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 背景下中国民间故事的英译与对外传播

2022-09-17吕文丽范玉婷李昕芮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民间故事英译

◎吕文丽 范玉婷 李昕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 青岛 266580)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介绍阐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主张,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故事,其内容贴近生活,传播形式多样,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美好愿望,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文化强国”背景下,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现状和前景进行研究,用一些篇幅适中、彰显共同人性的民间故事的英译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二、研究必要性

中国民间故事在人类文化艺术传承、价值建构、群体团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其英译研究已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重拾”中国民间故事并加强其对外传播势在必行。

由于其历史悠久,依靠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它也被称为“口头文学”,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出于这一原因,民间故事的翻译上就不能拘泥于“逐词死译”,导致译文词不达意。正如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竞赛论思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译者需做好大量译前准备,研读原文并发现翻译潜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充分考虑原语及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保持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在目的语读者中引发共鸣,发挥好译文的“桥梁”作用。现有的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研究中已对翻译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有较好阐述,我们将从现有理论知识出发,结合自身翻译实践,为民间故事的英译提供更多新的思路。

大量的研究报告都反映出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对于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现有研究未能充分将民间故事传播现状及其存在障碍进行综合展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研究覆盖面较窄

大多民间故事研究都为区域性针对研究,只对某一地区内所流传民间故事的传播问题加以分析。以阿拉善盟蒙古族民间故事、巴蜀地区民间故事等地区性民间故事的传播现状及困境分析为例,此类研究常与该区域内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现今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针对性强但范围较窄,在分析过程中未能良好体现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问题的宏观性与整体性。

(二)研究视角单一

目前,中国民间故事面临传播困境,急需探寻革新。而现有研究或就政治、经济发展受限因素对民间故事传播现状加以分析,或就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指出传播障碍,又或以某一新兴传播媒介为切入点谈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间故事的改编走向。例如,大量研究中均有提出现有传播途径一般为出版著作或译著的单一形式。其中虽提出相应措施以拓宽传播方式,但未通过调查了解民众对于其他改编形式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如何消除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误读现象等问题。若想真正为中国民间故事找寻一条可行的出路,综合、全面地分析其受限因素是首要条件。

三、研究内容

为充分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现状,我们根据国内受众对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认知设计半结构式调查问卷,通过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进行调查,以此分析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态度,并分析中国民间故事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中,译本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其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翻译时,如何克服不同文化背景的障碍,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准确、流畅地传递到其他文化是一个难题。为此,我们通过对问卷调查中收集到的民间故事进行筛选和翻译,并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分析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的困难。

四、研究发现

(一)问卷调查发现

在收集到的230份样本中,仅有5.22%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民间故事非常了解,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了解甚少。在对经典中国民间故事英译本的调查中,以汪榕培译的《木兰诗》为例,73.0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触过此类的资料。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但是,80%的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持积极的态度,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同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理想效果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翻译实践发现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大量俚语、方言、称谓等文化负载词,且部分故事以打油诗、古文言文的形式流传,语言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显著,这让英译难度大大增加。

1.文化负载词中的翻译障碍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官职翻译为例。“祝员外”是祝英台的父亲。“员外”一职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而英语中并没有与“员外”对应的官职,如果翻译为councilor,不仅缺少了“员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还会让西方读者将祝英台的父亲误读为政务委员会或地方议会成员。

另外,中国民间故事中包含许多带有时代特色的称谓,例如兄台、贤弟、小哥、书生、秀才等。此类词语在英文中并没有对应词汇,在翻译时很难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时代特征。若简单以Mr.或Miss称呼,虽然没有丧失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大大削弱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效果。

2.“忠”“美”难两全的翻译困境

由于民间故事形式多样、词汇繁杂,很难在英文中找到既忠实于原文,又兼顾美感的对应词,翻译中的“忠”“美”矛盾十分突出。以《木兰诗》为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唧唧”一词,有学者认为这是指织布机的声音,而在英译过程中,很难找出对应英文词汇。若只译为“chirp”,则 “唧唧”一词在传播中可能会丧失部分“美”的属性,“忠”“美”无法兼顾。

