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研究
2022-09-17孔祥国王珊珊
阎 莉 孔祥国 程 旺 王珊珊
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488;2.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文化安全问题引发学界关注[1-5]。西方意识形态及其话语体系的显性传播和隐性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构成了冲击,使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双重挑战[6]。外语教育是文化交流、碰撞和激烈交锋的疆域[2]。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提出公共基础课程要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7]。外语教育是文化安全教育的最前沿[3],伴随着国内文化安全研究的持续升温,推动文化安全理念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建构,可有效应对当前大学英语教与学中外来文化冲击与本土文化迷失的双重困境。而中医学的特色凸显了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接触、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以中医药院校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凸显“国家意识”和“文化诉求”,并兼顾“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平衡,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重构,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双赢”,在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8]。
1 国家文化安全与高等教育
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界定,学界的理解各有不同[9-13]。有学者持状态论,将其界定为“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9-10],有学者持主权论,如将广义的国家文化安全视为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12]。概念阐释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其核心无疑是相同的,即文化安全体现了主权国家的“文化诉求”,是“国家意识”的内容表征。
高等教育与文化具有共生交融关系。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安全的前沿阵地,文化渗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主权与教育安全。相关研究警示,“在向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语言国际化、评判标准国际化等一系列指标看齐靠拢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高等教育依附性发展的陷阱中”[1]。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同时,建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外来文化批判意识、本土文化创新意识等就显得极为重要。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其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上能发挥出独特作用并有所作为,如对优秀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对外部文化进行选择,并且在执守文化批判的同时,孜孜不倦地进行文化创新[1]。
2 在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然使命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实施了较为强势的扩张型文化安全战略,并通过英语建立起了强有力的传播、渗透途径,谋求西方话语体系及其内蕴的文化主导权。因此,增强以“国家意识”和“文化诉求”为导向的文化安全教育理应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然使命,其承载着向国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的时代重任。
大学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跨文化交际三大类[14]。课程思政背景下,“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明确写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作为一种能力,综合文化素养体现在学习者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方式中,既包括对西方文化内核的认识、理解和批判,也包括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该素养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经历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知识的汲取、文化价值的推理、文化认同的选择这一心理认知过程。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促进其从思想、情感和行动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上述过程中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建构不可或缺。
2.2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意识相对薄弱
大学英语课堂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但是,当前其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均有体现。
首先,当今的英语教材仍以母语为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呈现为主[15],国内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我国近年通行使用的主流大学英语配套教材,或多或少都存在本土文化安全隐患问题,例如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显性输入欠缺等[16-17]。教材内容供给与当前学生现实所需、国家发展所需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其次,部分英语教师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赞誉和弘扬[4]。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重双基、轻思辨,重语言、轻内容,忽视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与跨文化思辨能力,使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西文化逆差。最后,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18],表现为不仅无法使用英语准确表达和阐释中华文化,还造成对本土文化的无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轻视[1]。近年来,笔者在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医药院校低年级本科生中也广泛存在,且在中医ESP 课程教学中具化为“中医文化失语症”。可见,当前文化安全建设意识薄弱使得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安全问题不可回避,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有待重构。
3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四维对策
将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建设贯穿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全过程,强化“国家意识”价值取向,是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深入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下文以中医药院校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对策,使其彰显“民族文化”与“中国特性”。依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我们将大学英语教学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课程和教材是其外部环境要素,教师和学生是其内部组成要素,内外部变量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可形成彼此适应、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合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见图1。
图1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四维对策
3.1 健全课程体系,深耕中医英语文化教学
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过硬英语素质的中医药外向型人才,并肩负助力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任。因此,其课程体系有必要体现出鲜明的“中医文化”特色,以帮助学生摒除“中医文化失语症”,减少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过分移情。健全课程体系、深耕中医英语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
