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的模式构建
2022-09-18郑秋莹朱菲菲吕政凤
李 静 郑秋莹 卢 霞 朱菲菲 吕政凤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科研处,山东 泰安, 271000)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日趋严峻,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十年间,我国老龄人口上升5.44%,预计至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人。为积极应对老龄化,2022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其中提到要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探索智慧养老等新型服务。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管理中,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便携、及时、精准,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但在实践中,我国各地智慧养老社区普遍存在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医养结合不足,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智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养老服务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实现互联网推动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的目标亟需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社区实践的现状及困境,构建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模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及对策,以期推动智慧养老事业的开展。
1 我国智慧社区养老的探索与实践
1.1 互联网+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概述
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是老龄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可弥补家庭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技术建立养老服务平台,线上收集并分析处理社区老年人的身体指标数据及各项需求,满足其医疗、康养、生活、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养老需求。以社区为基地,以数据中心为平台,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养为支撑,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升级,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供需精准的养老新模式,推进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1.2 我国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
从福利院、敬老院到养老院再到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如今,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2年,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次提到“智能化养老”的概念。近几年,我国各地区在智慧养老社区的建设方面积极付诸行动。2013年,北京的“智慧养老”基地通过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家庭服务、紧急求助、医疗保健、安全监控、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内容。2015年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养老体系在乌镇正式启动,以智慧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台为核心,服务覆盖近4 000名老年人。2016上海市将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政府及管理部门、社区老年人及家属等信息录入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哈尔滨市为城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免费发放智能腕表,借助“12349”服务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健康检测、居家社区养老等多项服务。2021年,全国创建了167家示范企业、297个示范街道(乡镇)和69个示范基地共533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基本覆盖全生命周期。
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践中的问题
尽管多地都已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很多功能因资金、接口、政策等问题处于搁置或半搁置状态。②兼具医养知识背景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行业存在专业人员缺乏、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业培训的问题,从业人员仅有30万名,其中合格的仅有4万名,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达到1 000万之多。③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尚且停留在物质阶段,服务单一、质量低,无法精准对接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据调查社区的老年人需求最多的是健康服务、其次是家政服务、健康指导、精神社交服务,但很多智慧社区只能提供一些家政服务,专业的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不到位,忽视老年人精神娱乐需求,影响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社区的评价和参与积极性。④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智慧社区养老体系虽是由政府主导,但实际上各地区是分开摸索实践的,关于建设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的相关政策大多都是建设性的意见,设施资金投入、平台建立与运行、智慧养老产品质量等尚未形成标准和规范,市场竞争较为混乱。
3 互联网+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探
3.1 参与主体
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坚持政府主导,以老年人健康和养老需求为中心,多主体(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企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原则。
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引导者、资助者与监督者的角色,为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导向、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同时制定法律条文监督管理智慧社区运转行为及养老服务结果质量。医院是建设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的重要服务供体和保障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医疗和康养服务需求;地区医院能满足老年人急危重症就医需求。社区承担协调者的角色,能够通过集体性的规范管理,完善社区内配套设施,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做好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承担照顾者的角色,尤其是对于社区内高龄、失能、失智、空巢等特殊的老年群体,满足其全天候的生活起居和养老服务。企业是智慧产品的开发者和技术的支持者,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养老技术体系,制造实用、便捷的各类智能化设备,实现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非盈利社会组织及志愿者承担支持者的角色,凭借多元化成员构成的优势,可以在社区的基本信息支持下,对口服务具体的老年人。由跨学科志愿者团队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养老需求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服务和指导。大学生、社工志愿者积极参与爱老敬老助老活动,为老年人带来基本的生活服务和娱乐活动。
3.2 服务体系及功能
3.2.1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是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的核心功能之一。依托社区基本医疗功能,与地区医院配合,针对不同需求群体提供侧重性的服务需求。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定期疾病初筛,疾病稳定期护理,健康宣教和健康生活指导等初级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老年人穿戴的智能移动设备实时监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和心电图等身体指标。老年人健康信息、身体指标及其他诊疗需求可上传至智慧养老平台端,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反馈信息及诉求。另一方面,区域医院提供急危重症的救护,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机构建立紧密的医疗服务资源共享平台,老人可远程线上医疗咨询、预约挂号看病,在就诊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通过平台查阅其健康档案,针对性地提出医疗方案,医疗机构提供的电子病历也可上传至平台。
