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无间:易云生的风景“小”画
2022-09-19□易晴
□ 易 晴
在各种画展中见惯了那些观念性、制作性强的艺术“巨”制之后,突然十分喜欢易云生这一批充满着大自然的阳光、空气、泥土芬芳的风景“小”画。打动“视觉”内在需求的,是“小”画中那种抛开所谓绘画技巧、艺术观念背后的人与天地之间的本能契合。
在20世纪80年代武汉人们的印象中,易云生的绘画是因他的素描引起关注的。早在1985年初,易云生就在武汉硚口区文化馆举办了他的个人素描画展——展出的是他从1972年到1985年在武汉第一师范学校(后来的江汉大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期间对素描表现语言不断探索实验的成果,包括静物、石膏像、着衣人像、人体素描等等。这批作品,虽然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造型、解剖、透视、色调、层次等造型训练性指标的“习作”,但是细心的观众却能发现其间所贯穿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艺术气息。画面单纯凝重,简洁却又宏阔,一招一式中显示出强烈的绘画性逻辑。在这次展览中,易云生素描所呈现出来的浓重明快又不缺乏质感细节的整体面貌,在当时武汉广泛推崇的调性素描中显得别具一格。1985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星星画展”“85美术思潮”开启了经济和文化转型语境中,中国当代美术多语言路径的蓬勃发展。而易云生举办的这次个人素描展,虽然规模不大,展览现场也十分简陋,但是却吸引了一大批从湖北各地赶来参观的如饥似渴的青年学子们。学生们自发地把展览的素描拍成照片,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
易云生1941年生于湖北,少年时考上中南美术专课学校,成为该校历史上唯一一届七年制学员中的一员。1958年,中南美术专课学校从武昌南迁至广州,也就是现在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前身,易云生也跟着到了广州。中南美术专课学校七年制的绘画教育,受到当时中国美术教育普遍所接受的苏联契斯恰科夫绘画教学体系的巨大影响,注重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课程的训练,注重科学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精确的造型塑造对象。因此,易云生在中南美专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因成绩优异被直接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看到最多也最为崇拜的就是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们,如列宾、苏里科夫等人的绘画作品。在钟安、张彤云等老师的指导下,易云生很快就掌握了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训练中强调准确造型、强调用硬铅一丝不苟地塑造形体的造型方法。广州美术学院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王肇民擅长素描和水彩,他所倡导的用大块面及有力度的直线去强化形体以及强调没有对象不画画的绘画方法,对易云生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后来无论是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还是他自己的艺术创作,对画面造型力量感、形体表现的充实感以及面对具体对象时独特艺术感受的追求始终如一。
易云生 河沟 水彩
易云生 晨雾 水彩
1972年,已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易云生到武汉第一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他常常教育学生:画画要在认真与不认真之间,不能太认真,太认真形就死;也不能不认真,不认真形就散。对待对象,要用最大的力气打(深入)进去,也要有能力打(统一)出来……无论是石膏像,还是人像,他都能一画就准,一画就像,造型扎实,人物的结构、体积、质感,都能在他画、擦、提、按、挤中,瞬间就活灵活现起来。他要求学生抓形要快、要准,刻画时细致、深入,收拾时又要回到最初的整体印象中,这样画面才会有松有紧,人物刻画才会即生动,又不乏细节。而经过他这样强化训练的学生们,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后来在写实的绘画风格中寻找到艺术发展的方向,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易云生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来尝试探索新的绘画表现语言。
易云生的风景“小”画,有很多就是在武汉第一师范学校带着学生一起写生时的“习作”。说它“小”,一个原因是这批画的尺幅“小”。第二个原因是题材“小”,画面上的风景既没有表现大川大河的壮丽和雄伟,也没有主题性的场景,只是画者不经意间走进村野乡间、河边故道中那些荒野小景,却能让人感受到蓬勃生机。与他的素描肯定明快的笔调一致,易云生的风景画,哪怕尺幅再小,用笔用色也极为果敢率真,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大的笔触、色块之间的碰撞与辉映,强化色彩表现的抒写性,擅长高级灰的运用,在注重画面整体色彩调性感受的同时,又不缺乏细节的塑造,从而让整个画面虚实相生、强弱相继,具有一种视觉上的开合和韵律感。
法国印象派画家追求自然光线下艺术家个体对景物的色彩感受,让易云生十分心仪;而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从附中就开始系统接受苏联现实主义美术教育,那些绘画大师们笔触下所描绘的俄罗斯风景所特有的凝重、厚实、苍凉及其笔调中所生发出来的对造型力量感的诉求,深刻地契合了这位饱尝人间疾苦的年轻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感悟。他陶醉于色块、光影的自然节律,喜欢运用大的色块之间强烈的明度对比,喜欢绘画过程中笔痕偶然产生的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纹理,以及抑扬顿挫的抒发所带来的绘画感受。不过,与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作品笔调中呈现出来的西方式景物的苍凉和凝重不同,易云生的风景画不经意间带有一种东方文化对自然的关照与淡然的况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长江流域江汉平原乡野景色的湿润和开阔自然幻化成他笔下这些葱郁、充满着泥土芬芳的生机盎然的世界。
易云生 隆头镇 水彩
易云生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画家。尽管后来他是生活在广州和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但是,每当他提起笔来,反复描绘的依然是家乡古镇街巷上的斑驳陆离、横七竖八搭建的木构房屋间隙深处阳光投下的浓重暗影、从码头一直向远处延伸的数不清的石阶、街道上背着背篓蹒跚前行的老人等等。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形成了易云生绘画的一种本能。他将乡情融入到他一系列体现家乡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之中:《女人组画》一组四幅,表现的是劳苦中的女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艰辛和无助,表达了他对童养媳出身的母亲的深刻怀念;《青石板》以家乡小镇的街巷为场景,描绘背着背篓抱着孩子匆匆赶路的妇人,湿漉漉的青石板反射出雨后斑驳的倒影;《阳光下》则是一群坐在家门口眯着眼睛晒着太阳唠嗑的老哥们;《渡口》中一排排昏暗的木质吊脚楼在天空最后一抹残阳的映照下连接成如山似的轮廓……易云生的艺术经历见证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和美术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作为一名画者,他以东方式的艺术观照,将自我融入到这个清风朗月的自然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