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 寄情于民
——“刘万鸣书画作品展”纪实
2022-09-19
编者按:2022年7月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主办的“扎根生活 寄情于民——刘万鸣书画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举办。展览期间,美术界的前辈、同仁莅临指导,对刘万鸣绘画作品现场点评,并给予高度评价。现遴选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深入生活 贴近时代
马锋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刘万鸣一直以来坚持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和赞誉,是当下中国画坛重要领军人物之一。
从题材来看,刘万鸣的绘画涉及人物、风景、花鸟和走兽,以万象之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他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并且出色完成了创作任务,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学术理念来看,刘万鸣追求贵在浑厚、读书在先、妙在自然、气韵为本。他的作品笔墨雅致,造型构图严谨、气韵生动,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歌唱和书写。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万鸣性情缜密细致,对中国传统文人画有执着的追求。他画中的线,用的是比较干的文人画笔法,很有力度,也提得住,画出来的形具有一种生命感。他的皴法细腻密集。通过这些笔墨,使他的画有一种深厚的趣味和整体意境。
严格来说,刘万鸣是在继承元人绘画写意传统的基础上而出新意的艺术家。元画并不像明清绘画那样纵横恣肆,它有严谨的结构,而且突出意境。元画在笔意上更加强调干笔的价值,舍弃了层层叠染的艳丽色彩,回归到中国文化、中国审美最根本的朴素和单纯,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所以刘万鸣的画虽然细腻,但是更显著的特征是朴素。从他的画里,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真诚的热爱。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的作品,格调、意境直追唐宋,深邃悠远、古朴厚重。在他的画面上,物象高度概括、画面极其简洁,与表现手法的丰富形成辩证关系。刘万鸣是中国美术界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多年来组织了许多主题性展览和学术性展览,并且亲自付诸实践,如在建党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中,他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把当代的视觉符号,与中国最传统的绘画语言、意境完美结合,成功创造出代表这个时代的精品,这件作品现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党史馆。
李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的画有书卷气,他虽然力追宋画传统,但又有所区别——书卷气强烈,可看的东西多。此外,他的画还有静气,画面的整体感把握得好。
刘万鸣的画看起来古色古香,但是绝不摹古、拟古,而是在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造型,有变形、有强调——强调外轮廓也好,强调几何形也好,强调画面的里进外出也好,真实物象的形象都变了,画中的形象都是刘万鸣自己的,这对传统有着很大的突破。
根植传统 守正创新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在提倡中国画的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守正就是守住中国文化的文脉、中国画的传统,刘万鸣在这方面功夫深厚。他的画风、画法,都非常传统,但又有新意。在宋元绘画勾线、渲染的基础上,他又加强了擦染,强化擦、染、勾的结合,且结合得很微妙。他把这些技法与物象形体的塑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转换、有所发展,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结构。
另外,他还擅长把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结合起来,他画中的物象造型,略加夸张、变形,与西画的写实拉开了距离,也与别人的画法拉开了距离。他笔下的动物形象有童稚气,表情看上去像动物又像人,但不失其基本形象,而且他的技法精到、精细,体现了中国画的“工之精微、意之宏大”。
石齐(北京画院画家):作为画家,刘万鸣始终都在学习和借鉴传统大师或者先辈画家的一些长处,比如徐渭、石涛、八大、齐白石、李苦禅、潘天寿等。他的花鸟画在强调形式、结构的同时,特别注意神韵,形神兼备。同时他也注意意境,在他的画面上,哪怕只是画一点点东西,比如一个很小的动物,都被置于整个的意境中。
刘万鸣的画注意墨趣、墨韵,善于表现墨本身的感觉,这是我们中国画的灵魂。
郭怡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万鸣的画,一看就是从中国画传统里来的。他的画注重从美术史研究中寻求突破,而不是通过个案的局部去吸收。他研究传统很深入,他的画里有真生活。花鸟本身没有时代性,但是他能从生活中体会到时代精神、时代思想,并将之熔铸在画里,而且能一直坚持静下来画,难能可贵。
姜宝林(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刘万鸣的画起点高、路子正,学源不学流、学古不学今,既学宋画的结构,也学元画的逸韵,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的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他的画古里有新、古里有今,既有传统的笔墨又不乏现代意识、现代趣味,把宋元绘画的结构和笔墨消化以后,化为抒发自己生活体悟、思想感情的手段,开创了中国花鸟画的一个新思路、新路径,这对中国画的演进、中国画的转型非常有意义。
