4 实现机制创优,形成党委直接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把“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4]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标准。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各方面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政治生态,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潜心育人,让优秀教师有志于长期从事思政课工作,这是打造思政“金课”的必要条件。2016年以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党委直接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推进构建党委领导班子与思政课教师“同备课、同上课、同听课、同研讨、同交流”的五同机制。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240余万元资金,建设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云平台”“北信在线平台”思政课优质课教学资源库、“党建与思政数字展厅”、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研究中心等项目,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撑。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坚持改革发展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起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有效机制,发挥制度文化的激励作用,激发全体思政课教师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中担当先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党支部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