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9-18王雷
王 雷
(高青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淄博, 256300)
1临床中尚未查清导致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病机制,曾有文献指出,脑梗死病灶位置出现坏死和软化现象,进而出现后胶质细胞发生增生现象,使神经性细胞变性,同时期血红蛋白和铁的渗出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发现,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早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是梗死位置局部缺氧缺血、脑组织水肿而引发的神经细胞坏死和缺失现象,在此影响下其周围的神经元结构错乱,神经元电位出现高频重复放电,继而发生癫痫。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主要由中心神经元出现异常现象造成,其中主要包括神经元坏死、液化、胶质细胞增生、局部神经元异常放电等。研究显示,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明显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也是脑卒中预后不佳的预兆。本研究主要选取2021年9月~2022年2月高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30例继发癫痫脑梗死患者及30例脑梗死患者,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造成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归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2月高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假发性癫痫分组为两组,30例出现继发癫痫的脑梗死患者设为癫痫组,30例未出现继发癫痫的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依从性良好,自愿接受随访调查。癫痫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0.81±2.15)岁;4例重度卒中、11例中重度卒中、7例中度卒中、8例轻度卒中;脑梗程度分级:0级5例、1级8例、2级7例、3级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0.24±2.38)岁;3例重度卒中、4例中重度卒中、14例中度卒中、9例轻度卒中;脑梗程度分级:0级4例、1级7例、2级8例、3级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高青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其他脑梗死并发症;②符合《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③癫痫组患者符合《颅脑创伤后癫痫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中的癫痫诊断标准;④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均处于平稳状态。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造成的继发癫痫者;②严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者;③病情危重者;④无法有效配合,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及癫痫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由专业技术较强的康复训练医师帮助患者治疗。具体训练内容:①病床训练。指导患者锻炼翻身、移位、起卧和坐位平衡等,可先从简易的卧位逐渐变成坐位。在训练期间,训练人员禁止拖拉硬拽患者肢体,防止关节受损,动作要轻柔,防止患者因低血压而出现晕厥。训练时间可控制在30 min/次,训练2次/d。②上肢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做上肢分离运动,首先需固定侧肢,另一侧上肢去抓取和支撑物体,由此可锻炼患者的控制能力,练习时间为20 min/次,练习3次/d。③下肢弯曲动作训练。两腿从伸直状态逐渐趋向弯曲,再将腿缓慢抬至接近胸部,然后站立姿势用双手握紧轮椅,抬高侧腿,反复练习,训练时间15 min/次,可多次反复练习。④心理康复。可选取1名心理专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尤其是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时,可引导患者说话,鼓励患者多说话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时间30 min/d。持续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可依据由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总分为42分,重度卒中21~42分,中重度卒中15~20分,中度卒中5~14分,轻度卒中1~4分,正常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神经受损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总有效率=(正常+轻度+中度)例数/总例数×100%。
②运动功能可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估,上下肢共100分,在进行康复训练后,严重运动功能障碍0~49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运动功能和分值呈正相关。
③患者的日常功能可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主要包括穿衣、修饰、吃饭、如厕、大便、小便、洗澡、转移、活动、上下楼梯等10个条目,共分为4个等级,总分为100分,独立95~100分,轻度依赖75~94分,中度依赖50~74分,重度依赖21~49分,完全依赖0~20分,日常生活功能和分值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比较
癫痫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2.2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康复训练后,癫痫组Fugl-Mey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出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出院后14、28、56、90 d,癫痫组患者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患病率不断升高,脑梗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导致神经元发生兴奋性毒性,进而释放出过多的谷氨酸,对脑神经造成一定损伤,神经功能受损后,其运动功能、语言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降低会释放出过多的谷氨酸,降低神经受损程度,在临床中通过康复训练可适当地保护脑神经不受损害,防止脑部神经元受损,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皮层厚度,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血管再生功能。虽然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尽管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脑梗死患者由于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因此容易造成脑梗死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症状,进而严重损伤神经功能。而诱发癫痫的主要原因跟脑血管痉挛有关,在发生痉挛后会导致皮层缺血,进而影响钠泵功能,导致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很快提升,在此环境下细胞膜会出现极化现象,导致钙离子聚集,进而使谷氨酸盐的水平升高,因此,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癫痫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性低于对照组。癫痫发作可发生于脑梗死的任何一个时期,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报道称,约2.5%的脑卒中患者因反复发作癫痫而最终发展为长期癫痫,因此,及时治疗早期癫痫,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早期实施脑保护治疗,从而预防和减少癫痫发作,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康复训练治疗后,癫痫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评分与康复训练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癫痫组Fugl-Mey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比较出院后90 d,癫痫组患者Barthel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常规的治疗方式无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良症状,为此采用药物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助于患者康复。脑梗死患者一旦出现继发性癫痫,会反复发作,而病情反复的结果则是加重脑部损伤,对预后效果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康复医学的技术逐渐成熟,在治疗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的康复治疗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为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临床调查中显示,癫痫复发率较高,发作时间短,属于严重的慢性疾病。当前,国内外对癫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深入研究,但由于康复效果的量化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在实施康复治疗期间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癫痫康复的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恢复正常智力,同时在生活中能做到自理,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恢复运动能力进而彻底恢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一定要合理规划,并要求患者全程长期配合和坚持,而日常活动的参与能帮助患者及早适应社会能力,同时也能明显增加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康复治疗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治疗、社会康复、功能康复,通过康复治疗使患者及早适应社会环境,改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癫痫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后,虽然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但出院后90 d,癫痫组患者Barthel指数仍低于对照组,因此,脑梗死后癫痫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造成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