此外,中国民间故事中保留着很多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诗句,比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此类俗语不仅结构紧凑、语言凝练、风格特异,而且文化特征显著。比如“缘分”一词中就蕴含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缘分”是中国人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这是因为早期中国人信仰佛教,对佛家所提到的因果轮回深信不疑。其次,“里”是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并不等同于mile(英里),在翻译中如何抉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若翻译成英文“As decreed by Providence you have met the person, otherwise you might have failed although you travelled a thousand li.”这种译法虽忠于原文,却缺乏美感。

(三)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开始瞩目中国,全球掀起了 “中国热”和“汉语热”。而且近年来中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哪吒之魔童降世》引起世界关注,中国经典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士尼多次改编,这些都说明中国民间故事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但总体而言,中国民间故事仍不像《一千零一夜》、阿凡提等故事流传度高和深入人心,其对外传播中存在不小的问题。

1.对外传播载体单一

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以出版的纸质译本为主,辅以少量外文期刊、文献及影视作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传播载体应当越来越多样化。但调查问卷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传播载体较少仍是限制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一大因素,这表明目前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渠道仍不能满足其传播需求。

2.文化背景差异较大

问卷调查显示,87%受访者认为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是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主要障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其在对民间故事的认知与理解上有失偏颇,导致部分海外受众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这种文化误读严重制约着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长此以往,中国民间故事会逐渐变形甚至扭曲,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将会受到沉重打击,更甚者,中国的价值观将会被同化。

五、建议

(一)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综合性与创造性

文化负载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译者需考虑如何译出具有“中国味道”的译文。鉴于此,译者首先需要熟悉中西文化背景,将富含中国文化的负载词转化为其他文化背景下可以理解的表达内容。在对待可以进行直译的词汇或句子时,在满足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原文的风格;在翻译中国文化内涵极其丰厚的词汇或句子时,可采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力求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当中文表达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词时,可采用音译的方法,以此来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可采用意译的方法,在尽可能减少原语信息流失的同时增加译本的可读性,避免出现文化误读情况。

(二)先“忠”后“美”,功能对等

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忠”“美”难两全的情况,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翻译的第一原则应为保证译文的忠实性,而后在能够准确传达作者思想的基础之上,追求译文的“美”,体现原文文化特色。需注意的是,源语和目标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不需要追求一字一句严格对应下的译文。追求译文的忠实性并不等于一味地“死译”,即形式对等,而是译为符合原文语义的译文。基于此,译者可进一步追求译文的“美”,在展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

(三)丰富作品呈现形式

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从以书本为主逐渐变得多样化。以短视频的传播为例,目前占据了很大的市场,获得了庞大的受众群体的青睐。为提高中国民间故事的流传度,可以通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来传播民间故事。当今不少青少年喜爱观看动漫,由此可见这一形式更易被低年龄受众群体接受,基于此,可以通过将民间故事改编为动漫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民间故事。此外,新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书籍、报纸等无法满足这一时代特点,基于此,可将民间故事录制为有声读物,为潜在的受众群体提供更舒适、更便捷的选择,力求达到民间故事的最大化传播。

(四)增进文化认同

对外传播的民间故事作品应以受众群体为导向,尊重海外受众的审美视角和价值观念,选择合适的传播题材并运用其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但不必一味追求契合外国文化背景。译者需以更为自信的姿态投入民间故事的英译工作,且通过对英译作品受众的调查,了解海外受众的审美和文化观念、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而后对标译本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运用海外受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最大化促进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进海外文化认同感,有效地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六、结语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每一篇中国民间故事都充满了中国味道,隔着厚重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引以为豪的,代代传颂的优秀品德,是民族文化的浓缩与精炼。

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是大势所趋。但研究结果表明,要改善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现状,加强有效传播,就必须克服翻译和传播两方面的困难。要妥善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努力做到既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又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同时,也要丰富作品的呈现形式,拓宽民间故事传播渠道,增进海外文化认同。这样,中国民间故事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民间故事英译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哪双是自己的脚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