刘万鸣的创作非常严谨,每一个细节都悉心经营,结构、构图,包括题款都恰到好处。但是他的画又不是工笔画,而是属于写意的范畴,或者说他把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地融合在一起,注重传神写照、缘物寄情。从笔墨上来说,他的画看起来用笔很细,但是细而不弱,色彩以单色、墨色为主,画面空灵高雅,画面充实丰富。
郭石夫(北京画院画家):刘万鸣的画,虽然画的是大自然里真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呈现了一种文雅的精神气息。他精研传统,继承了宋画文雅的境界和风格,真正做到了雅而不匠。
艺术只有好与坏,没有新与旧。好与坏的区别,一个在于艺术本身的形式美、一个在于画家思想境界的高度。刘万鸣的画,能够守住本源,守住我们文化的根性,也守住我们艺术的形式美感,这不容易。
程大利(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万鸣的画,做到了写神、传神、畅神。写神是工笔画的目的,也是写意画的目的,形是手段、神是目的;传神需要功夫,刘万鸣就做到了传神,他的画无论动态、神采,还是眼神等细节,都能看出他有很好的传神功底;畅神是一个自由状态,宗炳说“山水何为,畅神而已”,山水、人物、花鸟都是这个道理。中国画的最后目的,就是要达到畅神,刘万鸣正走在这条路上。
刘万鸣 秋月景明 370×18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刘万鸣 狡兔意果 30×6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吴悦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刘万鸣的画,既有宋元人的意趣,又有时代的情怀,别开生面,令人驻足。在他的画中,我能感觉到他对于绘画的那种执着,对艺术的那种热忱,对祖国文化那深沉的爱。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万鸣的画,在宋、元之间,宋人绘画严谨,元人绘画潇洒,而他的绘画既严谨、又潇洒、又蕴藉,内涵很多。他的作品,是经过写生出来的,带有时代新的气息。
以写为工 以形传神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刘万鸣是一个学者型艺术家,他画了很多极具学术含量的大作品——尺幅大、格局大,在绘画语言上有所创新,承载着深邃的人文气息。刘万鸣的作品,既有着传统的内核,同时又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得到了一个延续,这也是我们当下中国画非常需要的。
苏百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万鸣的创作认真严谨、很有理法,他认真研究过宋元花鸟画,也具备生活的感受、感悟,他的画都是发自内心画出来的。他在研究画法、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素描,在技法上兼具宋画的严谨法度和元画松灵的笔法。
戴顺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万鸣把山水画的意境引入花鸟画的创作中,画出了大境界、大格局。与此同时,他的笔墨松动而丰富,刻画细节深入而细腻,兼具大画的境界、小画的精到,让人看了过目不忘,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刘万鸣的绘画源自生活,无论景色、环境,还是鸟禽、动物,都从生活中来,而且又加以强化和提炼,趋于平面化、单纯化,整个画面和谐而自然。
赵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刘万鸣的画有一种远古的气息,有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他一直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坚持在这样的境界之中创作。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刘万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了很大功夫,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天、地、人合一”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知。这种体验和感知,在他的作品中积淀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雄浑、疏野,高古、悠远。而且他擅长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将之融入笔墨和造型当中,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时代的情怀。
刘万鸣作画用心、用情,对画面上的每一个物象都充满感情,他用千笔万笔来塑造“形”,赋予每一个“形”满满的生命感和进取向上的力量。他的每一幅画都注重立意表达、注重当下生存状态的呈现,具有当下感、亲切感。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万鸣画中的笔墨具有很高层次的审美趣味。《马上封侯》这张画我特别喜欢,在传统文化里,猿的形象是和心联系起来的,马的形象是与人的仪态、情趣联系起来的,当然也有“马上封侯”的吉祥愿望,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张画里他就画出了这么一个意态。另外,他的淡墨用得非常透明,用以表现深秋的景色,意境空旷、意态清远、意笔清柔,这是他的特色。
邢少臣(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刘万鸣的绘画作品,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心态平和,心静,画面也因此沉稳、沉静。一是他的作品从宋元来,传统功力深厚,但是又能在笔墨语言和个人风格中融入时代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尤其动物画得别开生面,很有时代气息。
邓远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万鸣治学严谨,学养深厚,他的画融汇古今,既高雅又不失大气,意境深远,古朴中还有一种现代感。另外,刘万鸣精研传统文学、画论,二十多岁就出版过关于中国画论的著作。他的画有理论做基础,能走得很远很深。