3.2.2 康养服务
在智慧养老平台下的康养服务主要包括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养生保健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护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公益的身体检查服务、医疗保健相关知识和健康生活指导。对卧床或失能老人,家属可根据其病情需要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在线预约康复训练、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电疗、针灸等物理疗法。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跨学科团队也可以根据每一位老年人的自身健康档案所提供的健康数据情况,为老年人制订相对应的康养方案,包括每天的康复锻炼活动计划以及有益身体的膳食养生计划等。
3.2.3 生活照料服务
生活照料服务是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需求,老年人及家属可通过智慧养老平台预约服务,如家政功能栏下可选择保洁、洗衣、理发、助浴、进餐等助力服务;快递可提供上门取件、送货上门等服务;餐饮功能栏包括:线上点餐、上门送餐等服务;自助缴费功能栏下可实现水、电、气、暖、话的智能缴费。
3.2.4 休闲娱乐服务
休闲娱乐活动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老年人可在智慧养老平台休闲娱乐功能栏中选择新闻娱乐、线上聊天、文娱竞赛、VR旅游等项目,同时为老年人创建线上老年大学课堂。线下社区及志愿者定期开展戏曲、书法绘画、太极拳、广场舞等文体娱乐活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另外,组织社区老年人积极地参与有价值的社会活动,或为其提供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工作,满足他们自我实现需求,使他们度过有尊严的晚年。
3.2.5 精神慰藉服务
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康复医疗机构及志愿者配合,定期与老年人谈心聊天,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尤其针对社区内空巢、丧偶、退休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理测试与追踪服务,当老年人出现孤独、抑郁倾向时,及时为老人提供咨询服务、压力排解、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
3.2.6 紧急救助服务
老年人穿戴智能设备可定位具体位置和行动轨迹并对老年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远程监测与监护,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进行预警,如果老人倒地或血压、心跳等出现问题,可一键通话即刻连线远程救助服务,并直接呼叫其子女、亲属。医护人员可根据智能移动终端反馈的生命体征数据及老年人既往身体状况的信息提供快速、精准的远程诊断和急救措施指导。
3.3 建议及对策
3.3.1 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
政府层面上应完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规章制度,为智慧社区养老产业的合理发展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养老服务质量,明确社区老年人使用智慧平台进行服务的付费标准。目前,社会保障无法覆盖智慧养老服务内容,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消费不起。因此,政府应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扩大医疗保险结算范围作为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实施的政策支持,减轻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的经济压力。
3.3.2 强化智慧养老产品需求动力
截至2020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1.6%,50岁及以上网民仅占比28%,多数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障碍。加上智慧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养老产品及养老技术“智慧性”和“适老性”不足,老年人普遍担忧智慧产品的维修更新和服务收费问题,智慧养老产品需求动力不足。一方面要加大智慧养老宣传,更新养老观念,通过积极开展智慧课堂,组织社区老年人及家属参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智能产品操作技能培训,提供免费试用、一对一讲解、手把手指导,提高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认知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与企业对接,加强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准确性,设计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智慧产品,如设计超大屏幕、字体和音量,简化操作,增加语言辅助、内容朗读、方言识别等功能,淘汰操作复杂和价格高昂的产品,保障产品质量和售后。另外,保护老年人的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数据泄露,政府加强监管,保障网络安全。
3.3.3 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我国大部分医疗和养老机构分属于不同部门,“医养分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卫生服务机构应与社区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实现医养结合无缝对接。①医疗和养老机构通过智慧养老平台为媒介实现线上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都可获取、补充老年人的健康档案。②逐步推进和强化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上门就医服务,保障持续、便捷的医疗服务。③设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诊模式,既能合理分配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又能缓解看病难的问题。④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如医务人员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区养老员的照护水平,为机构老年人的疾病康复、养生保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方案;老年人在医疗机构住院期间也可以通过智慧平台预约养老机构中的护理员进行日常照护,保证住院期间的生命质量。
3.3.4 重视特殊养老服务需求
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 4 063 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8.3%,空巢老人数量超过1亿,失独家庭超过100万个。高龄、失能、失智、失独老人等特殊养老服务需求主体有更高的医养需求。重视特殊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建立长期照护制度,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非盈利社会组织及志愿者或营利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理疗师、心理专家、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为社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更精细的优质照护服务和心理安全感,如监督服药、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等,保基本、保急需、保底线,解决他们的养老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4 小结
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在起步阶段,养老模式面临效能不足的挑战,与庞大的老龄群体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共享,实现社区养老的资源整合,为老年人提供更人性化的关怀和更精准的康养医养服务,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升级换代、成功转型,真正解决我国养老复杂化的问题。但“互联网+”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升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实践和运行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做好部署规划,政府主导,把控全局,强化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着眼细节,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多层次、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