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闯关,硬核推进“减”与“简”
2022-09-17孙晓平
文/孙晓平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令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困境当前,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毋庸置疑,首先当然是活下来,确保在危急时刻不被淘汰;其次是为未来蓄势,在活下来的基础上做出长远规划。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企业要牢记两个字:减,简。有三个动作可以帮助企业打赢生存之战:一是业务瘦身、组织精简,二是人员优化,三是精准激励。这三个动作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支出,其本质就是通过做减法使组织更为精干、简洁,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能效更高。
去肥增瘦:开展业务瘦身和组织精简
2021 年,“去肥增瘦”一词成为企业讨论业务优化的高频词。在企业处于危机当中时,业务瘦身和组织精简是最直接、有效的挽救措施。阿里巴巴集团初创时,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很多办事处,直到2000 年遭遇危机,账面上只剩1000 万美金,如果半年内不能获得新的融资,公司就会面临生存问题。生死关头,马云找到关明生,关明生当即提出三个战略,第一个叫回到中国,即把国外多余的办事处业务砍掉;第二个叫回到沿海,公司业务进一步聚焦沿海地区;第三个叫回到中心,将公司总部迁回杭州。此后,马云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关闭一些办事处并进行裁员,精简之后员工由300 多人变成100 多人。这是最直接的业务瘦身和组织精简。
●业务关停并转
2021 年底,美的对外宣布,公司将有序收缩、减少非核心业务,包括暂停非经营性的投资。危机下,企业应该关停并转非核心业务,腾出资源聚焦于主业的发展。那么,哪些业务可以划到非核心业务的范畴?一种是那些跟公司战略没有直接关系、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一种是运作效率比较低的业务;还有一种,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增长空间非常有限的业务。这些不能尽快带来利润甚至会成为负担的业务,当企业经营处于低谷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放弃。
业务瘦身的本质,就是把非核心业务所占用的资源抽离出来,聚焦到主业,夯实主业的基础,实现业务的有效增长。
●提升前中后台转速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问题:在组织架构中,前中后台的本质是什么。
前台,通常来说是收入或利润中心,对前台的定位是该赚的钱要赚,同时还要追求赚得高效、赚得持久。要想赚得高效,就要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把非核心业务砍掉,让核心业务能够更高效地增长;赚得长久,是从长远来讲要考虑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出现的时候,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比如碧桂园,将原来29 个区域重新撤销合并,精简成14 个大区。在此过程中,30 多位高管发生了职位变动。同时,公司又公开竞聘了大量岗位。新城控股也把原先的住宅开发14 个大区、商业开发4 个大区,全部整合起来进行重组,变成10 个大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讲,前端的区域就是直接带来结果的,相当于前台,通过大规模的组织精简,集中所有的优势兵力,对现有的优势区域进行深耕。
至于中台,通常来说大部分中台是成本中心,其定位是该省的钱要省,但也要做好平衡。中台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效率;第二,专业精深,更好地赋能给前端;第三,提高前端经营体对于组织的黏性。如果前端对于组织没有什么依赖性,所有东西都存在于自己的闭环当中,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生产、交付、销售,通通都是自己搞定,那么组织对于前端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中台的搭建对前端具有一定的风控和约束作用。当然,建立中台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果中台部门对于前台的响应速度不够,就会导致前台部门无法灵活高效地应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所以,企业一定得考虑组织的现状,无论是建中台,还是拆中台,要权衡是否利大于弊,然后再采取进一步行动。
后台通常是费用中心,其定位是该花的钱要花,但是一定要花出价值。字节跳动在2021 年12 月7号宣布正式裁撤人才发展中心,官方理由是“从组织精干的角度,不光要去审视,也要去复盘和反思这个职能本身到底有没有价值、如何才能发挥它的价值,要对着职能做去肥增瘦”。
对前中后台的区分是从横向分工的角度做出的,在组织结构中其实还有一个精简的角度,那就是纵向的管理层级。一个公司到底设置多少层级合适,这要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一般一个管理者至少要带五个人,一些业务有重复性的岗位,一个团队十几个人也是可以的;如果工作比较有多样性,那么一个管理者至少要管五到八个人才是合理的。管理的幅度太小,就意味着管理层级有浪费,没法直接发挥管理者更大的价值。
识别关键岗位,优化人员结构
优化人员结构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关键岗位的理解和识别,二是对优秀人才的盘点。