史国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刘万鸣对传统的认知、学习和吸收是彻底的,对宋画的研究很深入,他好像穿越时空回到宋代,又从宋代回到当代,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感受,所以他的画既传统又现代。
马新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部主任):刘万鸣的画追求宋画的诗意性,并且注重书写性,而书写性正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根本所在。刘万鸣的行书,取法苏东坡、黄山谷,充分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驾驭;其小楷,取法云南“二爨”,风格鲜明,属于粗犷、雄浑、豪迈一路。
刘万鸣很重视写生,认为写生是中国画创作的原动力,只有深入生活再加上自己的学识修养,才能够创造出不负时代的艺术风格。他的画里用了很多山水画的技法,以小见大,特别难得。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刘万鸣的画有书卷气,这和他读书多、写书多有密切关系。刘万鸣的画又有古意,古意和书卷气直接关联。刘万鸣画中的造型是意象性的,“象”就是心中之象,客观事物经过观察上升到意中之象,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造型非常有趣味、非常生动,表现出鸟、禽的精神内涵。刘万鸣的画还有生动的生活气息,从中可见他对乡村生活、对人民质朴深沉的爱。
丁杰(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从刘万鸣的画中,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具体而言,他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是道家文化,画面空灵,即便画得满也是虚实相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他的画里面。
刘万鸣是一个有大情怀的艺术家,有社会担当,即便是他的一张小画也见大气象。他注重写生,在写生中不断去感悟、去提高、去提炼。
于光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看刘万鸣的画,发现三大特点:第一,细致入微。每一幅作品,无论是主体形象还是背景渲染,功夫都做得非常到位,虚实、浓淡、干湿等处理得很好。第二,画境旷达。这说明他的精神境界比较广、比较阔,同时也比较壮。尤其是在他的小幅作品里,能够体现出旷达的感觉。第三,疏野生动。他画的那些小动物,包括人物头像写生,都把天地之间的那种生动性描写了出来。
陈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万鸣的画造型高古,笔意幽静文气。他的书法从碑入手,写得很硬很苍劲,但是他的画又很细腻,两者产生了一种对比:一粗一放,一细一写。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刘万鸣的作品从技法到艺术精神的传播,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领悟等方面,都开拓出了自己的样式和面貌。他的作品既有高古的因素,也有生活的因素,把传统和当代进行了有机结合。
许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刘万鸣的作品来自生活,画面上有一种宁静的格调,能给人带来清新、静雅的感受。艺术创作的旨归,是从传统到生活,再到个人风格,刘万鸣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位中国画家博大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刘万鸣的作品具有当代性,题材上花鸟和走兽比较多,造型个性化,独具一格。这种造型,完全是从传统绘画中演化而来,同时他吸收了一些素描的特征,如立体感、质感,并将之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中。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刘万鸣画的动物,特别萌、特别可爱,但是又特别有古意。他能把动物拟人化,把动物画得像人一样有趣味。他画的人物,并不是像我们过去人物画那样追求立体感,他是平面塑造,从生活中提炼感觉,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刘万鸣把传统吃得很透,在这个基础再发挥他自己的特长、想法,走了一条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路。刘万鸣的绘画,一方面是传统,一方面是当代,此基础上还有创新,还有未来。
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刘万鸣的画有一种穿越古今的力量,我们通过他的画可以进到一个古代环境里,但是画中鸟禽、走兽的精神和表情都是当下的,说明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古今有了很好的融通。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丰富的基层观察,他不可能对当下的时代表情有那么准确的捕捉,他在画中借物喻人,表达出当下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境况。
范存刚(荣宝斋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刘万鸣的艺术修养全面,功底深厚,我曾经读过他撰写的中国画论,他对中国艺术传统的理解很深。他的书法,尤其让我吃惊,他取法《爨宝子碑》,又参以行草书笔意,写得又结实又活。画面上的题跋更是精彩,他能够把《爨
宝子碑》写成蝇头小楷,这非常难得,有生趣、有古意。
刘万鸣 荷塘清露图 纸本水墨 2015年
刘万鸣的画古厚高雅,这与他多年的艺术积累分不开。从他画的一些素描、速写,还有一些小动物等等,可以看出他多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累了大量素材。传统笔墨结合深入生活积累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别开生面。