当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较为重视中医ESP课程建设,中医翻译、中医英语、中医视听说等课程以翻译、词汇、听说为重,促进了学生专业英语基本技能的提升。但已有调研显示,中医院校ESP 课程门类开设较少[19],尤其是中医英语文化导向的教学具有高需求度,笔者针对我国248 名中医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需求度为85.5%。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在通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类各课程中积极融入中医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化、差异化校本特色课程。其次,可在ESP 课程子体系中适时增设中医文化类英语课程,寓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经论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21 年9 月特开设大学英语ESP新课——英语畅谈中医文化,旨在一方面通过强化中医文化输入,提高学生中医英语表达能力、文化思辨能力及中医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凸显中外医疗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中医文化的思维模式,提升深度认识,以强化“对文化之根的自觉追寻和接续”[1]、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及其文化归属感的实现。当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文化思辨方面阶段性反馈较好。
3.2 优化教材设计,彰显中医药特色文化内容
针对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化英语教学,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在介绍国外多元文化的同时,应注重中医文化的内容融入及中国哲学思想的显性呈现。通过优化英语教材设计彰显中医特色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坚持中医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医文化话语权,是大学英语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抓手。
“教材为教学服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20],但教学中没有完美的教材。“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学英语系列配套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须与时俱进。首先,为落实《纲要》要求,可以以中医药院校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现实需求为导向,凝聚优势力量,为全国24 所公办中医本科院校的通用英语课程大学英语量身打造一套体现中医文化精髓的特色教材,彰显英语教材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新教材的编写应“融合编者、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及研究者的视角”,对接教学新需求和新标准[21-22],尤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譬如在内容上,中外文化并置,增加传统中医文化、中国现代医学文化等知识的传授;在取向上,注重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哲学思想等的显性呈现,将思政内涵的理解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任务与课后练习设计之中。其次,就中医ESP 课程而言,可依托具体子课程编写蕴含丰富中医文化的中医英语教材。基于子课程的设置,改变现有教材或编写新教材是最佳实现途径[15],以此优化教学过程,彰显教学内容的导向性。教材的改版或新编应注重挖掘中医药概念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此外,要注重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他国文化,深谙中国文化,从而提升跨文化思辨和交际能力。教学资料的优化配置可助力实现中外跨文化交流从“他者”视角向“对话”视角的转变,提升学习者的文化自觉,使其从不同的参照系更积极地反观母语文化,同时也能看到“他者性”在文化中、文化间的作用方式,从而不盲目排斥异文化或被其同化[16,23]。
3.3 提高教师素养,增强中医哲学文化底蕴
“教材是好的仆人,却不是好的主人”[20],即便有现成教材可供使用,英语教师仍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底蕴,为在教学过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驾护航。教师的课堂话语和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24-25],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家文化安全维护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中医院校的教师群体应加强对中医哲学及其深层文化内核的主动学习,实现个体知识的建构和价值思维的完善。根据建构主义观点,知识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基于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短板,通过学习中医哲学理论,丰富跨学科知识结构。教师若将个人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连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追求蕴于课堂话语中,生成并发挥课堂场域的话语主动权,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可在教学中承担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任。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利用校本优势学科资源为英语教师提供深造和发展平台,提升语言学、翻译学与中医文化学、中医哲学等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实现“英语教师专业化”。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有多位英语教师在职攻读或已获得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学位和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学位,成长为“复合型英语教师”。2015 年至今,学校已举办三期“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2021 年又增设“中医药专业导师团”,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针对性交流指导。根据笔者学习体验,此举对于英语教师立足自身研究领域,利用中医理论多学科新知识、新成果,思考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为实现中医文化认同、传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4 重塑学生理念,深化英语学习文化诉求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应重塑正确的英语学习内驱力,摒除单纯为了考试或出国等功利性目标,深化英语学习的“文化诉求”,提升英语学习的“国家意识”和“价值理性”。作为生态共同体的内部变量,学生群体对英语学习“文化诉求”和“国家意识”的认知深度、广度和高度的不断提升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
笔者于2021 年5 月对北京中医药大学104 名中医相关专业大一学生进行的英语学习认知力和驱动力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在国家意识和文化自觉方面较为欠缺,如41.3%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思考过如何把大学英语学习(含用英语学习中医文化)与国家意识相关联,52.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英语学习与国家文化安全维护之间的内在关联。心理学认为,认知内驱力是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构件。一方面,学生应提升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即不能将英语学习禁锢在超验层面上的知识体系和操作层面上的技能操练,也不能仅限于获得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26],还要生成用英语阐述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且要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来实现[27]。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内部变量,学生主观认知的提升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学生还要立志使用英语传播和维护中医文化,树立英语学习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将问卷数据和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丰富英语知识储备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是浅层认知指导下英语学习的目标。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提高对中医文化的深层认知,推动其走向世界,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才是深层认知指导下中医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4 结语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现实战略,也是一种价值和理念,更是我国外语教育的终极旨归。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致力于强化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的历史渊源、未来走向和安全归属,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以国家意识建构和国家文化安全维护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将为英语“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