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陈介祺的书学实践与取法观念
2022-09-19□王慧
□ 王 慧
陈介祺(1813-1884)是晚清金石家、收藏家、书法家。咸丰四年(1854),陈介祺辞官回山东潍县,自此专心研习金石收藏、古物椎拓与著述刊刻等活动,同时也潜心学习书法,并经常教授其孙学习书法,将执笔运腕法、用笔法、碑帖选择等各种学习方法整理为《习字诀》。同治十年(1871)后,陈介祺多与吴云、鲍康、潘祖荫、吴大澂和王懿荣等人互通信札,后人整理为《簠斋尺牍》,其中除与好友们探究金石学问之外,亦常有书法学习取法之语贯穿其中。
一、对书写工具的极致要求
陈介祺对书写工具有特定的要求,在毛笔的选择上,最喜使用长锋羊毫。陈介祺的挚友吴云长期在苏浙一带,而长锋羊毫以浙江湖州为最,因而常在信中委托其代购毛笔,除此之外还常委托其代购笺纸。
《簠斋尺牍》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四日致吴云信中曾提及:“年来作字苦无羊毫可用,乞惠作额者二,作联者四,作屏者四,笔头以长而不散为合用,以常行作联者为屏用,以次加长加大作额者则不厌大小,短者提笔用力辄苦不足,毛散不相合则尤不可用耳。”①陈介祺在信中为没有优质的精品羊毫作字而深表遗憾,认为毛笔头应选用锋长且不易散开的,又进一步解释了笔头短、笔毛散的弊端,可知其对于笔锋要求颇高,既须符合锋长者且又须笔毛“圆聚”。来年七月,陈氏在信札中对吴云所寄毛笔表示“尚未合意”:“赐笔试用一二,尚未合意。”②又有:“弟用笔惟患其不长大,而以粗短痴肥为不合用,盖用笔按至近管则全不能提顿。以无笔用,书亦懒作。”③再次讲明不合适的毛笔弊端,如笔锋过短则提按动作无法顺畅完成,且自己并不愿将就用此笔作书。此后与吴云的交流信札中,也常因找不到优良的羊毫笔而深感无奈,常在信中感叹羊毫笔“今不如昔”。
长锋羊毫因笔头较长且又是羊毫所制,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操控,无法做到行笔流畅的书写。苏淳元在《论书浅语》中提及:“吾乡相传童幼学书,用软羊毫笔,薄棉料纸,童子每每书之如死蚯蚓,滞涩无神气。”④其认为羊毫毛笔对于初学孩童来说难以运用,提倡先以硬笔书写到字迹可观后,方可使用羊毫笔练习。而陈介祺在课孙时主张以羊毫习字,既然羊毫毛笔不易操控,在课其孙陈阜时便将羊毫笔的使用诀窍一并教授。在《习字诀》中云:“软笔用力到尖,如以竹枝持而挺之令直意思,力即能到尖。到尖,则鲁公锥画沙之喻最妙,然亦须正而泥浑融也。”⑤用软笔羊毫书写时,应将力量运送至笔尖,仿佛所用非软毫而是硬挺的竹枝,并以颜真卿“锥画沙”来形容其所崇尚的线条质感。
除委托吴云代购长锋羊毫笔外,偶尔拜托其寻购笺纸。笺纸即尺幅较小的纸张,有的还带有精妙清雅的图案,这种纸张属于加工纸,文人学者可用此纸写信、作诗、题字,明清时期亦是加工纸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对于笺纸的选择,陈介祺认为:“笺纸色不足,行亦不甚直,尖锋不耐久,不如尊用之略粗行者。纸不喜砑光,不喜矾蜡。凡纸旧则宜书,纸宜渗墨有宜托墨,细而无胶矾者则然矣。”⑥明清时期曾有山水、花鸟、水纹、龙凤等图案的砑花纸,或是在笺纸表面施蜡,而陈介祺不喜使用蜡笺纸和砑花纸,认为这类纸张虽光滑美观,但不易吸墨,不如更易渗墨的旧纸。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吴云曾在致陈介祺信中亦有“笺纸羊颖当一并奉寄无误”⑦之语,可知二人情谊至深,吴云对陈介祺的委托皆尽力而为。
二、执笔运腕之法
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后,再辅之以正确的执笔运腕法则,方能早日有所收获。书家们在学书或教授学习时,多从执笔法入手,清代梁巘在任教循理书院时,就极看重执笔法的教习,且声称自己的笔法传承自董其昌、张照等书家的正宗笔法,并在《评古帖》中编写了执笔歌一则以供学书者形象记忆,且其认为不掌握正确执笔法者,书艺甚至会有所退步,“至凤阳府程绍栋,庐州府黄道日,寿州刘之治、张世泽,或学怀素,或学王铎,看去似苍瘦、似纵逸,然不得执笔法,总是隔膜,愈学愈不是耳。”⑧陈介祺的《习字诀》中包含了诸多关于执笔与运腕的技巧。
[清]陈介祺 手札册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三、取法乎上——碑帖范本的选择
四、贯通古人的“法”与“神”
注释:
①[清]陈介祺《簠斋尺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七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987-988页。
②[清]陈介祺《簠斋尺牍》,第1033页。
③[清]陈介祺《簠斋尺牍》,第1033-1034页。
④《明清书论集》下,崔尔平选编点校,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154页。
⑤《明清书论集》下,第1206页。
⑥[清]陈介祺《簠斋尺牍》,第1051-1052页。
⑦吴云《吴云函札辑释》,白云娇辑释,凤凰出版社,2019年,第258页。
⑧[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洪丕谟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第 78页。
⑨《明清书论集》下,第1205页。
⑩《明清书论集》下,第1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