唐建(中国艺术研究院展演中心主任):刘万鸣写意、工笔兼善,看他的画能感觉到一种清新、宁静的意境,让人如沐春风。这种感觉,源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笔墨的锤炼、对艺术修为的提升。
画贵有古意、画贵有传统,同时要体现出作者的心胸、修养,这是实现中国画发展的保障,刘万鸣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崔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从刘万鸣近些年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艺术家。刘万鸣综合素养高,传统文化功底深,同时能从生活的感受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格调高古清雅,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这就是他作品的魅力。
刘墨(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万鸣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中,而且有真正的体悟,能够把外在的事物和他内心的感动高度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他有诗词、文博、书法、篆刻等等方面的综合修养,所以他的绘画能够把传统的元素和自然里面最真实的、最生动的那些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刘万鸣画中翎毛、走兽,都是从生活中体验写生得来,此外更多得之于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审美向往。他的审美理想,基调是宁静的,氛围安详、画面洁净,这都是他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东西。从他作品里面,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古人所追求的孤傲,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精神的表达。
乔宜男(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刘万鸣不是用个人经验来从事创作,他是把个人经验放在美术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放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家,他真正做到了继承创新,创新来源于继承,来源于对传统的深入了解,而继承是为了创新。他创造的这一批充满生命活力的动物,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王德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此次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刘万鸣深入生活、外出采风,经过加工和整理后创作的。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作品才能感染人,感动自己,也感动观众。
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刘万鸣是一个有情怀的画家。这种情怀来自他对普通老百姓的爱,对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物的爱,从他的画面上,随时都可以看出一种温情。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长、主编):刘万鸣的画致力于从中国画的传统中吸收营养,去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画,以古出新或者入古出新。他的画面很质朴、很古雅,但是在构图等方面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杨军(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院长):刘万鸣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情趣,方寸之中能见万千气象。书法作品取法魏碑多一点。刘万鸣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公务很繁忙,但是在公务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的作品展现出来,说明他特别执著,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万鸣的作品,集结了宋人绘画的精谨和当代审美观念的宏大、广阔,这种融合非常难得,这得益于他多年以来对中国画学思想的思考。从他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两点:其一,文化的自信力量,这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其二,可以看到他致力于用中国本土绘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李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刘万鸣绘画富有开创性和新意,他的开创性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既有当代性又有古意,每幅作品都有一种深深的寄情,给人以亲切感。
此次展览体现了刘万鸣作为艺术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有人物、花鸟、山水,并且还有以手札形式展现的书法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国画传统的全面继承。展览作品形神俱现,特别是肖像画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每件作品都充满正气,也都是守正创新的形象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