●对关键岗位的理解和识别
在一个企业当中,哪些岗位是关键岗位?如何对其加以判断和识别?不同企业基于自己所在的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关键岗位的划分是不一样的。实践中,识别关键岗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对偏于定性的逻辑推演,另一种是偏于定量的评估。
在思考公司里的关键岗位人员是谁、关键岗位有哪些时,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去做:公司的客户是谁;怎么在这些客户身上挣钱,挣钱的逻辑什么;这样的逻辑需要内部有什么样的价值创造核心流程;这些流程一旦执行起来,里面关键的角色是哪些。按照这样的思路推导,就能得出公司内部的关键岗位有哪些。上述方法是偏于定性的逻辑推演法。
如何用定量的评估方法识别关键岗位呢?首先,可以通过四个要素对关键岗位进行评估分析:战略影响力—对战略实现影响度越高的岗位,关键程度越高;绩效的变动性—岗位上一个绩优的员工和一个表现一般的员工,他们俩对于公司的贡献差距到底有多大?绩效变动性越高的岗位,成为关键岗位的可能性越高;培养的困难度—岗位上的人员从新手到成熟,培养周期有多长?如果一个新人两个月就能将技能熟练掌握,那他对于公司的关键性不高,因为他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人才的稀缺性—稀缺度越高的岗位,越是关键岗位。
从这四个维度做一个定量的评估,分数越高,代表岗位的关键程度越高。
●优秀人才的盘点
一般来讲,人才盘点主要盘点人才的业绩、能力和潜力三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人才盘点一定要基于未来,而不是基于过去。如果企业在未来会有一些战略或者打法上的调整,那么就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这时候就需要盘点哪些人更符合企业未来的需要;即便他当下的业绩没有那么突出,但他的潜力不错,这样的人也可以留用。
对于优秀人才的盘点和结构的优化,还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有些企业会选择在低谷期主动进行人员结构优化,因为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低迷阶段的时候,很多企业可能会减员,一些优秀人员会离开,这时候有实力的企业就可以精简自己企业里一些表现不佳的人员,将别的企业流出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以便在行业恢复后具备更强的战斗力。
其次,裁员时必须做到“好好说再见”,特别是因为公司的原因无奈辞退员工的时候。一方面要更好地维护企业的雇主品牌,另一方面也要让留下的人员看到,公司是有人情味的。
精准投放激励资源
精准激励包括三方面:第一,企业在逆势下,激励导向要发生哪些变化;第二,激励方式和手段可以进行哪些调整;第三,激励的力度如何拿捏。
●激励的导向
危机下,企业激励的导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降本增效、现金流、为未来蓄势。
首先,企业可以内部推动降本增效的项目,让各个部门去思考如何降低本部门的成本支出、提高效率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用最终节约下来的利润设置专项激励。这些举措不光是在当下给企业带来一些直接的效益,还有更重要的两方面价值,一是在组织当中形成降本增效的意识,集思广益,总会想到一些办法;另一个是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固化好的做法、好的流程和机制,而这些在未来都能够持续为企业带来价值。
其次,大力推动回款和正向现金流。可以采取回款与提成结算挂钩、设置回款利息等方法,推动业务人员尽快回笼应收款。
最后,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企业一定要坚持长期战略,保持正确的组织能力导向。可以设计一些激励方案,比如新产品研发激励、大客户拓展、管理变革激励等。
●激励的方式
激励方式有很多种,设置专项激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对一些想长期保留的人给予股权激励,用未来的钱来弥补当下的激励不足。同时,取消一些没有明显激励效果、可发可不发的福利补贴,把这部分钱省下来,用在一些关键岗位、关键人身上。
●激励的力度
企业处于困境中时,更需要加大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如果不这么做,这些人可能就会离开,离开之后很有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抄底,对企业非常不利。
其实,逆势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优化人员结构的好时机,企业可以把一些长期不动的管理岗位拿出来做竞聘,尽量聘用一些有潜力的年轻后备人才。年轻人一旦竞聘到关键岗位,会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利于企业创新,同时其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
另外,这里还会涉及一个敏感话题:在逆势下,企业要不要给员工降薪?我认为,宁可裁员也不要降薪。2002 年,华为因为行业泡沫危机比较严重,公司利润大幅缩减,曾出现高管联名降薪事件。但实际上,任正非后来在谈到华为高管主动降薪时曾说过,当时的主要目的不是节约工资,而是要让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感受到寒冬,要有危机感。如果企业确实只有通过降薪才能渡过难关,那么有几点问题要注意:第一,不能强制全体员工降薪,而是要通过宣贯、沟通和文化推动,让部分人自愿降薪,与公司共克时艰;第二,降薪一定要自上而下实行,管理层带头,因为员工本身生活压力和危机感就比较重,强制降薪或者自下而上降薪,会对员工和公司间的信任造成巨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