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中国经济披荆斩棘
——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

2022-09-17王晶莹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增加值制造业疫情

□ 王晶莹 赵 峰

一、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情况

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向常态趋势回归,蓄力稳增长。

1.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情况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7 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8.1%,中国经济2年平均增长5.1%,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近10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速见图1。

图1 近10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速

国民经济持续修复,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健康运行,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2020年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20年增长12.5%;货物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增长21.4%,外贸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1.2%,进口增长21.5%。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2年平均增长5.1%。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均低于全年预期目标。外汇储备余额连续8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中国经济加速恢复,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2.2022年一季度总体情况

202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4.8%,季度环比增速1.3%,经济增速跌破潜在增速下限,内外因素影响下经济压力进一步提升。观察各项经济指标,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5.0%,一季度同比增速为6.5%,GDP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两者大幅分化,一方面由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承压,另一方面则由于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更加明显;1—3月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9.3%、10.5%、0.7%、15.6%;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3.5%,一季度同比增速3.3%;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上行0.3个百分点至5.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上行0.6个百分点至6.0%。疫情冲击下,3月总体指标较1—2月有明显下滑;除基础设施投资外,其他各项指标增速均有下滑,其中以消费和制造业投资下行幅度最大,经济压力从结构转向总量,内生动能进一步放缓。

二、2021年以来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1.内外需分化

(1)外需强,内需弱

自2021年以来,海外需求反弹、替代效应延续、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中国出口增长高于预期,外部需求相对强劲,内需相对低迷。

(2)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复苏偏弱

——投资方面: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与2020年相比增长0.4%,房地产开发投资与2020年相比增长4.4%,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尽管制造业投资强劲复苏,增长达13.5%,但复苏力度尚不足以弥补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区域投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总体不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消费方面: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远未恢复到2019年8%的增速水平;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2年平均增长13.4%,增速明显高于线下消费;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表现好于基本生活消费,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2020年分别增长20.4%、10.8%,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

2.行业分化

在出口高增长、产业升级发展等带动下,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27.4%,这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第一次出现上升的情况。行业发展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工业增长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采矿、原材料等上游行业保持低位增长;受市场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下游消费品制造业较为低迷。在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影响下,工业企业效益呈现“上游热、下游冷”的特征。

疫情造成的服务业分化也很明显。在线服务需求的增加推动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高速增长,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金融业的增加值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17.2%和4.8%,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2年平均分别增长17.7%和5.3%。疫情散发多发导致部分接触型服务业需求相对疲弱,波动明显。

3.供需价格走势分化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2021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2020年上涨8.1%,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20年上涨0.9%。尽管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但由于下游市场竞争充分、终端需求较弱,PPI的高涨无法及时传导至 CPI,使PPI和CPI“剪刀差”不断扩大,2021年10月达到12个百分点的高峰,之后逐步回落。2022年3月CPI和PPI“剪刀差”收窄到6.8个百分点,但对于消费品生产企业而言,仍是对利润较大的挤压。

三、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

2022年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将呈持续修复态势。

2022年,国内经济的恢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新的政策周期即将开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发挥好跨周期调节作用。财政政策体现积极有效;重点提升效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货币政策稳健中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防范风险。

2022年开启的是动能切换的“5时代”,是吐故纳新的“5时代”,是保持高质量发展的“5时代”,经济重新寻找中速稳定增长平台。一是在发展目标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量的快速增长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的大幅提高;二是在终端需求上,从出口和房地产投资,转向消费、制造业和新型基建投资;三是在生产要素上,从人口红利和资本积累转向人才红利和科技创新;四是在生产方式上,从高耗能、高污染转向绿色低碳;五是在收入分配上,从先富转向共富,从效率转向公平。

展望2022年,在全球经济放缓、疫情持续阴霾、供应链修复延长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2022年经济增长率能否如期实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5%,主要看2个关键变量,即疫情及防控措施和稳增长政策力度。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约束是疫情对供给层面的扰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复苏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两大增长点或将放缓,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和脆弱性更大,投资增长制约因素较多;疫情冲击造成的社会心理变化、就业压力和收入预期下降,使得消费复苏仍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新动能的培育正在加速,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已成为制造业投资的新动能,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消费的合力将继续发挥作用。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外部环境和疫情的演变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总体来看,2022年外需增速放缓,短期内国内需求难以企稳,经济下行压力比2021年更为严峻。本土疫情仍在高位运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持续至二季度。预计政策重心将向修复供应链、保证工业生产倾斜,在适度的跨周期政策推动下,经济增速5.5%的保卫战不会松懈,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半年经济增速将得到改善。

四、结束语

自2021年以来,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外生冲击增多的多重挑战,国民经济保持了复苏和发展,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2022年一季度开局总体平稳,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三驾马车”有望保持平稳运行。若大规模疫情不再发生,中国经济增长将有望达到潜在增长水平。

猜你喜欢

增加值制造业疫情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战疫情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